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见及疑难皮肤病图鉴
- 高天文 刘玲 马翠玲 廖文俊主编
- 6308字
- 2025-03-19 12:21:41
第三节 颈部为主的疾病(skin diseases of neck)
1.3.1 光线性肉芽肿(actinic granuloma)
光线性肉芽肿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长期日光暴晒有关,好发于面、颈部和上胸壁。典型表现为多个或群集的丘疹或结节,扩大融合成斑块或环状结构,边缘隆起,质韧,中央正常肤色外观。小的皮疹呈珍珠状色泽,单个损害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
光线性肉芽肿1 典型病例
男,49岁,项部斑块3年(图1.3.1.1)。
病例点评:日晒后加重,不伴痛痒,皮疹较典型。

图1.3.1.1 光线性肉芽肿
光线性肉芽肿2
男,37岁,双手背肤色丘疹2年余(图1.3.1.2)。
病例点评:曝光部位多发扁平丘疹,伴轻微鳞屑,临床表现需与丘疹型环状肉芽肿鉴别。

图1.3.1.2 光线性肉芽肿
光线性肉芽肿3
男,62岁,额面部、颈项部、双手红斑30年(图1.3.1.3)。
病例点评:颈项部多发红斑,部分融合,边缘隆起显著。光暴露部位分布有助于诊断。

图1.3.1.3a 光线性肉芽肿

图1.3.1.3b 光线性肉芽肿

图1.3.1.3c 光线性肉芽肿
光线性肉芽肿4
女,50岁,面颈部、上肢多发丘疹2年余(图1.3.1.4)。
病例点评:多发小丘疹,部分融合,但浸润感和隆起不显著。上肢皮疹表现为毛囊分布模式,临床需与汗管瘤等毛囊汗腺来源的肿瘤鉴别。

图1.3.1.4a 光线性肉芽肿

图1.3.1.4b 光线性肉芽肿
光线性肉芽肿5
女,53岁,面部、双手、上肢散在丘疹、斑块半年余(图1.3.1.5)。
病例点评:面部及双上肢多发环状斑块和丘疹,浸润感强,面部及手背皮疹表现较典型,曝光部位环状皮损为主。

图1.3.1.5a 光线性肉芽肿

图1.3.1.5b 光线性肉芽肿
1.3.2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annular elastolytic giant cell granuloma)
罕见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紫外线辐射、受热有关,与光线性肉芽肿有一定程度重叠,但临床表现差异颇大,AEGCG可分布于非光暴露部位,为独立性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偶见发生于眼结膜的报道。皮损初发为小丘疹,随后逐渐扩大、相互融合,形成特征性的环状斑块,斑块边缘隆起,中央萎缩或色素减退。有时可伴瘙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部分患者皮损可自行消退。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1
男,47岁,双侧髋部环状暗红斑1年余(图1.3.2.1)。
病例点评:非曝光部位暗红色斑块,中央部分消退,并伴有轻度萎缩。

图1.3.2.1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2
男,66岁,躯干、四肢环状暗红色斑6个月(图1.3.2.2)。
病例点评:发生于非曝光部位,皮损逐渐扩展,无瘙痒等不适,边缘可见特征性环状斑块。

图1.3.2.2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
1.3.3 弹力纤维假黄瘤(pseudoxanthoma elasticum)
弹力纤维假黄瘤(PXE)的发生与ABCC6基因突变有关,常在11~20岁发病;主要发生在颈部,其次为腋下、脐部、腹股沟等皱褶部位,以柔软的淡黄色扁平丘疹为主要表现,群集如鹅卵石样或皮革样,可累及眼、心血管及胃肠道。
弹力纤维假黄瘤1 典型表现
女,19岁,颈部、腋窝、腹股沟淡黄色丘疹3年(图1.3.3.1)。

图1.3.3.1a 弹力纤维假黄瘤

图1.3.3.1b 弹力纤维假黄瘤
弹力纤维假黄瘤2
女,24岁,颈部肤色、淡黄色丘疹3年(图1.3.3.2)。
病例点评:发病年龄及部位有提示意义,但皮损颜色以肤色为主,仅少数为淡黄色。

