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就是光

2020年是很特殊的一年。在20世纪最后10年出生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有的初入职场。然而似乎很多人却并不相信,他们真的已经长大了。

回忆起18年前那一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非典”,对于当时年仅4岁的我来说,并不知道这样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挑战。好在我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师,从他的口中我听到了一个又一个医务人员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从那时起,我就认为医师是一个非常“酷”的职业,我开始向往着长大后也能像他们那样,从死神的手中抢人。

然而当我真正穿上白大衣时,却发现现实与想象大不相同。在人们口中神一般存在的医务人员,归根结底也是肉身凡胎。我所在的口腔科,诊疗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患者流动性大、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状况不明,且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患者进行口腔内操作、侵入性操作多,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含有细菌的悬浮颗粒(如飞沫、气溶胶等),再加之口腔器械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这些都是口腔科感控的重点、难点。

在科室每天不仅要面对巨大的临床医疗压力,还要接受着各种各样的院感检查。小到一根消毒棉签的去向,大到患者收治环境、防护标准、空气流向,都需要运用院感的知识去溯源、追查。还真是应了那句“院感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那时的我认为,面对如此之重的感控任务,只要我们每天按照规定来践行院感的要求,也称得上是合格的感控人。

2020年1月21日,一张长沙到武汉的高铁票刷爆朋友圈,在大多数人还在为迎接春节做准备时,被称为“多看患者、多解难题、多做贡献”的“吴三多”医师——吴安华老师,独自登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

在去武汉之前,吴安华老师并没有闲着。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他于1月20日从湖南省其他地市完成医院感染防控督导工作归来,回到家里已是晚上11点。1月21日一大早,他就前往医院上班,先到门诊、急诊、发热门诊、隔离病区走了一圈,看看医务人员的防护合不合格,医务人员有没有按要求佩戴口罩,一切检查完毕才安心。中午匆忙下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直奔高铁站,登上前往武汉的高铁。

这一天,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新闻开始在全国媒体掀起了“高潮”。疫情下的武汉,瞬间成了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

湖北武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在全力抢救患者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可能避免医务人员的感染,确保他们的安全,才能让救治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医务人员是否做好安全防护,是吴老师最牵挂的。

1个多月的时间,吴老师做了近百场的培训,培训学员超过万人,曾5天就完成了对近30支医疗队、近4 000人的岗前培训。在全国感控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2万名医疗队员零感染的中国奇迹。吴老师说:“第一,我是一名医师;第二,我是一名教授;第三,我是从事感控工作的。通过我的讲解,能让患者和医务人员不被感染,我辛苦一点没关系。”

每当一线传来吴老师的报道,无不让我感动,也让我明白院感防控不是院感科的独角戏。

有一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小朋友。挺热的天气,他却不合时宜地穿着一件皱巴巴的棉背心,虽然表情略显僵硬,但他脸上依然洋溢着笑容。“他的名字叫坤坤,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大脑性瘫痪。”坤坤的奶奶哽咽着说。交谈中得知,坤坤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都是奶奶在照顾坤坤,平时靠卖自家产的一些鸡蛋来增补家用。恍然间,让我不知该说点什么才好,说什么都显得有些无力。

我们开始为他进行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卫生状况非常糟糕,大大小小的溃疡,几乎每颗牙齿都有不同程度的龋坏。奶奶说道:“每次给他刷牙他都不愿意,要哭闹好久,他爸妈又不在身边,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呀!”然后又指着坤坤的手说道:“他很喜欢把手放进嘴巴里,这要怎么办?”见此情形,出于职业本能,我直接将他的小手从口腔中拉出来。可这一行为,却使坤坤惊慌得号啕大哭。

我开始有些自责,但也在引发我去思考。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曾经我们常强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如今已普及至全民。但是,我们普及感控知识的这些方式,真的能被一些特殊人群所受用吗?他们能如常人一样,有效地了解防疫的方法吗?

坤坤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我们虽然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勇敢且无畏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为大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自那以后,院内的医护、师生,共同制作完成了1 319幅关于疫情防控的科普漫画,线上点击量高达4 000万之多。内容涵盖什么时候需要洗手、怎样有效洗手、公共场所防护常识等,有趣、生动且通俗易懂,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疫情防控的方法。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我刚走进医院,就看到奶奶带着坤坤早早地在科室门口等候,门口还放着被报纸包裹好几层的一篮子土鸡蛋。检查后发现,坤坤口腔卫生状况大有好转。奶奶告诉我们,看了我们的漫画后,他每天都非常认真地学着洗手,奶奶也把这些漫画分享给很多像坤坤一样的“慢天使”们。分别时,坤坤伸出他的双手,示意让我检查一下,我刚蹲下身,迎来的却是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次的经历,无疑让我的内心充满温暖也更加明朗。其实,我们处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的人选择在紧张、危险的一线,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看不见彼此的脸,纵使病毒肆虐、战疫艰苦,却依然乐观地用精熟的感控技能与病毒近身肉搏;有的人身着白衣,却不在临床,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纵使消毒任务艰巨且枯燥,每个步骤他们却都不曾怠慢;有的人在忙碌的临床工作后,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宣传感控知识的新形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感控人!

那些曾经被全世界保护的男孩女孩们,如今已穿上白大衣,学着当年大人的样子,用自己的方式奔跑在感控一线。我们被感恩过,也被误解过,但我们依然会用青春在每一个角落中散发出属于感控人的独特光芒!

(易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