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悄悄话好好听:儿童心理成长手册
- 顾亚亮 史欣鹃
- 14300字
- 2025-03-15 09:44:08
0~1岁
我出生了
出生的第一个月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间。这时的宝宝身体和心理都很脆弱,希望妈妈只属于自己一个人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被满足的宝宝会更可爱、更聪明。

我是“无助、强大”的新宝宝
呱呱坠地
一股力量把我从只属于我的、不会被任何人进入的温暖、舒适、安全、安静和黑暗的子宫推到了一个嘈杂、被灯光充满的陌生房间。这对我而言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没有温暖的羊水包裹,也没有妈妈熟悉的心跳,而且再也不能通过脐带直接从妈妈那里获得养分和氧气,迫使我不得不自己呼吸。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我感到无措和不安。这种内心的惶惑如果能用语言表达一定是“天呐,这是哪里?我不要在这里,我要回去!”
可是我还没有学会任何语言,只能无助地大声哭喊,然而在这个充满了陌生人、陌生事物的房间里,没有人安抚我,只有一双双陌生的手把我抱来抱去。为我称重、做检查,他们关注的是从我的皮肤颜色、心律、表情、肌张力、呼吸、反射、注意力、互动能力等几个方面了解我的身体是否足够健康,没有人有精力关注一个小宝宝的情绪。
我无暇分辨是谁在做什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声音、陌生的呼吸方式,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既好奇又优伤。我睁着眼睛东瞅瞅西望望,可是似乎什么也看不到。事实上,此时的我还是一个“超级近视眼”,一切在我眼中都是模糊不清的。此时,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到12个月之后才能具备和正常成人差不多的视力。我企图用双眼看清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然而不论我如何努力,眼前只能看到如浓雾笼罩的光影。
我只能更大声哭泣,哭泣让我的肺张开了,空气涌进我的肺部,这种感觉新奇而陌生。陌生感让我更加无措,只能拼命挥动着小手和小脚,试图抓住点什么东西来缓解自己的不安。这时我牢牢地抓住了一根手指,手指的主人颇费了些功夫才把手指从我的小手中抽出来。这不是我的特异功能,正常小宝宝初生时小手力大无穷,医生把这种能力称为新生儿的“抓握反应”。这种天然的力量让我在等待和妈妈重逢的时间里获得些许安慰。
这时候的我皮肤红红的、皱巴巴的,还覆盖了一些绒毛和一层被称为“胎脂”的乳白色油状物质,虽然它们能够保护我幼嫩的皮肤不受感染的侵袭,但看上去却很难看。这时,不知是谁说我就像一只皱皱巴巴的小猴子,话语中的随意让我感到有些不舒服。即使我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还是使劲地踢了一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没有人会介意我的小动作,漂亮的白衣姐姐自然地抱起我,把我递给妈妈,妈妈疲惫却清澈的眼睛中映出我的倒影。即使一切模糊,我还是能感到妈妈如水的温柔。这种温柔让我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来。
作者有话说……
出生——对新生儿而言是一个创伤,它迫使宝宝自己呼吸、觅食、在陌生环境和妈妈以陌生的角度相遇。这种陌生感既让宝宝充满了好奇,也让宝宝感到烦恼和不安。幸好与生俱来的多种新生儿反射让孩子拥有天然的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妈妈、爸爸对宝宝的无条件的关注,让宝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一生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获得“安全感”,从而具备了适应出生后环境的基本能力。
软糯糯的小人儿
不论别人怎么说,我在妈妈心目中就是最可爱的小宝宝。
我的身高大概50厘米,体重约3.5公斤,有一个大脑袋,软软的小胳膊、小腿、小身子。顺便说一下,因为我是顺产宝宝,刚出生的时候脑袋可能会有些长,这是在出生过程中被产道挤压而形成的。亲爱的妈妈应该不会为此而担心,因为她知道我的头骨还没有完全闭合,很快我的脑袋就会长成正常形状了。不过妈妈还是应该注意,我头顶有两块没有闭合被医生称为“前囟”和“后囟”的骨头,后囟将在我出生一个多月后闭合,而前囟要到我1岁半时才会完全闭合,在这之前我的头是很容易受伤的。此外,我的小脖子也很软,脊椎、关节都还在成长中,所以在两岁之前需要爸爸妈妈格外细心呵护。
除此之外,我还想告诉爸爸妈妈,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宝宝,身体和成人有很大不同。在我出生的最初两周,我每分钟要呼吸40~50次,心率每分钟120~140次,体温37~37.5℃。所以,你摸我时会感到我的小胸脯起伏很快,身体热乎乎的。这种情况说明我的身体还不够成熟,自主调节能力与成人相比还差得很远,尤其是还不太能自动调节体温,如果在冷天包裹不严,我的体温也可能会降到36℃以下;同样太热也会让我的体温升高,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严重伤害到我。所以,妈妈一定要在天冷的时候把我包得暖暖的,天热的时候帮我降降温。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把我抱进另一个陌生的房间。我终于听到了在子宫里早已熟悉的妈妈的声音。我兴奋地挥动着小手探索声音的来源,试图更快和妈妈连接在一起,从中获得安全感。妈妈和我心有灵犀,也向我伸出了手。妈妈纤巧的手和我软软的小手在空中相遇,我使劲地抓住妈妈暖暖的手指,我的心也变得暖暖的。
