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探头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 胡端敏 诸琦主编
- 12字
- 2025-03-18 21:56:37
第一节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一、超声波的物理原理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当声源振动时,由于介质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由近及远地使介质的质点陆续发生振动,则形成声波。波动只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着波前进。如果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则为横波;如果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则为纵波。液体和气体只能传播与容积变形有关的纵波,固体既能传播纵波,又能传播横波。在超声医学中,人体软组织(如血液、脂肪、肌肉、心、脑和肝、肾)传播的超声波是纵波。

图1-1 超声波的物理原理
A.横波的传播示意图;B.纵波的传播示意图。
图1-1A显示了横波的传播过程,图中各小点代表质点。t=0时,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在受到外力后正要移动;经过一段时间,t=T/4时,质点1、2、3已离开平衡位置,质点1到达最大位移,正要向下运动,质点4刚受到弹性力作用,正要向上移动。同样,图中也给出了t=T/2、3T/4、T和5T/4时各质点的运动情况。可以看出,每个质点在上下振动,而波却是从左向右传播的,此为横波。图1-1B显示了纵波的传播示意图。介质中各个质点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来回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质点分布波形,从左向右进行传播,又称疏密波。
在声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邻两个相位相差2π的质点,其振动的步调完全一致,它们之间的距离即一个完整的波的长度,称为波长,以λ表示。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以T表示。而单位时间内质点完成的振动次数,称为频率,以f表示。频率与周期关系为:f=1/T。单位时间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称为声速,以C表示。波长、频率与声速之间的关系为:λ=C/f。人耳可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当频率超过20000Hz时,称为超声(ultrasound)。常用的医用超声探头频率为2~20MHz。声速与介质的弹性系数和密度有关。由于介质的弹性系数与温度有关,故声速也与温度有关。人体组织声速可分为3类,软组织中的声速约为1540m/s(总体差异约5%),气体约350m/s,骨骼约3852m/s。介质中任意点的密度ρ与该点处声波的传播速度C之积为此介质在该点处的声阻抗,以Z表示,即Z=ρC。它是表现介质声学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声阻抗的变化将影响超声波的传播。
在超声医学中,传播超声波的介质主要是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因此,对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规律的研究是超声医学的基础,主要涉及与声阻抗和声速相关的超声波的反射、折射、散射和衰减。由于人体内不同器官的声阻抗不同,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界面。当超声波从一种特性阻抗的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特性阻抗的介质中,有一部分能量的声波会被界面反射回来,在原介质中传播,称为反射波,而其余能量的声波则会进入界面另一侧的介质中,继续传播,称为折射波(图1-2)。被界面反射的声波带回了界面的位置和形状等重要信息,超声医学的诊断正是基于这些信息,而透射进去的声波将在第二种介质中继续传播,从而探索更深处的组织。

图1-2 超声波的反射与折射
垂直入射时,假设两种介质的声阻抗分别为ZR1R和ZR2R,反射系数R=[(ZR2RZR1R)/(ZR2R+ZR1R)]P2P。当ZR1R=ZR2R时,为均匀介质,R=0,无反射。当ZR1R≪ZR2R或ZR1R≫ZR2R时,R≈1,产生强反射。空气的声阻抗远小于人体软组织,故超声诊断时声波遇含气组织会产生全反射。当声波呈斜入射时,声波的反射系数不仅与两种介质的声阻抗有关,还与入射角θ以及两种介质中的声速相关。根据著名的折射定律(Snell定律),反射角θR1R、折射角θR2R和入射角θ之间存在以下关系:θR1R=θ,sinθR1R/sinθR2R=CR1R/CR2R。对于CR2R>CR1R的情况,当入射角θ=arcsin(CR1R/CR2R),折射角θR2R等于90°,即发生全反射。对于理想的平面界面,只有在θR1R方向才有反射波,即镜面反射,但是人体组织面通常比较粗糙,因此可以在各个方向检测到反射波。
在讨论声波的反射和折射时,其条件是界面的尺寸要比声波的波长大得多。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与波长相近的障碍物时,声波可绕过障碍物界面的边缘向前传播,称为衍射。当声波遇到尺寸远小于波长的微小粒子时,微小粒子吸收声波的能量向各个方向辐射声波,则称为散射。超声在介质中传播,因反射、散射、声束扩散以及介质对超声能量的吸收等,其能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则称为超声波的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