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小萍从脾胃论治风湿病经验撷要
- 阎小萍主编
- 9116字
- 2025-03-18 20:42:43
二、风湿病与脾胃的关系
中医学中风湿病亦称痹证、痹病,其发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涉及肾、肝、脾等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或脏腑功能的减退;标实有风、寒、湿、热、痰、瘀等。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与风湿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关系非常密切。若脾胃一衰,则百脉失养,诸病丛生。《黄帝内经》有“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训,更有“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也”之说。脾胃为宗气之源,若肥甘无度,饥饱不调,情志过极,劳逸过度,致使脾胃损伤;气虚无以上奉,则宗气匮乏。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痹风》曰:“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痹证》中提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由此说明正虚是痹病发生的基础,邪侵是痹病发病的重要条件,而脾功能的异常及气血阴阳的亏虚对风湿病形成亦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将脾与风湿病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脾胃虚弱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脾胃派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医宗金鉴·痹病总括》也指出“脾胃气虚之人病诸痹也”。可见如若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人正气亦虚,善病痹;反之脾气充足,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人正气亦盛,邪不易侵。如《难经》曰:“四季脾旺不受邪。”又如李杲曰:“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脾虚是痹病的发病基础。
1.脾胃虚弱,肌骨失养,易发风湿
全身的肌肉都由脾所主。《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痿论》中曰:“脾主身之肌肉”。意即脾主四肢、肌肉,具有濡养和温煦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虚弱,肌肉四肢失于滋润,外感于风寒湿邪,而发为风湿病。肌肉四肢的滋润依赖津液,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均依赖脾所运化。如果脾的输布、运化功能障碍,肌肉四肢就会失去津液的滋润而干燥,严重者亦可引起筋肉的拘急、挛缩,或者引起肌肉的强硬、强直。脾不能正常输布津液,也可引起肌肉水湿凝聚,出现水肿之证。
脾胃虚弱,肌肉四肢失于营养,外感于风寒湿邪,发为风湿病。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而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亦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人体的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运动时候所消耗的能量,或者肌肉损伤需要修补再生都是依赖水谷之精气所化生。当脾气虚弱时,水谷之精气的生成会逐渐减少,输布也会显得迟缓滞涩,肌肉四肢的营养不足,肌肉失养则必见消瘦,严重时可见有四肢肌肉萎缩,并可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甚至出现全身肌无力。
脾胃虚弱,肌肉四肢失于温煦,外感于风寒湿邪,发为风湿病。《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清阳实四肢”。意即四肢肌肉主要依赖卫气温养,而卫气是由属中焦之脾胃生成的。阳气使肌肉保持正常的温度;阳气不足则可见肌肉湿冷,尤其多见四肢清冷;阳气太过旺盛则肌肉温度升高,可出现全身发热,这种发热中医也称之为阳明经热。气化是人体产生热量的重要原因,水谷精气在阳气的温煦之下开始气化;当阳气过于亢盛时,气化就会亢进;反之,当阳气不足时气化则会下降。气化亢盛时主要有产热太过、发散太过、消耗太过等表现,因此常发生伤津、发热、耗气、动风、动血等,并可形成热痹,或者筋肉损伤。如果气化不足,则可见产热不足、水湿凝聚内停等变化,也会导致肌肉的拘急、收引、肿胀。总之,卫气对于肌肉的生理作用除了可以温煦肌肉、影响肌肉的气化之外,还能够增强肌肉对风寒湿外邪的防御作用,以保护肌肉。因此,若脾阳不足则可引起肌肉的卫外功能下降,风寒湿三邪则容易侵害肌肉而形成肌痹。肌肉的营养不良、干燥、温热不足、气化异常往往会使风湿病深入侵犯五脏六腑,形成更为严重的五脏痹等。
2.脾胃虚弱,营卫失充,易发风湿