我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着那熟悉的心跳。我竖起小耳朵,试图去听妈妈发出的全部声音。我听到妈妈说:“宝宝好可爱,她真是我们创造的生命奇迹。她一定非常健康,抓我手指的力气好大。”另一个同样熟悉的、更醇厚的、充满爱意的声音说道:“是的,宝宝就像你一样可爱呢,看她的下巴和你一模一样。”我想那是我的爸爸。接着我听到爸爸又说:“宝宝的脸型、眉毛、嘴巴也都很像你。,“宝宝的眼睛很像你,鼻子也和你一样”,这是妈妈的声音。他们努力地在我身上寻找着与自身相同的部分,重建和我在一起熟悉的感觉。这种熟悉感同样让爸爸妈妈感到幸福和自我完整,使他们沉浸在喜悦中。虽然,此时此刻我尚且不能听懂他们的言语,但是他们愉悦的声音足够让我放心。我左右晃动着自己的小脑袋试图看到他们的样子,可惜只能看到模糊图像。我只好继续通过小耳朵和小鼻子来确认爸爸妈妈的声音和气味。
作者有话说……
刚初生的小宝宝只能完全依赖爸爸妈妈的帮助才能重新熟悉自己、熟悉父母、熟悉新环境。
妈妈的心跳声、爸爸妈妈的声音、胎教音乐,这些声音和旋律同样也会让新出生的宝宝感到熟悉,进而感到安心和被慰藉。“熟悉感”是小宝宝建立健康自恋的基础,而健康自恋又是小宝宝建立自信的基础。
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新手爸妈要尽可能地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和宝宝说说话、播放胎教音乐、给宝宝唱唱歌。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环境,以保持宝宝的熟悉感。
此外,对于新手爸妈来说,感受宝宝身上的熟悉感能够让自己与宝宝建立亲密连接,以及产生心理高峰体验。爸爸妈妈在亲密关系和高峰体验中出现的积极情绪也会让宝宝感到愉悦和安定。如果爸爸妈妈在宝宝出生中感受到的是沮丧、烦恼,宝宝也会感到不悦和不安。所以,新手爸妈在宝宝出生后一起探索新生儿降临带来的喜悦、幸福和创造感,对宝宝乃至整个家庭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有天然的生命节律
我的身体内有一个天然的钟表,提醒我每天什么时候吃奶,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排便,甚至可以告诉我用什么样的表情来面对爸爸妈妈。大多数情况下,我每天只做两件事——吃和睡。我通常每3~4个小时醒一次,跟妈妈要一点儿奶喝,然后继续睡觉。白天睡觉时我的小眼珠经常在眼皮底下转呀转,医生把我的这种比较轻浅的睡眠称为“快速眼动睡眠”。当然,白天我也会出现深睡眠,只不过比晚上稍少一些。这有助于我逐渐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延长晚上的睡眠时间。这样到我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连续睡6个小时,甚至整夜睡觉,不再影响大人的睡眠了。当然有时我晚上会哭闹,爸爸妈妈可以轻轻拍拍我,或者在白天多逗逗我,让我白天少睡一会儿,天一黑尽量让我安静下来,慢慢地晚上就会好好睡觉了。
作者有话说……
以上属于混合型婴儿的特点。正常婴儿可以简单分为易养型、适应缓慢型、难养型和混合型。
易养型婴儿情绪温和,能很好地适应新事物的变化,睡觉、排便、进食较为规律,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也很少哭闹。
适应缓慢型婴儿虽然对新环境、陌生人以及新食物适应较慢,但是适应之后睡眠、进食、排便、情绪等行为就会恢复稳定状态。
难养型婴儿很难适应新环境,容易感到受挫而哭闹不休,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混合型婴儿兼具以上三种特点。
和妈妈建立最初的情感
一觉醒来,我发现自己正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一张我认为最美丽的面孔带着微笑看我。我也专注地看着她,尽管看上去模模糊糊的,我还是努力去看着,并从熟悉的心跳中感受温暖、眷恋和深深的爱意。
很快“饥饿感”接踵而至,我本能地蠕动着自己的小嘴,晃动自己的小脑袋,急切地寻找食物。令我失望的是,我并没有马上触碰到属于我的乳房。我噘起小嘴就想哭,幸而还没等我哭起来,妈妈就更换了抱我的姿势,让我马上闻到了浓浓的奶香。我努力地向奶香的方向拱了拱,小嘴很快就触碰到乳头开心地吮吸起来。这是我天生的能力——寻觅食物和吸吮乳房,被医生称作“觅食反射”和“吮吸反射”,它们和抓握反射、踏步反射等都是新生儿独有的、“强大”的能力,有助于我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
据医生说我有27种特殊的反射,有些反射会在我3个月到1岁之间慢慢消失,而另外一部分反射,比如眨眼、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在黑暗中的瞳孔反射,则会一直伴随我一生。
我很享受凑在妈妈胸前,尤其是左胸的感觉。一方面,我是在享受初乳带给我的免疫力、视觉、神经、心血管发育的好处;另一方面,我也享受熟悉的心脏跳动所带来的安全感。
所以,亲爱的妈妈在我周岁之前请不要把我交给其他任何人。不论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保姆,甚至是爸爸。因为在我周岁之前,尤其是前3个月,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妈妈对我的重要性。当然,为了让妈妈有精力照顾好我,请大家照顾好妈妈的饮食和生活,爸爸还要多陪陪妈妈,千万不要让她生气哦。
