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与实践
- 段志光 刘星 郝慧琴主编
- 3914字
- 2025-03-15 00:53:02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多维度审视
中医药是中国原创性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形态,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显著疗效,护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与健康发展。随着19世纪后期的西学东渐,中医药生存生态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推行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政策,提升了中医药在国家健康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医药生存生态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医药自信不断提升。然而,中医药生存发展仍然面临医疗市场萎缩、理论研究停滞、中医人才断层、中医特色优势没充分发挥等严峻挑战。面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需求,大力培植与提升中医药自信,振兴中医药现代发展,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中医药自信的精神根基
中医药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把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与几千年养生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鲜明标识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人类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均处于世界民族发展前列,中华文化圈长期成为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令世人仰慕、国人自豪。但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中国农业文明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西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严重冲击,国人逐渐失去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逐渐丧失,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逐渐失去自信的精神文化根基。从清末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再到民国时期的全盘西化,都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我迷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被唤醒,民族文化认同感被激发,民族自信基因被激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明确提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提供根本遵循。我国公民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普遍增强,开始以理性的态度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思想内涵和现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被荒疏、淡漠及轻视、曲解的错误惯性正在被矫正,为振兴中医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和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逐渐确立,中医药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同。面对中西医医学体系并存的发展格局,中医药学在中国本土也越来越受到更加虔诚的对待,传承发展中医药已成为更多人毕生的价值追求,中医药治疗康复手段也被更多患者所接受。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提高中医药的文化自觉,要从哲学、历史、文化、科学等维度对中医药学的思想精髓、文化基础、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深入研究,深刻认识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树立中医药自信的精神文化根基,在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中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是坚定中医药科学自信的学术根基
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根本在于中医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于以气学、阴阳学和五行学说为哲学思想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和独特中医思维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中医药的主体性地位,坚定中医药理论自信与科学自信,是坚定中医药自信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理论精华,坚持中医思维方式,才能实现中医药现代振兴发展。
与现代西方医学体系相比较,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质。首先,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如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证候等反映的是人体系统功能特性和整体系统规律,它侧重表达的是生命与健康的动态调节关系,而不是对人体形态结构、物质成分和理化指标的反映。其次,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具有特殊的认知方法和表达方式,其理论思维凭借的认知方法是通过传达寒热虚实等生命信息之“象”来进行,而不是依赖概念系统体系。其三,中医药学以整体性思维强调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和心理的统一,并通过复杂性思维而非线性思维解决人体健康与疾病问题。
中医药学是道、理、术的统一,中医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中医理论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而临床实践又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科体系的核心,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实现千年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振兴的根本。传承就要守正,守正必须清源。中医药传承首先要回归原点,研究中医药经典,掌握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观念(阴阳、五行与精气学说等)的精髓要义,正确解读中医特色思维的本质核心,实现中医核心观念和思维模式在中医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传承,通过正本清源,固本强基,实现经典传承。中医药发展绵延数千年,就是在坚持中医理论主体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把握中医理论主体,就把握了中医药的根本与灵魂;离开中医理论主体,中医发展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同时,中医药发展还必须坚持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在传承中医理论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动力,而振兴发展则是目标。中医只有坚持守正传承,才能坚持中医药的主体地位,而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中医药现代振兴,让中医药学这一中华民族古代科学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在提高与增进中国人民健康福祉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中医疗效优势是坚定中医药疗效自信的实践根基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对于护佑中国人民健康和中华民族繁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历史贡献毋庸置疑。面对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系格局,中医药必须彰显在整体观、系统论、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在治未病中起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起核心作用,实现全方位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提高广大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同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中医药具有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疗观念,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与技术,注重身心调理,重视养生延年,具有简、便、验、廉特色。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疗效。随着社会经济与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伴随老龄化而来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及癌症等慢性病高发,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中医治疗慢性病的理论与实践优势突出,推广应用中医防治慢性病的技术与方法意义重大。
中医药在重大疾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效果明显、优势突出。自古以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瘟疫、急性传染病的经验和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防治疫情疗效突出,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四、健康中国战略是坚定中医药制度自信的政治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医疗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审视中医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医药传承发展进行全面部署,精辟阐释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独特优势、科学内涵、文化内核和时代价值,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古代科学瑰宝的重视。这些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传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学提供根本遵循,是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医药现代振兴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健康卫生资源,具有预防保健作用独特、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与优势,能够极大满足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为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增进人民福祉发挥作用。中医药不仅是独特有效的卫生资源,还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西医并重”和“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卫生健康医疗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特征和特色。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全中医药法律法规,实施中医药政策举措,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等,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之,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价值属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中医药自信,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在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中体会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增强中医药自信;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中坚守中医药理论与思维方式的核心精髓,坚定中医药学术自信;在发挥中医药优势疗效中增进人民大众健康福祉,提高中医药临床自信;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设中发挥党和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提高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治自信。
(撰稿人:李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