《灵枢·决气》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而这里的气主要是营卫之气,营卫之气是由脾胃所化生。而外邪往往容易从营卫而入,却难从营卫而出。主要是风与湿合邪,侵袭人之体表,则卫气受遏,营卫之气不和;侵袭人之经脉,则经络不畅,气血运行障碍。因此营卫之气与风湿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营行脉中,内注于脏腑,外濡四肢百骸;卫主脉外,“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二者均为化生于水谷精微,并将其营养物质输转至人体全身,营卫的生成、运行、会合和功能正常,这些正是脾主运化的具体表现,亦是维持人体筋骨、关节肌肉活动的物质基础。显然,脾主运化功能失调,营卫气血生化乏源与风湿病密切相连。《素问·痹论》云:“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亦指出,来源于水谷的营卫之气与痹病发生有密切关系,营卫气强,则风寒湿不易与皮肉关节相合而为痹;营卫气弱,则风寒湿易与皮肉关节相合而为痹证。营卫气全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滋养补充,所以脾胃健旺才能拒邪防痹。
3.脾胃虚弱,筋失濡养,易发风湿
肝属木,主风,风以动之,其性为喜升发条达;又主筋,诸筋者皆属于节,为气血调节之枢。脾属土,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水湿、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行,皆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因“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脾气柔润滋养、脾血之灌溉,始有条达之性、疏泄之能;而主水谷精微运化之脾脏,必得肝木之疏泄,始能化生如常。若肝、脾两脏功能失去平衡,则肝木易盛而乘伐脾土(肝气乘脾),脾土易虚而招致肝木乘伐(脾虚肝乘),或脾失健运,影响肝之疏泄而致“土壅木郁”。肝藏血与脾统血是相互关联的。血液之成,源于脾胃;既成之血,藏之于肝,依机体所需而运行诸经。血液之行,以心肺之气为动力,以肝脾之气为约束,脾气健运,血液化生充足,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荣之于筋,则脾有所统,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若脾化生气血不足,无以化生为血供给肝,则肝藏血功能失常,则肝之经筋、组织失养,血不养筋,导致筋脉空虚不荣,外邪则可客于肌肉、筋脉之间而发为风湿病,症见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
由此可见,肝脾失调导致风湿病(痹病)的发病机理有二。其一,肝经之风火妄动,导致木旺乘土,风、湿、热等邪窜犯经络。肝与脾本为制胜之脏,假若其人素禀脾虚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经之风阳火动,克犯脾土,从而导致脾失健运,积湿蕴热,风湿病(痹病)由之而生。临床上不仅可见其两胁灼痛、头痛耳鸣、胃痛吞酸诸症,也能见到其肢体关节红肿灼热、走窜疼痛诸症。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生痹……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其二,肝气郁结,木不疏土,导致湿热内蕴经络。若其人平素性情抑郁,情志不畅,则肝气郁遏,木气不达,疏泄不及。此时,脾本失健运,倘若又兼醇酒厚味,嗜食辛辣肥甘,则更导致湿热内蕴,湿热蕴于经络终致风湿病。临床上不仅可见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脘痞之证候,且常见湿热蕴于经络,气机痹阻之关节、四肢、肌肉红肿热痛的风湿病证候。其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血液化生不足,则肝无所藏,肝血不足,失荣于筋,脾无所统,血不养筋,肌肉亦无水谷精微所养,故可见肢体麻木,四肢无力,筋挛肉倦之状。
4.脾胃虚弱,肾失温养,易发风湿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辨治风湿病,不能脱离脾肾两者。若脾胃失健,则湿从内生,又外受风寒湿三邪,内外之湿相合困脾,导致黏滞之湿邪久羁不除,病程缠绵;日久伤肾,肾虚则必殃于脾;加之患者长期服药,定有伤脾碍胃之嫌。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医述》云:“先天为后天之根”。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张聿青医案》说:“脾胃之磨化,尤赖肾中之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爨方成也。”《傅青主女科·妊娠》曰:“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在临床上,风湿病常可见腰背疼痛,遇寒或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困倦乏力,晨僵,纳呆,大便溏泻等脾肾阳虚的表现。肾阳虚衰则容易致使脾失温煦,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一方面脾虚易产生内湿,且阳虚气虚,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御邪无能,而复感外湿浊邪,内外合邪则更伤脾肾;另一方面,水谷精微之生化乏源,而致使肌肉、关节、四肢失于濡养,后天之本匮乏,无以滋养先天,从而致使肾阳虚日益甚。所以在风湿病的病因病机中,既有脾不运化水谷精微,肾精不充的本虚证;亦有脾不运化水湿,致使湿浊之邪内生,引动外湿,内外湿浊之邪又复伤及脾肾,导致寒邪易于内侵的标实证;或脾肾两虚而致的寒邪内生之虚实夹杂。在治疗上,补肾壮骨、扶正祛邪是治疗总则。而健脾祛湿法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使内湿得以祛除,外湿难侵,水谷精微生化有源,而达到最终治疗目的。而且健脾利湿应该贯穿风湿病治疗的始终,意即以健脾化湿、和胃理中之品,通过运脾、温脾、健脾的方法从祛寒、除湿方面增强补肾壮骨的效果;同时补虚扶正,不致“复感三邪”而使病邪渐深。因此,从脾肾论治,可顾护肾先天之本,又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相得益彰。