悄悄话
我还想和妈妈说一句悄悄话,母乳喂养对妈妈也很有好处,能让您更快恢复健康和产前的体重,而且在几十年后,您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也远远小于没有母乳喂养的妈妈们。
我一边吃,一边凝视着妈妈的脸,好像怎么都看不够。只是我的小肚子实在装不了太多食物,很快就吃饱了,被妈妈竖着抱起来。突然看不到妈妈的脸让我不安地左右晃动了一下。幸而我马上就感到妈妈轻轻拍打我的后背,让我舒服地打了个奶嗝,带着这种舒适的感觉,我倚着妈妈享受着饱食后的宁静。很快倦意袭来,我打了个小哈欠,伴着妈妈唱的温柔的摇篮曲和熟悉的心跳声,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作者有话说……
婴儿期的宝宝在吃奶时喜欢看着妈妈的脸,这是宝宝与妈妈的连接方式,通过这种连接,宝宝观察妈妈的情绪反应和态度,确认自己是被妈妈接纳和需要的。并因此感到自己是安全、愉悦的。
新手爸妈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宝宝0~1岁时,夫妻关系暂时让位于亲子关系,以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的宝宝全然依赖爸妈的需要。这时妈妈的全部注意力都投注给了宝宝,爸爸也要从妈妈的亲密伴侣暂时迅速蜕变为妈妈的育儿助手、心灵按摩师以及家庭事务管理者和调解员。
爱与恨之间
过了几天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我的皮肤逐渐展开,变得又白又嫩,晶莹剔透,吹弹可破。就像妈妈说的“宝宝越来越像一个软糯的小团子,好想吃一口”。而且妈妈真的很喜欢轻轻咬我嫩嫩的小手。妈妈咬得一点儿也不疼,反而有一种挺舒服的感觉,从手指一直传到头顶。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和妈妈做相互凝视、微笑、抱抱、亲亲的游戏。当我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我也会用不同的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通过这些办法,我和爸爸妈妈初步建立了沟通的渠道。
这些沟通大多时候都很有用,偶尔也会失灵。有效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很好、很幸福,充满了爱的感觉;失灵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糟糕,惶恐不安,甚至充满恨的感觉。尤其是当我饿了妈妈没有马上喂我,纸尿裤变得沉甸甸还没有人帮我换一条干爽的……妈妈情绪低落或者生气的时候,我会因害怕被抛弃而变得惶恐不安并充满愤恨,甚至想攻击让我烦恼的任何对象。我的小心思就是这么非黑即白,忽而晴空万里,忽而电闪雷鸣。
幸而,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能力从妈妈温柔的拥抱和爸爸温暖的笑容中获得爱。妈妈还喜欢温柔地为我念美好的诗歌,轻轻地唱歌给我听。爸爸则喜欢用醇厚的声音不厌其烦地对我说:“我是爸爸,你是我最好的宝贝。”说实话现在我还不明白爸爸妈妈说的意思,但是我可以从他们的言行和情绪里感受到他们对我美好的期盼,这让我感到愉悦和美好。
现在,我熟悉了这个能听到妈妈熟悉心跳、轻柔话语,爸爸醇厚嗓音和爽朗笑声,还能吃到香甜奶汁的地方。这种熟悉感让我再次有种回到子宫的感觉,让我渐渐远离不安,重获安心和喜悦。
作者有话说……
在宝宝刚刚出生的几个月,只有全好或全坏、爱和恨的分裂心理模式。当宝宝感觉沐浴在爱中,就会觉得自己爱上了妈妈,并对妈妈心怀感激;当宝宝感觉不适、痛苦、烦恼,就会感到被抛弃、被憎恨,厌恶妈妈,出现报复性幻想。幸好婴儿与生俱来的全能感和健康自恋,让宝宝相信自己具有把坏妈妈变回好妈妈,重获妈妈爱的能力。宝宝破坏性的焦虑通过这种自我修复而减轻,自信也就与日俱增。
我是家里的新成员
谁知3天之后一觉醒来,我又置身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我听到了爸爸妈妈带着喜悦对我说:“欢迎回家,我们家的新成员!”但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是让我感到烦躁。即使有些饿,我还是拒绝在这里吃奶,并尝试着逃到睡眠中,假装自己还在之前那个自己熟悉的地方。
妈妈对我的行为感到非常困惑——明明到了该吃奶的时间,为什么我一反常态闭着小眼睛睡觉。她只能耐心地轻轻晃动我,柔柔地跟我说话,试图把我弄醒。不安和烦恼让我拒绝呼应妈妈,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妈妈只能无奈地把我放到床上任我沉睡。
作者有话说……
新生儿对环境、妈妈的言行和情绪反应十分敏感。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熟悉的地方,然而对宝宝来说却是陌生的,这会让敏感的宝宝感到不安,快速切换为不悦情绪。有时新生宝宝还会用睡眠来逃离严重的不愉快。
此外,这时妈妈奶水也比最初两天更加浓稠、甜美,可是这种气味和味道的变化对宝宝来说同样是陌生的,宝宝有可能因为疑惑、不安而拒绝吃奶,也有可能因为不安而哭闹不休。
需要被安抚的宝贝
出乎妈妈的意料,我一接触到床就伸开小胳膊、小腿,手指也绷了起来,背部拉直,头后仰又迅速收回。这是一种被医生称为“惊跳反射”的新生儿反射。这是我对自己被独自放在陌生床上的本能反应。
尽管妈妈并不知道我怎么了,看到我的反应,还是马上温柔地抱起了我,轻轻地抚摸我略显僵硬的身体。感受到妈妈温柔的臂弯,闻到独属于妈妈的气味和心跳,熟悉的感觉让我有少许释怀,我的身体再次变得柔软。
