二、中医部分

1.定义

病起于胃而表现于肺的一种咳嗽,其本质为胃动力受损或不足,而临床最突出表现为迁延难愈的呼吸系疾病如慢性的咳嗽、咽炎、哮喘等。属中医“胃咳”“吞酸”“吐酸”“胸痹”“郁证”“泛酸”等范畴。

2.病因

由于长期过度饱食、过度甜食、久服药物、长期情志不舒等,使气机运行失常,胃与食管之门的功能失常而致其内容物反逆回食管、咽部甚至气管而出现刺激性咳嗽。

3.病理

脾胃受损,湿、痰、浊、瘀等产物则困滞于胃,久则终成“郁证”,或食郁,或气郁,或痰郁等,终成肝郁气滞或湿热中阻之“滞”。脾胃运行不畅,久则损伤脾胃之气,致使脾胃气虚、气机失调,浊气不能下降,清阳之气升发受阻,最终上焦阳微不运、冷滞不通。

4.病机

脾胃之气运行失常,其脾气不能上升,其胃气不能下降而反逆,最终影响肺的功能。

5.病位

脾、胃、肝。

6.诊疗经验

(1)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咳嗽,患者往往主诉:咳嗽、气道及胸骨后烧灼感,胃胀不适,很少自己描述烧心、反酸,除非这些症状较重,故问诊过程中必须问脾胃。

(2)反流性咽炎:有的胃食管反流仅表现为咽部不适或咽部烧灼感,但很有规律,如饱餐后、进食不当、大量饮酒或卧位、弯腰等体位不当即发作或加重。

(3)多数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首次就诊时,胃的疾病很困扰或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很突出,这种情况下,独用脾胃调理治疗之方,而不参考呼吸系统治疗,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脾胃之升降需肝气来协调其气机,肝气不舒则脾胃容易壅滞,临床治疗重视肝、脾、胃三者关系,恢复其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运行,即消导脾胃壅滞而产生的湿、痰、浊、瘀等产物,修复脾胃之升降功能,恢复肝与脾胃的调节关系,最终达到肺部疾病的治愈。

(5)对于迁延难愈之“久病”,往往遵循“久病不愈从胃治”的原则,胃气在,饮食如故则诸疾可虑,脾胃败则百药难施。

7.基础方

理中降逆汤。

组成:

柴胡10g,炒白芍30g,白术30g,枳实12g,代赭石30g,鸡内金12g,炙甘草6g,乌贼骨30g,浙贝母12g,煅瓦楞子30g。

方解:

柴胡、白芍为常见对药。柴胡苦辛、微寒,归肝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的功效。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疏肝止痛、平肝抑阳的作用。柴胡配白芍,一疏一敛,相互为用,疏肝而不伤阴血,敛肝而不郁滞气机,对胸胁胀满疼痛、胃肠疾病的疗效优良。白术因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生白术、炒白术。生白术长于行滞健脾、通便,用于通便时,入煎剂可用到每天30~50g不等,常与枳实同用,又名枳术汤。枳术汤是张仲景的一张小方,药仅两味,一升一降,一个扶正,一个祛邪,一个治痰湿来源,一个消痞满去路,所以非常稳妥;临床实践发现,此方可用于水饮或食积结于心下而影响脾之健运的胃脘痛和痞满,对于很多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胃下垂、便秘等有很好疗效。浙贝母、乌贼骨二药组合,名为乌贝散。乌贼骨抑酸止痛,浙贝母降气化痰,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柴胡、炒白芍、枳实、甘草为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临床可把四逆散当作胃动力药,可达脾升胃降之效。代赭石,《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又“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鸡内金长于消食化积,并可健运脾胃。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疏肝气、运脾土、和肝胃,又可复气机升降之常态。笔者认为,脾胃之升降需肝气来协调其气机,所以柴胡、白芍、枳实、生白术,应根据病证情况调整药量。芍药与甘草可成芍药甘草汤,侧重缓解痉挛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芍药甘草汤不仅对躯体和四肢的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气管、食管都有解痉作用。

常用加减:

