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7 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偏低的元凶

一、案例说明

患者,男,22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无其他不适。半年来黄染症状持续加重,当地医院就诊后考虑“黄疸”,并建议至我院就诊。磁共振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脾脏轻度肿大(磁共振检查见图1-6),故门诊以“胆总管结石”收住院。

入院后查体:巩膜黄染,其余无特殊。否认有既往病史、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85.8mmol/L(参考范围:≤26.0mmol/L)、直接胆红素12.4mmol/L(参考范围:1.7~6.8mmol/L)、间接胆红素73.4mmol/L(参考范围:1.7~14.0mmol/L),HbA1c 2.0%(参考范围:4.0%~6.0%,日本TOSOH公司HLC-723 G8高压液相色谱法),空腹血糖3.55mmol/L(参考范围:3.89~6.11mmol/L)。

临床上,“胆石症”所致的黄疸多为中、重度黄疸,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这与该患者实际情况不符。虽然同一时期该患者空腹血糖和HbAlc均低,但考虑这是由于样本采样和检测时间相距过长(达5个小时),血细胞的糖酵解现象导致了血糖的异常偏低(假阴性)。复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为5.9mmol/L,多次餐后血糖水平在6.1~8.1mmol/L之间,故血糖水平应是正常的。然而,复查后的HbA1c仍为2.0%,高效液相色谱图显示该患者LA1c%高于SA1c%(与正常人刚好相反,HPLC对于洗脱过程中的组分,出峰时间依次是A1a、A1b、F、LA1c、SA1c和A0峰),提示存在大量不稳定的血红蛋白(图1-7,左侧为正常人的血红蛋白液相色谱图,右侧为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高效液相色谱图)。如前所述,HbA1c水平主要由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和红细胞平均寿命决定,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表1-7),AST、ALT等肝酶水平正常,可以排除肝细胞性黄疸,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阴性,这些均提示该患者极大可能性存在溶血性贫血及由此引发的黄疸。

图1-6 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

图1-7 糖化血红蛋白高效液相色谱图

表1-7 患者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

二、案例分析

经血液科会诊后,补充相关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试验)未见异常,网织红细胞百分率12.8%(参考范围:0.5%~1.8%)、网织红细胞计数0.480×1012/L(参考范围:0.024×1012/L~0.084×1012/L)。这些结果提示骨髓增生旺盛,排除巨幼细胞性贫血,并考虑溶血性黄疸,该患者遂转至血液科就诊。血液科行骨髓穿刺活检,并完善溶血性贫血九项等检查。骨髓穿刺活检结果显示: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红系增生明显活跃。溶血性贫血9项检查结果(表1-8)显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为55%(参考范围:>75%),G6PD荧光斑点试验显示无荧光,提示G6PD严重缺乏,变性珠蛋白小体30%(参考范围:<30%)。故该患者诊断明确:G6PD缺乏症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由于不稳定性血红蛋白形成过多,导致HbA1c水平降低。该结论也完美地解释了本案例中的两个要点: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和低水平HbA1c。

表1-8 溶血性贫血9项检测结果

三、评价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是一种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G6PD缺乏为特征的X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是最为常见的酶缺陷病之一。当G6PD缺乏时,红细胞无法提供还原性谷胱甘肽足够的还原型辅酶Ⅱ(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导致其生成减少,红细胞无法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形成慢性的溶血性疾病。大多数G6PD缺乏症患者是无症状的,当患者接触某些氧化性的物质时,如氧化性药物、感染、摄食蚕豆等均会产生红细胞损伤,导致急性溶血,出现贫血、疲劳、腰背酸痛、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等临床症状。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任何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均会导致HbA1c测定结果的异常偏低,如溶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输血、急性失血、药物影响、慢性肝脏疾病等。G6PD的缺乏会导致红细胞氧化应激增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使HbA1c测定结果与患者血糖水平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以及糖尿病病情的判断产生误导。

(3)目前,G6PD缺陷的筛查,尚未在各地区普及。据报道,至少有20%的G6PD缺陷女性存在漏检的现象。漏检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其HbA1c结果则存在一定偏差。亦有研究表明,G6PD缺乏会导致相应的氧化应激水平增强,从而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故校正G6PD缺乏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至关重要。

(4)果糖胺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发生反应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常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评估患者较短时间内血糖浓度变化的指标。其反映了患者过去2~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由于果糖胺为葡萄糖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的产物,与红细胞并无联系,故当存在红细胞寿命缩短现象时,果糖胺比HbA1c更可靠。因此,当患者患有G6PD缺乏症时,果糖胺可作为HbA1c良好的替代指标。当然,果糖胺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当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现象时,由于血浆中白蛋白含量较低,无法与葡萄糖完全结合,果糖胺的测量结果将出现异常偏低。

G6PD缺乏与HbA1c检测结果异常偏低呈正相关,因此果糖胺可作为HbA1c完美的替代品,用于监测患者某段时间内平均血糖浓度的变化与控制水平。事实上,空腹血糖浓度、餐后血糖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HbA1c、果糖胺等任一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诊断指标,均无法全面的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以及评估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尤其对于存在多种不同疾病的患者。故当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治时,需全面结合各项指标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制定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案。

(高国生 楼柯宏 编,

顾大勇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