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说明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名医危亦林编撰。危氏字达斋,元代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官医副提领。亨年70岁。危氏生于世医之家,自高祖至亦林,已有五世。亦林自幼好学,弱冠业医,终生不殆,学备技工,经验丰富,感先世医学传授之难,而方书浩如沧海,猝有所索,目不能周,于是自天历元年(1328),取古今名方验而无失者,参之高祖以来师授家传,昕夕弗怠,用了十年时间,分门析类,编成是书。书成,江西官医提举司以是书牒太医院,又下诸路提举司重校,复白于太医院,而于元至正五年(1345)刊行。

本书刊行后,虽影响较大,但由于国内局势欠安,重刻本却较少。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现存版本主要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陈志刻本,明初书林魏家刻本,四库全书本。本次整理,乃以元至正五年(1345年)陈志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医学丛书》本为对校本。以本书所引之书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方》为他校本。

对本书的整理,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本横排,凡底本中代表前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代表后文的“左”字,一律改为“下”字。

2.对原书中的个别段落,根据文义重新分合,以使全书体例统一。原书有些无名方或叙述内容、针灸等无标题,今据原书目录补正,以便观览。个别由两方组成的方剂,如“小柴胡汤与养胃汤合和,名加减清脾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和,名柴苓汤”,由于总方名在后,无法标题,本次则适当改写,将总方名置前标出,以示统一。

3.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字及俗写字,予以校改;书中俗写之药名,一律改为现行标准用名,如白芨改为白及、紫苑改为紫菀、朴消改为朴硝、芒消改为芒硝、鹏沙改为硼沙、兔丝子改为菟丝子、史君子改为使君子、茆根改为茅根、萹畜改为萹蓄、硫磺改为硫黄、班猫改为斑蝥、京芥改为荆芥等。

4.凡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误脱衍倒者,予以校改;若难以判定是非,或两义均通者,则不改原文;若显系校本讹误者,亦不予处理。若底本与校本虽同,但原文仍属错误者,亦据理校予以校改。

5.对本书常用的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具体处理如下:圆,作药丸用时改为丸;磁,作瓷器用时改为瓷;傅,作涂敷用时改为敷;穰,作瓜果瓤用时改为瓤;隔,作膈膜用时改为膈;酸,作痠痛用时改为痠;剉,作锉散用时改为锉,作挫伤用时改为挫;增,作憎寒用时改为憎;内,作纳入用时改为纳;痿,作萎黄用时改为萎;傍,作两旁用时改为旁;沙,作痧证用时改为痧;管,作胃脘用时改为脘。又搥,改为捶;俛,改为俯;筯,改为箸;痟渴改为消渴等。

6.书中原有犀角、虎骨,今已禁用,可取替代之品;又有金石剧毒、粪便不洁之物,应用须加谨慎。尚有六代瘵虫之图,为古人臆测,不可深信。为保持古籍原貌,姑仍其旧。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