图1.3.3.2 弹力纤维假黄瘤
弹力纤维假黄瘤3
女,25岁,颈部淡黄色丘疹4年(图1.3.3.3)。
病例点评:皮损发生在颈部,部分丘疹融合,病理有特异性,钙染色显示卷曲的弹力纤维。

图1.3.3.3 弹力纤维假黄瘤
1.3.4 纤维毛囊瘤(fibrofolliculoma)
纤维毛囊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错构瘤,特征性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及毛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皮疹可单发或多发,单发的纤维毛囊瘤多见于老年人面部,表现为孤立的圆形坚实丘疹,一般无家族遗传性,也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而多发者需考虑伯特-霍格-迪贝综合征(Birt-Hogg-Dubé syndrome,BHD)皮肤表现的可能性,必要时行胸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FLCN基因检测。
纤维毛囊瘤1
女,36岁,耳部、面部白色丘疹10年余(图1.3.4.1)。
病例点评:多发性皮疹,临床表现为圆顶黄白色丘疹。多发者需注意合并伯特-霍格-迪贝综合征可能。

图1.3.4.1a 纤维毛囊瘤

图1.3.4.1b 纤维毛囊瘤
纤维毛囊瘤2 典型病例
男,2岁,阴囊多发肤色丘疹2年,出生后1个月出现,渐增多,无家族史(图1.3.4.2)。
病例点评:患儿皮损表现为出生即有的多发肤色质软丘疹,组织病理诊断为纤维毛囊瘤,未见系统性损害。

图1.3.4.2 纤维毛囊瘤
1.3.5 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cyst)
本病亦称甲状舌骨导管囊肿,主要见于儿童或青春期的颈前中线处,为单发囊肿,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病理上可见特征性的黏液腺或甲状腺滤泡结构。
甲状舌管囊肿 典型表现
女,4岁,胸锁关节处皮色囊肿1年(图1.3.5.1)。
病例点评:无疼痛等不适症状,病程中有黏液样物质溢出,曾激光治疗无缓解,病理上见到甲状腺滤泡结构,有助于诊断。

图1.3.5.1 甲状舌管囊肿
1.3.6 支气管源性囊肿(bronchogenic cyst)
本病由于支气管发育异常形成囊肿,多为胸骨切迹上方或胸骨柄上方的单发性囊肿或瘘管,颈、背、肩等其他部位较少见。常在出生或者幼年发病。发生部位为支气管分布范围,不随吞咽移动以及分泌物稍黏稠,通过以上特点可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支气管源性囊肿1 典型病例
男,30岁,颈前丘疹10年余(图1.3.6.1)。局部抓伤后出现破溃,后出现丘疹,直径0.5cm大小,中央反复破溃不愈,流出清亮液体,无其他不适。

图1.3.6.1 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2 典型病例
男,8岁,颈部左侧瘘管、渗出8年,加重2年(图1.3.6.2)。
病例点评:出生后颈部左侧出现小孔。近2年来发现小孔渗出清亮液体,根据病史和典型部位、临床特征较易诊断。

图1.3.6.2a 支气管源性囊肿

图1.3.6.2b 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3 典型病例
男,2岁,锁骨前结节2年(图1.3.6.3)。
病例点评:出生时发现锁骨前结节,偶流出分泌物,曾出现感染,本例因感染遗留瘢痕,注意鉴别。

图1.3.6.3 支气管源性囊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4
女,25岁,发现颈部皮下结节2年余,渐增大至2cm大小,质硬,偶痒,不痛,曾抗生素治疗,无效(图1.3.6.4)。病理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伴瘢痕。
病例点评:该病例病程较短,考虑原发皮疹较小被忽视,近年继发感染或其他因素反复刺激,形成瘢痕后就诊。临床表现类似瘢痕,需与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等鉴别。

