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沟通

第一节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一 性质

(1)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人际关系(亦称专业性人际关系):

是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自然形成的一种帮助与被帮助的人际关系。

(2)护患关系是专业性的互动关系:

护士与病人是相互影响的。

二 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1)主动-被动型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为病人做治疗”,护理人员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表达主观意愿、不能与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病人,如昏迷状态、全麻手术过程中的病人或婴幼儿等。

(2)指导-合作型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是“护士告诉病人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护士处于主导地位,但病人有一定的主动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病人病情较重,但神志清醒的情况。

(3)共同参与型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是“病人不是被动接受护理,而是积极主动配合,参与护理”,护患双方具有大致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利,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和实施。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患慢性病的病人。

三 护患关系的分期

第二节 护士与病人的沟通

一 沟通的基本要素

(1)沟通的背景或情景:

指沟通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既包括物理场所,也包括沟通的时间和沟通参与者的个人特征,如情绪、文化背景等。

(2)信息发出者:

指发出信息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

(3)信息:

沟通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要素,指能够传递并被接收者所接受的观点、思想、情感等,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4)信息传递途径:

指信息传递的手段或媒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5)信息接收者:

接收信息的主体。

(6)反馈:

指沟通双方彼此的回应。

二 沟通的基本层次

三 沟通的基本类型

雪狐狸提示

除了语言和文字,其他的沟通方式均属于非语言性沟通。

在非语言性沟通的空间效应中,人际交往中的距离主要分为4种:

四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个人因素:

包括生理因素(如年龄、疲劳、疼痛、耳聋等)、情绪状态(如愤怒、焦虑、悲伤等)、知识水平(如文化程度、语言等)、社会背景(如种族、民族、职业等)、个性特征、外观形象等。

(2)信息因素:

包括信息本身是否清楚、完整、符合逻辑,是否相互矛盾等。

(3)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如光线、温度、湿度、整洁度、噪声及是否利于保护病人隐私等)和社会环境(如人际关系、沟通的距离、氛围等)。

(4)不适当的沟通方式:

常见的有突然改变话题、急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匆忙下结论或表达个人的判断、虚假或不适当的安慰、针对性不强的解释、引用事实不当等。

五 常用的沟通技巧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