最终,还是好闻的奶香唤醒了我。我舞动着小手,自然地碰到了妈妈的衣角,抓紧那片熟悉的衣角,我瞬间感到自己被治愈了,一头扎进妈妈怀里,享受独属于我的食物、安全和愉悦。
作者有话说……
新生儿内心遵从的是非黑即白、熟悉、快乐三原则,因此宝宝需要妈妈及时给予身体和情绪的抚慰。宝宝愿意在妈妈的抚慰下安定下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是宝宝提升环境适应力的开端。如果妈妈无法给予宝宝及时反应,宝宝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感到不安,甚至有可能延续到青春期,乃至终生。
和妈妈紧密连接在一起
几天之后,在妈妈的温柔呵护下,我终于意识到这个被爸爸妈妈称之为“家”的地方是安全的,我也是这个家里重要的新成员。我不太明白这个新成员是什么意思,本能地认为家是一个整体,我就是这个整体的中心。当我想要吃时就会有香甜的奶汁;想要睡时就有暖暖的被窝;想要有人陪伴时就会有人在我身边;尿了、不舒服了就可以用哭声把爸爸妈妈叫过来为我换尿片,为我揉肚子,亲吻我。
作者有话说……
新生儿从出生到3个月大,处于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阶段。多数宝宝会把自己和妈妈当作一体。当妈妈及时对宝宝的需要作出反馈,宝宝就会感到愉快,认为自己是好的;如果妈妈不能经常对宝宝的需要作出及时反馈,宝宝就会误以为自己是不好的。所以,新生儿需要妈妈在第一时间对其情绪、需要作出反馈。这样宝宝才能形成健康自恋的状态,并将其逐渐发展为自信。
健康自闭是我成长中的小插曲
我已经出生1周了,因为还在学习熟悉爸爸妈妈和家,任何风吹草动仍会让我感到困惑、不安和焦躁。
妈妈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不会总在床上陪着我,有时会趁我睡着到其他房间做一些事情。大概今天睡眠时间有些短,醒来的时候我发现妈妈没在身边,便将自己藏进妈妈还在身边的幻想里,自娱自乐了一会儿,却没有如自己的期待等到妈妈,这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我先是使劲儿挥舞手脚,接着开始哼哼唧唧。当所有努力和不满情绪都没有得到回应时,我只能不悦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自地沉沉睡去,以避免陌生的世界带给我压力。
作者有话说……
在出生后的2~4周,新生儿处于被心理学家称为“正常的自闭”阶段。当宝宝的自恋得不到满足时,容易自我封闭或心怀怨恨,以抵御自恋受损带来的伤害,这是宝宝的一种正常心理免疫调节机制。妈妈只需要及时回应宝宝的需要就能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使他们逐渐走出自闭。伸出自己的小触角,一点点探索周围的世界。
小知识
爸爸妈妈应该了解一些关于新生儿生理、心理的知识,有助于减少初为父母的焦虑,感受养育的快乐。
生理知识:在宝宝出生后的前两周,每分钟呼吸为40~50次,脉搏为120~140次;正常体重为3000~4000克,低于2500克属于未成熟儿,需要特殊照顾;体温为37~37.4℃;每天睡眠长达20小时,每2~4个小时进食一次;出生后有觅食、吸吮、迈步等新生儿反射;出生后3~7天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心理知识:新生儿心理处于正常自闭阶段,需要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全身心的关照和及时反馈,以帮助宝宝尽快从出生创伤反应中挣脱出来,并建立健康自恋。
我是小小黏人精
成长的烦恼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因我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渐渐退去,因24小时照顾我而产生的疲惫、烦恼、忧虑却与日俱增。我的哭声也总让他们感到烦躁,常常因为这些烦恼而忘记最初对我的喜爱和接纳。
这时,他们恍然发现我的哭泣和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是陌生的。我的哭泣就像一种黑魔法,常常让他们感到无措和失望。在他们弄懂我用哭泣说什么之前,哭声已经让他们除了烦恼还是烦恼。妈妈甚至频繁地对爸爸说:“一听到宝宝的哭声,我就特别受不了。”
今天,当我哭起来时,妈妈带着一脸“真受不了你”的表情抱起了我。先看看我的尿不湿,又摸摸我的小肚子和小手小脚,困惑地对爸爸说:“她也不饿呀,也没有尿,手脚也是暖暖的。”我的傻妈妈,我是肚子不舒服,你怎么不明白呢。我只能更大声地哭,哭得声嘶力竭。妈妈只能无奈地抱着我晃来晃去,爸爸在我面前用各种小玩具逗弄着我,然而这些根本没有用。
悄悄话
对我而言,哭泣是我现阶段唯一的语言,除此之外,小小的我也没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刚刚从妈妈温暖的子宫里出来,适应新的环境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我感到不安,我也常常因害怕、烦躁、身体产生的各种不舒服而哭泣。
我也很无奈,我的肚子很不舒服,你们两个人谁都不明白。居然还傻乎乎地说:“别哭了,快别哭了,你看爸爸都给你耍猴了,你还哭。”耍什么也没有用,有这个时间,还不如给我揉揉小肚子呢。不哭不足以表达我如滔滔江水般的烦恼。所幸爸爸妈妈在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子之后,终于想起来帮我揉肚子,温暖的手掌轻揉着,让我舒服了许多,终于可以让自己歇一歇了。
哭得好累啊,睡一觉吧!