图1.3.6.4 支气管源性囊肿
1.3.7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white fibrous papulosis of neck)
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肤老化有关。多发于男性,老年人多见。好发于颈部,皮损可蔓延至背部及上胸部,表现为多发黄白色坚实性丘疹,呈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大小2~3mm,互不融合。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1 典型病例
女,79岁,颈部、前胸、后背淡黄色丘疹13年,逐渐增多(图1.3.7.1)。
病例点评:颈部前胸淡黄色丘疹,皮疹孤立不融合,质地较硬,提示纤维性来源。

图1.3.7.1a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图1.3.7.1b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2 典型病例
女,81岁,颈部黄白色丘疹发现1个月余(图1.3.7.2)。
病例点评:颈部侧缘簇集分布皮色、黄白色丘疹,质地坚韧,部分萎缩,临床上需要与弹力纤维假黄瘤进行鉴别,后者皮损为淡黄色,呈网状分布,可通过弹力纤维染色进行鉴别。

图1.3.7.2 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1.3.8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
1889年首先由Darier命名,故又称Darier病。多发于20~30岁,夏季加重,典型部位为皮脂溢出部位,为细小、坚实的小丘疹,逐渐有油腻性、灰棕色、黑色的痂覆盖在丘疹顶端凹面,丘疹逐渐增大成疣状融合形成不规则斑块,屈侧腋下、臀沟及阴部等多汗、摩擦处的损害增殖尤为显著,形成有恶臭的乳头瘤样和增殖性损害,可有掌跖角化、指甲发生甲下角化过度,甲脆弱、碎裂等,可累及口咽、食管、喉和肛门直肠黏膜。
毛囊角化病1 典型病例
男,23岁,躯干褐色丘疹10年(图1.3.8.1)。

图1.3.8.1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2 典型病例
男,48岁,额面部,双手足丘疹,斑块30年余(图1.3.8.2)。
病例点评:面部,手足油腻性疣状丘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边缘毛囊性丘疹具有提示意义。

图1.3.8.2a 毛囊角化病

图1.3.8.2b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3
男,15岁,前胸、腹部褐色丘疹2年(图1.3.8.3)。
病例点评:发生于躯干的细小褐色孤立丘疹,诊断曾考虑汗管瘤,表面有油腻性灰褐色痂是重要特点。

图1.3.8.3 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4
女,36岁,左下肢伸侧及髂腹部带状分布的毛囊性丘疹、斑块10年余(图1.3.8.4)。
病例点评:皮损较红,可能是外用药引起。皮损无论是分布、形态均不典型,结合病理诊断线状毛囊角化病。

图1.3.8.4a 毛囊角化病

图1.3.8.4b 毛囊角化病
1.3.9 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
黑棘皮病包括良性家族型、肥胖型、内分泌疾病相关型、药物相关型、单侧痣样及恶性黑棘皮病(肿瘤相关型)等,文献还报道了自身免疫相关型、肢端型及MF样等少见类型。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的褐色天鹅绒样或疣状斑块。好发于间擦、褶皱部位。少数情况下可泛发全身,眼睑、手掌受累(牛肚掌)少见。恶性黑棘皮病可先于、伴随内脏肿瘤的发病而发生,也可发生于肿瘤发病之后,通常起病急骤,并伴有皮赘、多发性脂溢性角化(Leser-Trélat征)或牛肚掌。
黑棘皮病1 典型病例
男,13岁,面、颈部、腋下、腹股沟色素沉着2年(图1.3.9.1)。患儿体重超过70kg。自述既往血压略高。
病例点评:面、颈部、腋下、腹股沟黑色斑疹,光滑呈天鹅绒样外观,是黑棘皮病典型皮损表现。

图1.3.9.1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2
女,21岁,双腋下褐黑色斑片5年,渐加重(图1.3.9.2)。既往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5年,月经自青春期即不规则。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病史。
病例点评: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考虑内分泌疾病相关型黑棘皮病。

图1.3.9.2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3
女,22岁,颈部、腹股沟、躯干黑色斑片,伴痒脱屑半年(图1.3.9.3)。既往“精神分裂症”3年,予肌内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体重增加30kg。
病例点评:可诱发黑棘皮病的药物除较为常见的烟酸、胰岛素、烟酰胺、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外,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帕利哌酮与阿立哌唑有相似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可诱发患者皮肤表现。