(二)脾与湿邪关系密切
湿邪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湿邪留滞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甚。所以在风湿病的发病过程中,一旦治疗湿邪不得其法,则易致使水湿泛滥而出现以肢体、关节的肿胀、疼痛等症状为主的风湿病(痹病)。湿邪又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主要责之于脾脏,外湿则为外感湿邪,内、外湿又可相互影响。所以,在辨治风湿病的过程中,应关注健脾运湿,同时采取多角度、多手段、个体化的治湿之法。
脾居于中焦,脾为湿土之脏,喜燥而恶湿,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枢纽作用。脾功能健旺,则能够运化水湿,既能够使体内各个组织、器官得其水津的充分滋润与濡养,又不致使水湿潴留。反之,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必然会导致水湿在体内潴留,从而产生痰饮、湿浊等病理产物,甚则出现水肿。古人对此早已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痰饮》中曰:“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由此可见,脾虚则容易生痰浊,痰浊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流注于各个关节,阻碍气血之流通,加上外感风寒湿邪气,深侵入肾,伤骨、损筋、削肉,且邪又易从热化导致筋骨关节气血郁滞,郁久则化毒,发为痹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所说:“湿痰者,痰涎流注肌肉间,时作酸疼。”
1.古代文献对湿与脾的认识
《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可见,痿痹之证均与“湿”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直接说明了湿与脾胃的关系。古今诸多医家辨治风湿病,从健脾益气、除湿和胃入手,兼以祛风散寒,取效甚捷,从临床证明脾虚与湿痹的关系。在辨治寒痹时,除了可以应用散寒温阳、祛风除湿法之外,更可加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使气旺则阳旺。此外前人早已经总结出了“脾健湿邪可去,气旺顽麻自除”的辨治风湿病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借鉴运用。《素问》中云:“所谓痹者,(脏腑)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在冬季,若脾肾虚弱,元气不充,阳气虚弱,又反复感受风寒湿三邪,则易患骨痹、肾痹。《素问》“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临床上,肾虚寒盛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的主要证型之一,若见患者脾胃虚弱,肾气不足,肾精亏耗,尤其在冬季,更要加强健脾益气、补肾温阳、脾肾双调,以增强正气,祛除邪气,防止重感于邪,防止邪气深入久羁而加重病情。同理,在秋凉时节易反复感受风寒湿三邪而患筋痹和肝痹,骨骼和筋肉是风湿病常发病之部位。因此,夏季健脾可以祛湿治痹,秋季健脾可以防治筋痹与肝痹,冬季健脾主要有助于预防和辨治骨痹和肾痹。四时都要顾护脾胃,使脾胃不致太虚,而致正不胜邪。
2.湿邪是风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湿邪侵袭是风湿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其与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条件欠佳、起居饮食调摄不慎等因素有关。在此条件下,邪气易侵袭人体,痹阻关节,造成风湿病的发生。故《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因此,湿邪与痹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形成风湿病的重要条件。湿邪依据产生的来源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指感受自然环境的湿邪而言,其多由季节气候异常或居住环境所引起。在自然界中,如果四季气候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暖;或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超越了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变为外邪侵犯人体,而引发风湿病。《素问·本病论》曰:“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金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中曰:“此病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这些都说明了季节和环境变化形成的外在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风湿病的发生也与长期处于阴冷寒湿之地相关。如明代朱橚《普济方·诸痹》指出:“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如果经常涉水,或居住地寒冷潮湿低洼,或因淋雨、衣鞋湿后未能及时更换,或在地库、矿井下、低温车间以及冷藏室长期工作,容易发风湿病。