作者有话说……
对新生儿来说,哭泣是唯一的语言。爸爸妈妈只有熟悉宝宝各种不同的哭泣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强化宝宝对自己和对父母的信心。有助于小宝宝在生命最初3个月开始探索自己的第一笔“心灵财富”——情绪免疫力。
情绪免疫力包括三个方面:健康自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对爸爸妈妈的安全依恋能力。健康自恋让宝宝相信自己具有免受外来伤害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让宝宝不容易被负面情绪伤害;安全依恋能力让宝宝信赖他人及减少分离焦虑。
此外,爸爸妈妈还要了解一件事:因为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出现肠道蠕动异常,而导致肠痉挛骤然发生。因此,腹痛是宝宝的常见症状,出现这种状况,妈妈用温暖的手帮助宝宝揉肚子通常是有效的。
用本能探索世界的宝宝
我被饥肠辘辘的小肚子唤醒了,但是妈妈还在睡觉,她没有发现我正在寻觅熟悉的奶头。我本能地感到不愉快,从抽噎到大声哭泣,最后变成尖利的大哭,把小脸都憋红了。当我哭得精疲力尽、上气不接下气时,妈妈终于被我的哭声唤醒。她抱起我缓慢而轻柔地摇动,轻声为我哼唱一首熟悉的儿歌,这熟悉的歌曲让我感到放松,饥饿感更强烈地涌上来,我拱进妈妈的怀里,找到熟悉的食物来源,大口地吸吮着甘甜的乳汁。随着乳汁流过我的喉咙,全身都放松下来。我喜欢这种满足和放松的感觉,因而对妈妈的回应和温暖的怀抱心存感激。
作者有话说……
未满月的宝宝依靠本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进食、温暖、干燥、情感等需求被满足时,宝宝就会感到放松。当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宝宝就会感到有压力、紧张、不愉快。
婴儿期心理放松的宝宝和爸爸妈妈的互动更有活力,长大后也更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拥有更强的学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心理紧张的宝宝则更容易哭闹、自闭,长大后容易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纠结,甚至形成具有破坏力的人格特质。因此,在这个阶段妈妈要完全接纳宝宝的一切,给宝宝及时的反馈和保护。
和爸爸妈妈建立最初的沟通方式
经过1个多月的共同生活,爸爸妈妈和我之间越来越熟悉。他们逐渐意识到哭是我的表达方式,多数情况下我哭泣并非因为生病、生气,更不是我乱发脾气。
他们发现我饿了会哭、冷了会哭、热了会哭、尿了会哭、肚子疼了会哭、不开心了也会哭,困了、发烧、痛、痒、害怕、撒娇……各种情况下都会哭。
在吃饱、睡好、环境温度为25~30℃时,我才会减少哭泣。即使我不饿,喂奶也可以让我安静下来,这是因为我和妈妈有了接触。妈妈轻轻地晃动我,让我很舒服,同样也可以让我安静。除此之外,各种温和的摇篮曲、熟悉的胎教音乐也能让我减少哭泣。我很幸运,妈妈唱歌很好听,还喜欢抱着我轻轻晃动,亲吻我的脸颊,低声给我唱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随着妈妈哼唱的《摇篮曲》,我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睡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妈妈渐渐了解我通过哭泣在跟他们说什么。他们明白当我感到饿时,哭泣会从有节奏的小声呜咽开始,只有在得不到回应时哭声才会慢慢变大,直到大哭;我生气发脾气时,哭声音调很高,没有节奏,让人感觉很凌乱;在我感到身体不舒服时,我会哭得声嘶力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帮助,我就会一直哭,直到把自己的嗓子哭哑;如果谁不小心弄疼了我,我就会突然高声大哭,声调尖利刺耳;如果我因为一些小小的烦恼感到不愉快而哭泣时,常常断断续续哭两三声,停一停接着再哭三两声。
妈妈说我这是在撒娇,就是一个“黏人精”,我不知道什么是“黏人精”,只知道我需要妈妈随时随地和我在一起。我想吃奶就有奶吃,我尿了马上给我换尿布,我身体不舒服马上给我温柔的抚慰,我想见妈妈时一睁眼就能看到,我想要抱抱时妈妈的臂弯就会给我一个位置。妈妈对爸爸说,我这么黏着她让她感到幸福,也感到疲惫和无奈。爸爸听到妈妈的抱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温柔地给了妈妈一个拥抱,顺手也把我接了过去。
我吃着小手躺在爸爸坚实的怀抱里,使劲儿拱了一下,没有奶,不开心。左右晃动一下小脑袋,挥挥小手,蹬蹬小腿,感觉挺舒服,挺温暖,没有奶也还不错,凑合躺在这里吧。妈妈笑着说:“看上去宝宝在你那里也挺好。”爸爸说:“当然,我是她爸爸,天天抱着她,她还能不知道吗?我们宝宝可聪明了。”尽管我并不能听懂他们的对话,但是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的声音让我很舒心。还有他们跟我说话会用手拍我、抚摸我、逗我玩,都能让我感到愉快、安心和满足。我炯炯有神地看着他们,用眼睛对他们说:“继续和我玩吧,我亲爱的爸爸妈妈。”爸爸用他的大手抚摸着我幼嫩的脸颊,轻声和我说:“漂亮宝贝,爸爸的漂亮宝贝。”我左右晃动了一下小脑袋,温柔地回应着爸爸,我们就这样玩到了一起。可惜我太小,容易犯困,用不了多久我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作者有话说……