图1.3.9.3a 黑棘皮病

图1.3.9.3b 黑棘皮病
1.3.10 硬肿病(scleredema)
硬肿病是由于黏蛋白沉积和真皮增厚引起的皮肤肿胀和发硬。本病根据是否有感染或者糖尿病分为3型。①急性型:最常见,多发生于儿童及中年女性,与上呼吸道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相关。皮损多于数月内自发缓解。②糖尿病相关的迟发型:多发生于成年人,皮损初期为上背部,扩展至颈部、枕骨区域及全身,常合并糖尿病相关的高血压病、肾病等,不能自行缓解。③隐匿型:较糖尿病相关的迟发型更隐匿,且没有前驱疾病,这种类型常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伴发。皮损对称,呈弥漫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硬,与正常皮肤间界限不清,有光泽。3型均可有系统性表现,伴浆膜炎、肌炎,可出现发音及吞咽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硬肿病1 典型病例
男,36岁,项部、上背部弥漫肿胀、硬化3年(图1.3.10.1)。糖尿病史6年。颈后至上背部皮肤大片硬化肿胀,表面潮红,质硬,压痛不明显。

图1.3.10.1 硬肿病
硬肿病2 典型病例
女,48岁,颈后、上背部硬化、肿胀8年余(图1.3.10.2)。患者糖尿病史16年,8年余前背部中部出现红色肿胀、硬化性斑块,渐向上扩展至颈后、上背部。

图1.3.10.2 硬肿病
硬肿病3
男,50岁,面部、颈背部暗红色肿胀性斑块10年余(图1.3.10.3)。
病例点评:患者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皮损分布更为广泛,累及面部。

图1.3.10.3a 硬肿病

图1.3.10.3b 硬肿病
硬肿病4
男,45岁,颈后红斑2个月(图1.3.10.4)。
病例点评:本例病程短,但部位和外观较典型。

图1.3.10.4 硬肿病
1.3.11 软纤维瘤(soft fibroma)
软纤维瘤又称皮赘(skin tag),好发于中老年人,以更年期后女性多见。分单发袋状及多发丝状两型。单发袋状者好发于躯干、四肢,为1cm左右柔软袋状隆起皮面的肿物,底部常有蒂;多发丝状者好发于颈部、腋部,为丝状柔软、隆起皮面的肿物,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平滑,通常无自觉症状。
软纤维瘤1 典型病例
男,32岁,背部增生物5年(图1.3.11.1)。
病例点评:皮损缓慢增大,息肉样外观有特征。

图1.3.11.1 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2
女,44岁,右侧外阴赘生物8年,破溃1个月(图1.3.11.2)。
病例点评:病史长,皮疹体积较大,容易继发破溃感染。

图1.3.11.2 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3
男,47岁,右上睑赘生物10年余(图1.3.11.3)。
病例点评:皮疹表面光滑,注意鉴别丝状疣。

图1.3.11.3 软纤维瘤
1.3.12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
发病与精神紧张、长期搔抓、摩擦等密切相关。好发于颈项、肘伸侧、胫前及骶尾部,严重时可泛发全身。典型皮损为多发扁平丘疹融合而成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呈苔藓样变,可有少许鳞屑,伴剧烈瘙痒,常迁延不愈。
神经性皮炎1 典型病例
男,50岁,头面颈部、四肢红斑伴痒反复15年,加重1个月(图1.3.12.1)。
病例点评:头面颈部、双上肢及双手背散在圆形扁平丘疹,部分丘疹逐渐融合成圆形或多角形淡红色斑块,呈苔藓样,直径0.5~1.5cm。上覆少量鳞屑,以颈后为著、边界较清、周围散在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

图1.3.12.1a 神经性皮炎

图1.3.12.1b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2 典型表现
男,30岁,颈肩背部红斑丘疹苔藓化4年(图1.3.12.2)。
病例点评:颈、背部边界欠清红色斑片,增厚不显著,表面苔藓化。提示:病程较长,有反复搔抓。

