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覃正杰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黄浦汤汤,嘉陵泱泱。两地学府,一脉流长。

1955年初,为改变当时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决定将部分沿海城市高校迁往西部城市,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为代表的一批沿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热切响应党中央号召,义无反顾昂首西行,投身西部艰苦创业,在爱国奋斗的实践中孕育出了崇高伟大的“西迁精神”。重庆医科大学的前身重庆医学院,就是由当时国内的顶尖医学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创建的。从1955年起,400余名上医人从上海西迁重庆,远涉巴山渝水,扎根西南大地,用芳年华月和热血汗水,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医学教育发展史和医药卫生事业奋斗史。

西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奋斗的时代坐标。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公布,“西迁精神”赫然在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以及“西迁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加凸显了传承弘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部西迁史是一部拓荒史、一部西部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史。面对中央号召,400余名上医人心怀为建设国家而拼搏奉献的崇高使命,以国家需要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舍小家顾大家,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义无反顾踏上西迁援建的征程。在那段上医西迁的历史洪流中,涌现出了钱惪、左景鉴、石美森等一大批优秀的西迁老专家。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翘楚,他们无怨无悔、扎根重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重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他们不只是重庆医科大学的创建者,也是西部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人才事物,当入华典。从西迁前辈身上,我们看到了“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行同向”的爱国之志,看到了“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责任使命,看到了“为人民除病去痛”的医者担当。西迁前辈们爱国奉献、忠诚担当、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职业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最生动的育人教材。正是西迁前辈身上所独有的精神与大爱催生出了这本《向西而歌: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让我们得以走进西迁群体,记录西迁故事,讲述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感悟跨越时空却永不褪色的“西迁精神”。

精神的火焰,永久相传。红色基因与“西迁精神”在重医的发展中汇集交融,在时代前进中传承延续,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西迁而来的医学专家们创建了重庆医学院,也铸就了重医人与生俱来的战疫基因。从研发筛选“血防-846”,使之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到研发国内首个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和力量,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传承战疫基因的重医人都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用坚实的臂膀筑起守护的城墙。从伟大“西迁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两种精神一脉相承、交相辉映,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伟大“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现,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明表达。

时代江河浩荡,“西迁精神”永存。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铭刻在那里。他们是拓荒者、奋斗者、前行者,他们是西迁人。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踏下第一个脚印,在荒芜的田园里播下第一颗种子,在无边的黑夜里点亮第一支火把。无论回溯还是展望,我们都无法绕过那一群人,他们如丰碑般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我们将永远铭记西迁前辈,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根本使命,为国家发展、西部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