尽管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长达16~20个小时,但是睡眠时间并不固定。多数宝宝每4个小时左右就会醒一次,少数宝宝每2小时就会醒来一次。宝宝会用层出不穷的需要黏着爸爸妈妈,让新手爸妈感到疲惫和无奈,消磨掉他们对宝宝出生的喜悦。
因此,在这个阶段新手爸妈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亟须一些外援帮助,以保证他们有精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喜悦和乐趣,保持和宝宝良好的亲子互动,维护好宝宝脆弱的心灵。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月嫂、月子中心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外援。
妈妈和我心心相依
不知睡了多久,从睡梦中醒来,我本能地发现妈妈不开心,并因此哭了起来。这个时候我还弄不清楚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小小的我误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会把妈妈的情感误以为是自己的,妈妈的任何不愉快都会传递给我。
也许是意识到我的不安,妈妈很快抱起了我,我感到满足,感觉自己又被爱了。被爱的感觉让我感到安全,我马上停止了哭泣。
这几天,妈妈似乎情绪不太好,爸爸说妈妈处于“babyblue”阶段。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我注意到妈妈给我的关照明显少了许多。她总说我的哭叫让她心烦。可是我真想告诉她,我的哭叫是在跟她说话,也是在锻炼肺部功能,让它更强大,这样我才能成为强大的宝宝。
妈妈的抱怨让我感到很无助。
这时我尿了,大声哭喊,可是没有人注意到我。这让我感到自己被忽视,非常受挫。我瞪着妈妈,而她不知道是没看见还是视而不见,根本不理会我。我开始怀疑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闭上了眼睛,试图让自己睡着。还好爸爸很善于使用言语安慰、陪伴、音乐、按摩等方法尽可能地帮助妈妈尽快平复情绪。当妈妈烦躁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终于听到了我的呼唤。妈妈抱起我,我很快又感到了安全、温暖和满足,我又相信自己、妈妈、爸爸和周围的世界了。我想我还可以试着更多地依赖爸爸妈妈。
我不知道的是,在我睡着的时候,爸爸一边帮妈妈做好吃的,一边陪她做产后韵律操。是爸爸的关怀让妈妈更快摆脱坏情绪的困扰。妈妈有了好心情,就会看到我的可爱,愿意和我有更多互动,及时回应我的需要。和妈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能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爱,妈妈和爸爸是值得信赖的,世界也是值得信赖的。这样我身体里的压力激素会很低,认知、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都会提高,从而会变得更活泼、更聪明。而且,在青春期后出现学习、情绪和心理问题的概率也会降低。
悄悄话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宝宝,宝宝也爱爸爸妈妈,我想这样幸福的童年就是我好运的开始。
作者有话说……
妈妈不仅是一个新的头衔,成为妈妈也意味着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态发生了突然和巨大的变化,这让妈妈与宝宝的相遇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外,伴发着生育的身体疼痛,雌激素、孕激素、黄体酮、内啡肽等激素的快速变化,妈妈的性格会变得敏感和脆弱,新手妈妈常常被忧虑、疲劳和焦虑淹没。
因此,很多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2~4周面临俗称“babyblue”的轻度抑郁状态。与此同时,宝宝也会给妈妈带来快乐。所以,近80%受产后抑郁影响的妈妈会在产后8周内随着身体状况的改善和在家人的帮助下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而那些患上产后抑郁症的妈妈就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做专业的心理治疗了。
请用爱来拥抱我
与我对话,让我变得更可爱、更聪明
我现在还没有达到颜值巅峰,但在爸爸妈妈眼里我就是最可爱的宝宝。与出生时相比,我更加珠圆玉润,眼睛更加黑亮有神。此时,我的表现已经不再像初生时那么单调,变得更加有趣。我已经学会运用自己的小表情,包括哭声在内的各种小声音,还有各种肢体动作和爸爸妈妈“说话”了。
