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所撰《内经知要》是一部节选注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著作,选文精,分类简,阐理明,是初学《内经》的必读之书。

一、《内经知要》与作者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南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明代兵部主事李尚衮之子。早年习举业,为诸生,有文名。后因体弱多病,自学岐黄之术,由儒转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遍究中医古籍及金元四大家诸书,颇有心得,受张仲景、张元素学说影响尤深。从医数十年,临证多获奇效,以医名著称。与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嘉言等名医交往甚密。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年八十岁患脾泄,延中梓诊视,中梓曰:“公体肥多痰,愈补愈滞,法宜用迅利药涤之。”乃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而愈,神效如此。学术以平正不偏见长,著作甚多,颇有益于初学。除撰有《内经知要》二卷外,还著有《医宗必读》十卷、《药性解》二卷、《伤寒括要》三卷、《颐生微论》四卷、《诊家正眼》二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机沙篆》一卷等。

李氏根据自身学医的体会,认为《内经》乃医学之渊薮,理奥趣深,非一般医家所能解,且卷帙浩繁不易卒读。于是精选《内经》重要篇章条文,依据其理论体系重新编次,分为8类,以己见为主,参考杨上善、王冰、滑寿、张景岳等人的注释,逐条详释《内经》原文,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编成《内经知要》。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下卷论述经络、治则、病能(病态),共8篇,每篇末加按语,画龙点睛,归纳小结。分类虽简,却将人体生理、病理、经络、诊断、治疗、养生等医学理论涵盖殆尽。注释文字,立论审慎而平正,说理透彻,切于临床,常能由博反约,言简意赅。于玄奥难通之处,则能层层剖析,发其余蕴。全书具有选文精,分类简,阐理明的特点,在《内经》节注本中享有盛誉,为初学《内经》者必读之书。后经清代名医薛生白精校加按予以重刊,流行甚广。

二、 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主要学术特点

(1)节选精要:李氏在深入研读理解《内经》的基础上,由博返约,删繁就简,节选重要条文,实属不易。正如李氏按语中所说:“《素问》《灵枢》各九卷,何字非尊生之诀?”薛氏序言中称赞其“至简至要,方便时师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可以稍有准则于其胸中也”。

(2)分类得当:李氏将节录《内经》之条文重新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病态)8类,便于读者对经文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新分类与临床结合更加紧密,促进了《内经》的普及。

(3)注释明晰:作者学识渊博,广征各家论述,间或阐发己见,深入浅出,层层剖析,说理透彻,便于读者对经文的理解。例如注释“饵舌下津”时,引《仙经》言:“气是添年药,津为续命芝,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我更求谁?”《悟真篇》言:“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炉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又如对魂、魄、意、志、思、虑、智的注释则是层层递进,分步阐明。

2. 临床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称为《灵枢》)各9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全书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奠基经典著作。其中有关阴阳、脏腑、经络、诊断、治则等方面的论述,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法则,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李氏从实用角度出发,将《内经》原文节录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病态)8篇,均与临证实践密切相关,加上深入浅出的注解,尤其便于初学者理解和应用,对临床疾病的诊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 如何学习应用《内经知要》

1. 学习方法

对照《内经》原文。由于节选的原因,书中个别文字与《内经》原文有出入,有些条文出处不准确,阅读时应该对照《内经》原文,避免因文字不同导致理解方面的偏差。

参考他人注释。历代医家注释《内经》者数不胜数,其中许多经典注文,与《内经》原文同时广泛流传,不可不读。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阅读时参考他人注释,有助于开阔视野,解放思维,不囿于一家之言。清代张志聪等人编撰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汇集了前贤经典注释;当代也有许多关于《内经》经文注释的文章和著作,均可以辅助学习。

对《内经知要》的注释。清代钱荣光撰《内经知要讲义》,对《内经知要》予以注释,融会前贤精论,附以个人见解,补充不足。当代秦伯未编《内经知要浅解》,对《内经知要》各篇予以解题,概括要领,于条文下增加体会、应用、补充等项,对经文本旨作更详细的注释和义理发挥。阅读这些《内经知要》的注释著作,对学习《内经知要》大有裨益。

理论联系临床。学习中医理论的目的是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最终为临床实践服务。应该结合临床需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2. 学习重点

虽然《内经知要》已经是节选本,仍然可以从中选取重点条文阅读,即所谓重中之重。可以在全书8类内容中,按类选取部分条文,主要选择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经》教材选录的原文均为重要原文,可参考。

李氏注文,多引用前贤观点,也有很多是李氏独到见解,包括对《内经》原文的评价,是为本书特色之处,应该认真阅读。例如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评价:“此二语为医宗之纲领,万世之准绳。其言若浅而易明,其旨实深而难究。”

每篇末尾处以“愚按”为标题加李氏按语,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对每篇内容归纳小结,指明要点,实属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关于“病能”的按语:“人之有病,犹树之有蠹也;病之有能,犹蠹之所在也。不知蠹之所在,遍树而斫之,蠹未必除而树先槁矣。不知病之所在,广络而治之,病未必去而命先尽矣。”诚为经典之论。

3. 注意事项

关于“七损八益”的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内经》中对“七损八益”没有明确的解释,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见仁见智,颇有分歧。李氏注解为:“二者,阴阳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竹简《天下至道谈》,对七损八益有明确的解释。该书原文如下:“气有八益,又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唾泣流出。……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待盈,八曰定倾。七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该书“七损”是指性生活中对身体有损害的七种现象,“八益”则是指性生活中对身体有益的八种措施。此种论述与《内经》原文基本吻合,应成定论。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七损八益”解释仍然争论不休,相当一部分人否定《内经》中“七损八益”即是房中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