外湿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②湿邪易阻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阳气不伸。③湿性重浊,困着筋骨,令人筋骨酸痛、屈伸不利;湿滞经络,流注关节、肌肤,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麻木不仁、疮疡、湿疹、斑疹;湿浊流注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即《金匮要略》所言之“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④湿性趋下,易袭击阴位,易伤及人体下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与外湿相对而言,由体内自身产生的湿邪我们称之为内湿。内湿多由脏腑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而致水湿痰浊停聚所产生。换言之,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等功能失调均有密切关系,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之运化失司是湿邪内生的关键。肺为水之上源,而肺气的宣发肃降、气机的调畅有助于脾之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所以在肾阳虚损时,必致脾运化失司,从而导致湿浊内蕴,易致外感湿邪,内湿素盛于体而发病,外湿即可以内侵脏腑,内湿或外溢肌肤。
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之处,但在发病过程中却又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若伤于外湿,湿浊之邪困脾,脾健运失职则容易形成湿浊之邪内生;脾阳虚损,水湿不化,进而容易招致外湿由外入内侵袭。起居失常,饮食失调,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湿浊内生,复感外邪,流注于人体各个关节,临床则可见关节肿痛、僵硬、伸展不利;郁于肌肤,则可见肢体困重乏力、水肿。湿浊郁久,津液气血流通不畅,痰、瘀等病理产物形成,经络痹阻,筋骨受损,出现骨损、筋挛、肉削等病理变化;若病情缠绵难愈,脏腑阴阳失调,则成顽痹。
综上所述,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而成,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3.脾虚湿盛与风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湿之为病最多,人多不觉湿来,但知避风、避寒,而不知避湿者,因其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也。”风湿病的发生多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湿相合、或风湿化热,邪阻于肢体经络,从而发生风湿病。南方多湿,北方亦多湿,因为湿之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感受寒冷、雾露、雨淋,是天之湿也;久居湿阴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或水中作业,是地之湿也;饮冷无度,过食生冷,素嗜浓茶,或饥饱无常,过食海鲜、肥甘厚味,伤及脾气,皆人之湿也。天地之湿伤人,常在脾胃之正气不足时;而伤于饮食的内湿,又多有脾虚。脾虚湿盛和风湿病息息相关,只有脾胃强健,湿浊自难蓄积为患,方能祛邪祛痹。
脾喜燥恶湿,湿浊邪之停留于体内,不仅可以阻碍气血津液的输布,同时亦加重了脾胃受损。脾虚则水湿运化无权,水湿内停为患,痹阻筋络、关节,所谓“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关节的肿痛。脾虚容易感受风、寒、热等外邪,其每每与湿相夹,风性善行数变,可聚亦可散,因此治宜疏导,热可清之,寒可温之,唯有湿邪重浊黏腻难祛,内外湿相并,伤人时如油入面,胶着难祛,故也有“无湿不成痹”之说。湿邪在风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导致风湿病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
人体能否祛除湿邪,决定于脾胃是否健旺。
如果脾主运化水湿功能衰弱或者障碍,既是体内产生湿邪的根本原因,又是外湿浊邪侵入的内因,湿邪为本病发展变化的始动因素之一,在人体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也就成为本病发病的关键。
4.湿邪所致风湿病的特点