了解我的这些“婴语”,爸爸妈妈就能知道我的内心世界多么丰富多彩,会由衷爱上我,而我也会因为你们的爱而更爱你们。当我们用爱建起沟通的桥梁,爸爸妈妈就不会认为照顾我是一种负担,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烦躁、情绪低落、疲劳了。而我也会因为爱而变得更聪明、更活泼、情绪更稳定、更少哭闹。
现在来说说我的一些“婴语”吧,主要是区分不同哭声的含义。对此爸爸妈妈已经了解很多了,多数情况下也能做出及时反馈,不过随着我月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还需要继续探索我的哭声中所表达的更多不同的信息。此外,我的表情、动作也日渐丰富,你们也可以通过观察我的不同表情和小动作来了解我的“婴言婴语”。
我在出生后的第1个月,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有时睡得很平稳,呼吸平稳规律,手脚很少动;有时呼吸会变快,手脚偶尔会动,甚至会面露微笑,眼睛微睁,这时我处于活动性睡眠状态,可不要认为我已经醒了,其实我还在睡觉,这时也许我在做美梦呢;而有时我目光迷离,眼睛半睁,如果在此之前我已经睡了2~4个小时,那就意味着我即将醒来,马上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如果是我已经玩了好半天了或者饱餐之后,那就意味着我此时想睡觉了。
当我炯炯有神看人的时候,意味着我很清醒,想和妈妈爸爸说话或玩耍;如果我睁着眼睛动着小嘴,东张西望找妈妈,把手指或者任何类似奶头的东西放在嘴边就会试图吸吮,意味着我饿了;如果我吃了一会儿奶之后把奶头推开或小嘴离开奶头,让自己全身变得软软糯糯的,意味着我已经吃饱了,即使您认为我还没吃够,也不要让我再吃了;如果我动作很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甚至哭闹,意味着我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抚慰,可以摇摇我、拍拍我、轻抚我的后背,用轻柔有节奏的声音哄我,那样我就会安静下来;如果我张着小嘴打哈欠,意味着我困了,可以把我放在小床上,让我安静地睡觉。
当你们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我真的就是可爱的“黏人精”。我喜欢沉浸在爸爸妈妈的声音和怀抱里,也喜欢你们用手抚摸我。即使我没有哭、没有闹,我也需要全然的爱、全然的保护和关注。拥抱、抚触和其他身体接触对我就像食物一样重要。没有食物我的胃会饥饿,没有拥抱我的皮肤同样会感到“饥饿”。肚子饿我的身体会营养不良,而皮肤饥饿则会让我的心理“营养不良”。
这时候我的大脑容量大概只有成人的1/3,为了长大成人,在接下来的3年里我的大脑将快速成长,所以除了天生的部分还要通过爸爸妈妈的爱来塑造。多跟我说话,多跟我互动,多给我美好的微笑。
有人会说小孩子不要抱,抱多了就放不下了。
才不是呢,有些大宝宝还总要抱是因为感到不安全而不是被惯坏了。作为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就更喜欢父母熟悉的怀抱了。爸爸妈妈抱着我的时候,我感到的是满满的平静、温暖和安全。也许有人会说“你看不抱的孩子睡得多踏实”,我要抗议这种说法,那不是睡得踏实,那是小宝宝被吓得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出来。爸爸妈妈总是不抱宝宝,宝宝会害怕这个陌生的世界。要知道当小宝宝害怕时不仅仅会哭闹,还常会出现“呆住”和“躲进睡眠里”两种状况。那些所谓的乖宝宝有一部分就是呆住了,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我可爱。
幸好我的妈妈和爸爸很喜欢抱我,抱我的时候还很喜欢和我说话、唱歌。我最喜欢听着妈妈哼唱着《摇篮曲》睡觉了。妈妈用轻柔的声音唱着“温柔月光轻轻洒进来,照在床上我的小宝贝……”或者爸爸用醇厚的声音低吟“星星月亮轻轻对你说,小宝贝快入睡……”,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每次歌声响起我会很快入睡,而且我的潜意识会继续听,这些歌声会在我的梦乡里帮我编织美丽的梦境。所以,在妈妈和爸爸的精心呵护下我经常会在梦中露出甜甜的微笑。
作者有话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接是一种适应机制,能保证父母对无助的婴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宝宝接触妈妈温暖的身体,能够促进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不仅让宝宝感到愉悦,也可以让妈妈产生创造和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的互动不仅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幸福,也有助于妈妈的身心快速恢复到生育前的状态。此外,为了加强宝宝健康自恋和为母婴分离做好准备,每天除了妈妈,爸爸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养育宝宝的过程中。