图1.3.12.2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3
男,28岁,左手背近虎口处红斑脱屑3年(图1.3.12.3)。
病例点评:皮损增生肥厚不显著,与寻常狼疮有类似之处。病理有助于诊断。

图1.3.12.3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4
男,64岁,躯干、四肢红斑丘疹反复2年余(图1.3.12.4),临床考虑“皮肤淀粉样变性”。
病例点评:背部泛发性红褐色斑片、斑块、丘疹,与皮肤淀粉样变性有类似之处。病理有助于诊断。

图1.3.12.4 神经性皮炎
1.3.13 丝状疣(filiform wart)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致的良性赘生物。可发于任何年龄,好发于眼睑、颈、腋下等。基本损害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正常皮色或棕灰色。绝大多数无自觉症状,也有的伴随瘙痒。
丝状疣1 典型病例
男,42岁,颈部丝状褐色丘疹3年(图1.3.13.1)。
病例点评:颈部多发丝状褐色丘疹,直径1~2mm,境界清楚,光滑。曾自行拔除,但不久再次出现。

图1.3.13.1 丝状疣
丝状疣2
女,31岁,左上睑丝状赘生物3个月(图1.3.13.2)。
病例点评:面部为丝状疣好发部位,上睑表面粗糙的丝状赘生物具有特征性。

图1.3.13.2 丝状疣
丝状疣3
男,48岁,龟头赘生物2个月(图1.3.13.3),无自觉症状,否认冶游史,梅毒、艾滋病阴性。
病例点评:针尖状赘生物,病史较短,发生于龟头,临床特征可与生殖器疣、珍珠样阴茎丘疹鉴别。

图1.3.13.3 丝状疣
1.3.14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poikiloderma of Civatte)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病因不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及护肤品或香水中的光敏物质有关。另外,更年期及雌激素水平变化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颈部多对称发生的色素异常,即网状红色或棕红色斑片样色素沉着、色素减退、伴毛细血管扩张,颏下中央部位不受累为其特征之一,可出现轻度的皮肤萎缩。部分病例伴上臂外侧及肩背部的散发皮肤淀粉样变性。临床需要与里尔黑变病、皮肌炎相关的色素异常相鉴别。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1 典型表现
女,45岁,面颈部色素斑10年余,逐渐加重(图1.3.14.1)。自述曾患扁平疣,外用自制药后皮肤逐渐变黑。无其他特殊病史及用药史。

图1.3.14.1a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

图1.3.14.1b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2
女,53岁,面颈部色素异常10年余(图1.3.14.2)。病情逐渐进展,皮肤色素不均,否认慢性病史及用药史。
病例点评:弥漫色素沉着基础上不规则色素减退,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应注意完善检查,排除结缔组织病相关的皮肤异色。

图1.3.14.2 西瓦特皮肤异色病
1.3.15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aseptic pustulosis of the fold)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是一种无菌性脓皮病,属于嗜中性皮病的谱系疾病。常见于年轻女性,皮损最常见于头皮及皮肤皱褶部,如腋窝、腹股沟、外耳道及耳周、鼻周、耻骨区皮肤。表现为群簇脓疱,发生于炎症性红斑、糜烂浸渍性皮损的基础上。可伴发自身免疫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红斑狼疮。该病的特征性发病部位为头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包括小皱褶如口周、鼻周、耳周;大皱褶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组织病理容易和角层下脓疱病、脓疱型银屑病及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相混淆,需紧密结合临床及伴发疾病的病史,如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 典型病例
女,32岁,头皮、面颈部、双侧腋窝、腹股沟等处红斑、脓疱1周,自觉瘙痒(图1.3.15.1)。患系统性红斑狼疮2年,现服用甲泼尼龙4mg/d,病情总体稳定。
病例点评:发生于头面部和皮肤皱褶部的红斑、脓疱,有结缔组织病基础,脓液微生物学检查阴性。

图1.3.15.1a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

图1.3.15.1b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

图1.3.15.1c 皱褶部无菌性脓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