风湿病是以关节、肌肉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大多数可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功能、系统。其临床特征有二:①病程冗长,缠绵难解。风湿性疾病大多具有慢性、进行性为主的特点,晚期则日益加重,最终可导致残疾或死亡。风湿病目前在医学界尚缺乏特效的根治方法。风湿病病情慢性迁延,如果不及早治疗,则将影响终身。从中医角度来认识风湿病,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此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主要是气候因素。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了前贤对风湿病的病因认识是正确的。例如在日本的研究中,多留淳文调查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其结论是发现本病的病因中,气候及其变化是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其中比寒冷更有影响的是湿度。与此同时,指出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诱因有50%是劳累。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性质为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进而损伤阳气,在体内不易速去,久之则阻遏气血运行,而致病势缠绵难愈,这与风湿病的特点相符。②病情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内因均为其发生演化的根本因素。《灵枢·百病始生》中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脏腑阴阳失调、正虚邪恋、营卫不调等,皆对风湿病的发病及转归起决定性的作用,是风湿病经久不愈,病情反复发作,内传入里,正邪相争的原因。五脏各有所主,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肺主皮毛,肺虚则腠理不密,卫外不固;肝主筋,肝虚则筋爪不荣,筋骨不韧;肾主骨,肾虚则骨髓失充,骨质不坚。《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风湿病初起之时,表现在筋、脉、皮、骨;若病久而不愈,则可内传入脏,形成脏腑痹;五脏更伤,致肢体、关节症状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脏腑亏虚,功能失调,致使正虚邪恋,气滞血瘀,津凝成痰,气血痰浊交阻,痰瘀乃成,留着于骨、关节、肌肉之间,病情缠绵不已,复感于邪,致风湿病反复发作。针对风湿病的特点,阎小萍教授临床强调脾胃之正气与湿浊之间的关系。在其诊治风湿病时,几乎方方不离顾护脾胃,不忘给湿邪以出路——渗湿、化湿、利湿、散湿等。
(三)脾与瘀血
《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叶天士则更是明确提出“久病入络”。痹证虽证型繁多,但总离不开“瘀”,而且必兼有“瘀”。阎小萍教授亦十分重视风湿病中“瘀”的作用,认为在风湿病的早期即存在“瘀”的概念,并在遣方用药之中处处体现活血通络的学术思想。
1.脾生化乏源致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生化乏源,气虚血少,血行无力而致瘀。如《景岳全书·胁肋》曰:“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血虚不足以滑气,则气必有聚。”此处所提及的气虚即是指脾气虚,进一步说明脾虚与瘀血的生成关系密切。
2.脾失运化致瘀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唐容川说:“(脾)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当脾失运化时,则“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气滞而血瘀。另外脾不能运化津液,使脉道涩滞不通而成瘀,血如舟,津液如水,水充则舟行,反之则瘀。脾虚失其运化,致痰饮水湿内聚,阻滞肌肉关节,致血流不畅而成瘀。
3.脾不统血致瘀
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难经》中就有记载,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气能裹摄、约束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脉外。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明代张景岳、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确指出了脾虚不能摄血,可致下血出血。唐容川云:“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胃虚损,则统摄无权、血行无力,血液上溢下渗而出血,离经之血滞留体内即成瘀血。
4.脾阳虚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脾脏阳气虚衰,寒由内生,寒凝气滞,致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瘀。即《灵枢·百病始生》云:“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阻滞影响脾胃气机升降,遏阻气血的运行,使精微不能四布,整体生命活动紊乱,从而致脾更虚。如此反复,恶性循环,进一步促使瘀血的形成,致使缠绵难愈,日久甚至结成癥瘕积聚,发生恶变,危及生命。
总之,脾胃功能与风湿病发病甚为密切。脾既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水谷精微的供给之源,又是运化水湿与瘀血的动力之源。脾失健运,则内生痰湿、瘀血等病产物,痰(湿)瘀胶结,缠绵难愈,是风湿病反复发作、病程冗长的原因之一。在诊疗中当切记祛湿不忘活血,活血不忘祛湿,但终以“健脾”为本,脾健则水湿得运,瘀血得通,疾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