特别提醒:虽然小宝宝这时还听不懂父母说的话,但爸爸妈妈仍然要在宝宝出生后,经常跟他们说话,给他们唱歌、读故事、念诗歌,以帮助宝宝在爸爸妈妈缓慢、温柔、重复的声音中学习语言,促进宝宝的认知和大脑神经系统更好发育。
婴儿抚触:一种爱的连接
除了爸爸妈妈每天抱我,我还很喜欢妈妈为我做“婴儿抚触”。这种舒服的触摸和情感互动,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我和妈妈产生爱的连接。
在做婴儿抚触时,妈妈会把房间温度调得暖暖的,播放《莫扎特弦乐小夜曲》《春江花月夜》等耳熟能详的胎教乐曲。然后脱掉我的衣服,把我放在软软的垫子上,笑着对我说:“宝宝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伸伸胳膊、蹬蹬腿,小宝贝的抚触要开始了!”我舞动着小手小脚热情地回应妈妈。妈妈用搓得暖暖的手从我的前额中心用双手拇指向外推,划出一个微笑,又在我的眉头、眼窝、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向外推出一个微笑的样子。
和妈妈的接触让我感到愉悦,我舒服地眯起小眼睛笑着摆动四肢回应妈妈,妈妈也温柔地亲了亲我的小手来回应我,我会更加开心地用力蹬腿呼应妈妈,快乐在我们之间泛起涟漪。妈妈愈发快乐地用双手从我的小胸脯向两侧推按;之后围绕着我的小肚脐在小肚子上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妈妈一边按摩还一边微笑着对我说:“宝宝,妈妈爱你。”我就用微笑回应妈妈,好像在说:“妈妈,我也爱你呀!”妈妈和我因为彼此的回应内心感到宁静与温暖,我们满心满眼都只有彼此。我心花怒放,我想妈妈也和我一样。
在这种美好的互动中,妈妈给我翻了个身,双手平放在我的背上,从我的小脖子向下沿着脊柱两侧轻柔地按摩,从我的尾椎沿脊柱两侧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指腹把我脊柱两侧的皮轻轻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到我的后脑勺下边。按摩3遍之后,我的后背变得越来越暖,小肚子也变得暖暖的,我甚至能感受到能量在全身流动。
接着妈妈再次给我翻个身,轻轻地从上向下捏我的小肩膀、小胳膊、小手。我感到自己的小胳膊、小手都舒服极了。妈妈又轻轻挤捏我的大腿、小腿和脚踝;然后用双手夹住我的小肉腿,上下搓滚了几遍;最后是揉搓、按摩我的小肉脚。
我特别喜欢这种互动方式,每次按摩都会感到自己和妈妈融为一体,全身上下都是暖洋洋的,安全、舒适、宁静的感觉充满了我。
有的人说要找专业人士做抚触,我才不要呢,我要的就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抚触。如果爸爸妈妈让别人为我抚触,我会感到迷惑的。幸好他们知道婴儿抚触重要的是爱的连接,从不委托他人,而是反复向医生、护士求教,以求自己把抚触做好。当然,爸爸妈妈也知道婴儿抚触只是对健康宝宝的保健按摩和心理连接,如果我生病需要推拿治疗时还是会带我去医院,而不是只依赖于抚触。
作者有话说……
皮肤是人体接触外界刺激的最大感觉器官,触觉是宝宝和爸爸妈妈建立连接的重要渠道。通过婴儿抚触可以刺激宝宝大脑产生更多后叶催产素,帮助宝宝获得安全感和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也可以减少婴儿哭闹。同时,婴儿抚触还可以让宝宝的脑细胞和神经系统获得适宜的刺激,促进婴儿身体生长和智力发育,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吸收。经常接受婴儿抚触的宝宝在未来会更乐于沟通,善于学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安全有效的婴儿抚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抚触时需要脱掉宝宝的衣服,房间温度要保持在25℃左右。
2.抚触是母婴之间全身心的连接,要确保15分钟内不受干扰。
3.在抚触之前准备好毛巾、尿布和替换衣物,以便在结束后尽快为宝宝穿好衣物。
4.为了防止宝宝在抚触中受伤,抚触之前妈妈或爸爸要去掉手上和腕部全部装饰物(手表、戒指、指甲装饰物等),将手搓热,将一些婴儿润肤油倒在手上,注意不要把润肤油滴到宝宝眼睛里,避开宝宝囟门位置。注意宝宝脊柱和颈部安全,也不要在宝宝关节部位施力。
5.宝宝出现皮肤破损、湿疹、感冒等健康问题时要暂停抚触。
6.从婴儿脐带脱落到1岁,坚持每周2~4次,从每次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次15分钟。
7.抚触最好由妈妈开始,3个月之后逐渐增加爸爸参与的时间,以便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
8.抚触以做完后孩子皮肤微红为度,如果孩子皮肤不变色则说明力度不够,做两三下皮肤就红了说明力度太大。
9.不必非要从头到脚,面面俱到。抚触要重点关注宝宝喜好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