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尚义“引疡入瘤”理论与临床
- 唐东昕 杨柱主编
- 2026字
- 2025-03-19 00:00:59
二、引疡入瘤
(一)思想起源
1.师从“葛氏疡科”的经历
刘尚义教授1961年考入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之后转入新成立的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在校读书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得到了黄树曾、李彦师、方以正等医学名家的指点,全面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善于收集医案,多年来收集了程杏轩、王孟英、张聿青等古今名家医案集,揣摩领悟。1962年拜师贵州名医葛氏疡科第七代传人赵韵芬老人,跟随其学习。赵韵芬老人善治“九子疡”,善用丹药、药线治疗疡科疾病。由于其认真好学,深得赵韵芬老人家喜欢,赵韵芬老前辈将其倾尽毕生心力所著的《疡科浅说》手稿赠与刘尚义。据刘尚义教授学术访谈中提到:“我治疗肿瘤的经验应该说是从疡科开始启蒙的,很多治疗肿瘤的经验方法和跟师学习赵韵芬老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在诊治肿瘤患者的时候,就在想,很多肿瘤都是长在咽、食管、胃、肠、膀胱、子宫等体腔部位,我们可以想象把这些体腔内‘皮’翻过来,这些部位的肿瘤其实就暴露在肉眼下了,然后我们就可以从疡科角度来思考辨治。这就是‘引疡入瘤’最初的由来吧。”数十年来,刘尚义教授一直将疡科治疗肿瘤的理念用于临床诊治,外疡科治疗特色在他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2.扎实的中医经典功底
刘尚义教授秉承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以“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为旨,潜心于岐黄之术,遍览群籍,学贯古今,上自《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下及明、清诸家和近现代名家之著述,无不尝阅。他胸襟开阔,治学谦逊严谨,主张兼收并蓄,一贯重视学习西医知识,力求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结合,倡导“中西既济”“引西润中”,旨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医。十分推崇“衷中参西”之先驱张锡纯,精研《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革新精神。
刘尚义教授强调,学习中医应“读经典,多临床,拜名师”,关键在“悟”。他常引用明代医家李中梓之言来教导中医后辈,“广征医籍,博访先知,思维与问学交参,精气与《灵》《素》相遇,将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学医亦如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悟,即心悟,是一个冥思苦想,艰苦思考,宁静致远,厚积薄发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尚需一个“诚”字为助。“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自古有言“心不诚,道不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保持一份“执着”、一份“虔诚”,方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数十年如一日,其门诊之余手不释卷,搜罗古今医籍,研精覃思,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正如吴鞠通所言“十阅春秋,然后有得”。其笑称自己每遇临床疑难重疾,亦与扁鹊、仲景、丹溪、叶桂等名家交流请教,并篆刻闲章“三指笑拍扁鹊肩”“仲景门徒”“心血为炉,熔铸古今”以自许。这些扎实的中医功底与“引疡入瘤”学术思想的由来是分不开的。
3.“从膜论治”学术思想的提出
六十余载的临床实践中,刘尚义教授悟出“体腔疾患如咽、食管、胃、肠、膀胱、子宫等处疾患,想象把内‘皮’翻过来,其溃疡、肿瘤、炎症等疾患,均犹如体外肤膜疮疡、溃烂、流脓流水一样,均可按照疡科理论来辨证施治”,故至此为“从膜论治”打下理论基础,并根据症状及病理特性,分为了膜痒、膜疮、膜热、膜烂出血。在治疗上,因“肤膜同病”,对于在外肌肤,通常采用“宣散之法”,故对于“膜原”之病,亦通常采用“宣透之法”以利邪气外出,此与肌肤之病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疗效显著,逐渐形成了“从膜论治”学术思想,“引疡入瘤”的学术思想也应此而生1。
1 唐东昕,杨柱,刘尚义.刘尚义“引疡入瘤、从膜论治”学术观点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20):1732-1734.
(二)形成过程
在继承赵韵芬老前辈葛氏疡科的基础上,刘尚义教授勤读经典,博览群书,善“悟”临床,“引西润中”,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逐渐将葛氏疡科对“九子疡”的治疗理念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在“从膜论治”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大胆运用于肿瘤诊治,形成了“引疡入瘤”即“疡理诊瘤,疡法治瘤,疡方医瘤,疡药疗瘤”的学术思想,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此时“引疡入瘤”理论有所雏形。随着诊治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临床经验逐步积累,“引疡入瘤”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后经过笔者团队挖掘、整理、探究并总结推广,“引疡入瘤”学术思想日趋完善2。
2 邓茜,杨柱,龙奉玺,等.基于疡科理论与肿瘤关系探析刘尚义教授“引疡入瘤”学术思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3):236-238.
(三)核心要义
刘尚义教授提出“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在外之肤,如在内之膜”“肤膜同位”“肤方医膜”“肤药治膜”的诊疗理念,主张“从膜论治”肿瘤疾病,其核心要义就是根据中医“异病同治”之理,可以想象把体腔疾患的“皮”翻过来,犹如咽、食管、胃、肠等黏膜暴露在视野下,“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其炎症、溃疡、肿瘤等均可按疡科理论来辨证施治,将疡科的“理、法、方、药”应用到临床肿瘤患者中,尤其是发生于空腔脏器的肿瘤,如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膀胱癌、子宫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