(1)伴嗳气,两胁疼痛,善太息,咽干,加柴胡疏肝散。

(2)伴咽中不适作痒,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蝉蜕、炙枇杷叶。

(3)伴纳呆或食后难消化者,予理脾开胃,用荷叶、莱菔子、旋覆花、砂仁。

(4)伴痰量多,苔白腻者,合二陈汤。

(5)伴抑郁焦虑等情志病证,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合欢花、夜交藤、五加皮、炒枣仁。

(6)伴咳喘较甚者,加炙麻黄、杏仁、百部,宣肺平喘止咳。

8.病案

案1:

王某,女,35岁。主诉:发作性呛咳5年。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呛咳,伴胸骨后烧灼感,偶反酸,口服奥美拉唑后症状可缓解,后症状反复发作,情绪剧烈波动后明显,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重,予止咳及抑酸治疗,效果欠佳。

现患者发作性呛咳,与情绪相关,少量白色黏痰,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腹胀,腹部隐痛,嗳气频作,纳呆,入睡难,多梦,大便偏干、每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边尖红,脉弦。

治法:

疏肝和胃,理中降逆。

处方:

柴胡12g 炒白芍18g 生白术15g 枳实12g 

代赭石30g 鸡内金10g 炙甘草6g 乌贼骨30g 浙贝母10g 煅瓦楞子30g

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

发作性呛咳减轻,胸骨后烧灼感、反酸、腹胀、腹痛、纳呆、嗳气均明显缓解,仍有发作性呛咳,多梦,大便偏干,舌红苔厚腻,脉弦。

处方:

柴胡12g 黄芩12g 炒白芍18g 白术30g 枳实12g 代赭石30g 鸡内金9g 炙甘草3g 乌贼骨30g 煅瓦楞子3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 百部15g 香附10g 

6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按语]

患者以反复发作性呛咳为主要症状,伴胃部不适,中医学属“胃咳”范畴。笔者认为,该病总为肝气不舒,脾胃壅滞,久则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畅。治疗上应重视疏理肝气,恢复脾胃气机运行及功能。患者首诊胃部不适及胃食管反流症状明显,治疗以自拟理中降逆汤加减,疏肝理气,调节脾胃之运化为主。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取四逆散之意,疏肝理脾,合鸡内金消食和胃,代赭石、乌贝散制酸。二诊患者胃脘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性呛咳减轻,加用杏仁、百部以宣肺止咳。

案2:

张某,女,55岁。主诉:咽部不适10年。

现症见:

咽痒,咽部不适,偶咳嗽,咳痰,色白,量多,泛吐清水或酸水,食欲不佳,食后难消,时常胃脘胀闷不适,面色苍白,易疲乏,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查咽部暗红充血。

治法:

理气降逆,和胃健脾。

处方:

柴胡10g 炒白芍15g 炒白术15g 枳实10g 鸡内金12g 炙甘草6g 党参30g 茯苓30g 姜半夏12g 陈皮12g 

6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

咳痰明显减少,泛吐清水、食后难消、胃脘胀闷、便溏明显减轻,仍咽部作痒不适,偶咳嗽。查咽部暗红。

处方:

柴胡10g 炒白芍30g 炒白术30g 枳实10g 鸡内金12g 炙甘草6g 党参30g 茯苓30g 姜半夏12g 陈皮12g 当归10g 桃仁10g 全蝎3g 蜈蚣1条

6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按语]

患者以“咽部不适”为主症,我们称之为反流性咽炎。笔者临证经验认为,有的胃食管反流仅表现为咽部不适,且局部充血症状比单纯咽炎明显,问诊过程中必须问及脾胃。脾胃运行不畅,久则损伤脾胃之气,致使脾胃气虚,浊气上逆,治疗上应重视理气降逆,和胃健脾。患者首诊咽部不适症状明显,脾胃气虚症状突出,治疗上予理中降逆汤加减理气而降逆,鸡内金和胃,合二陈汤祛痰湿,合六君子汤补益脾胃之气。二诊咽部暗红,考虑瘀滞,久病入络,予当归活血润燥、利咽止咳,全蝎、蜈蚣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