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庄,几匹快马从县城方向驰来,马背上的几个青壮在胡家宅院前翻身下马,为首一人正是胡元康。
“父亲,咱们何故舍着得罪西门家和县衙,去施舍那些穷汉子,不光把到手的地退还给他们,还免了他们接近一半的债,这样下来岂不是要损失上千贯?”
胡元康来到胡忠书房,拱手行礼后开问。
今日县衙召集各家做主之人商议平息流民聚团的事情,他代表胡忠出席,受了西门放好一番讥讽,让胡元康感到十分憋屈。
“受了些委屈便沉不住气,能成什么大事。”
胡忠正在练字,头也不抬的开口道。
他对这场会议的目的心知肚明,也知道自家儿子的短板,所以才故意让胡元康去吃气,目的就是为了磨磨他的性子。
胡元康听自家父亲这般说,不免又有些憋屈,但尚未开口,便见一位老管事来到书房内,禀报起了胡忠安排各桩事情的进展。
“老爷,庄子上的细软都已清点收拾好了,钱库中存着的银和铜均已经封铸成了两千斤左右的没奈何,仅剩粮仓之中两万三千石存粮尚未处置,请老爷示下。”
“知道了,退下吧。”
胡忠让老管家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向自家儿子。
“你去和庄户们打个招呼,愿意随我们去莲花渡的抓紧收拾东西,不愿意去的也可以选择留守庄子,看顾家院,皆可自愿。”
“做完这件事你再去走一遭西门家和郑家,就说咱们打算将手头的存粮售于他们,但只要现钱,且需他们自己来取,今年有水灾,全县粮食欠收,粮价正是高涨之时,他们必定愿意。”
“我稍后亲自从家丁护院之中挑出些好手来,防身的武器全部发下去,你也着人知会你岳丈一家,让他们尽快来咱们庄子上候着,等到宋家二郎从景阳冈接完人过来,咱们便立刻启程。”
“父亲,如何便这般打算,不过是些许流民想要生乱罢了,能敌的过县里的乡兵和各家各户护院联手吗?”
胡元康有些恍惚,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家父亲竟然已经做了全家老小撤离的准备,甚至不惜抛售手中的存粮。
从初春水灾到现在,阳谷县的粮价已经涨了三倍还不止,而且地主们联手堵住了外面粮食进入阳谷县的渠道,即便是夏粮收割之后,粮食价格仍将进一步高涨,直到将穷人的最后一文钱和最后一点土地收割殆尽,粮价才有可能回落。
眼下抛售粮食,无异于放弃了收割穷人财产的机会,让胡元康有点难以接受。
“县里的乡兵出动三日了,打散的流民团伙是不少,但打散一个冒出来三个,甚至连各家各户的穷苦佃户也被裹挟到里面了,这情况还不够危急吗?”
胡忠叹了口气,对自家儿子的目光短浅感到忧愁。
全县上万流民,几乎每天都在和乡兵以及地主们的家丁们械斗对抗,这期间说没有人煽动和组织,他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的。
胡忠清楚,阳谷县衙和西门家也是都能看到这一点,但他们选择的却是赌自己能将流民们打压下去,原本胡忠对此也在观望,但接连几日都未彻底打散流民团伙,让胡忠感觉到了一丝危险。
“可若是没有事情发生,岂不是白白损失了好几千贯的钱财?”
胡元康还是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家父亲会如此相信宋草的话,甚至不惜放弃这么多东西。
胡忠见自己儿子有些执拗,只得苦口婆心的劝道:
“胡家的家业传到你我父子二人手中,便是坐吃山空,也足够两三代人的吃穿用度,更何况还有你妹婿宋草相辅助,家业在你手上兴旺是迟早的事情。但越是如此,为父越希望你能万事小心谨慎,否则一步行差踏错,便有可能将十多代先祖积攒下来的家业全部败坏了。”
“多谢父亲教诲,儿子这就下去准备。”
胡元康见老父如此态度,心中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也没有发作的理由,只好下去准备这些事情。
就在胡氏父子忙着收拾东西撤离阳谷县之时,距离薛家集只有七八里的一处荒村中,却是一副繁忙景象。
近千石粮食堆放在了村中的空地上,周遭是一口一口煮的沸腾的大锅,粮米成袋成袋的被倒入锅内,而上千名饥肠辘辘的流民在大锅前排队,等候着领到一碗浓稠的米粥。
这里看起来和县城几个月前开设的赈灾粥棚并没有什么两样,但若是有心人来到荒村,只需一眼便可察觉出两者的不同。
因为在这里排队的流民,几乎都是二十岁出头的青壮,鲜有老弱之人。
而若是有认识梁山泊首领的人在此,同样能一眼认出,第一口大锅前笑容和善为流民们施粥之人,便是梁山泊的二首领朱松。
夜间,所有流民安歇之后,朱松来到村外一处篝火旁,几个扮成流民模样的手下纷纷起身,向其禀报了今日各自了解到的情报。
“冯甲乡丘癞子处有七百多流民今日遭官差们打散,死了三十多人,剩下的人大多跑到全氏兄弟那股子流民群里面。”
“广林乡左氏三兄弟又聚了五百多流民,差不多明日能把里面的青壮送到这里来。”
“乡兵里面潜伏的兄弟今日回报,说是明日要去十五里铺一片扫荡,那里的流民全是咱们这里青壮的老弱家小,须得知会咱们的人,抓紧把他们转移了。”
“前日从莲花渡来的那支兵卒没有去县城,而是直奔景阳冈去了,看样子像是接人的。”
“西门家和不少地主都放出话来,所有作乱的流民只有回归本乡,安心给他们当佃农,他们绝不追究这些流民们此前作乱的举动。”
“胡家庄子近日有些奇怪,听闻给所有借贷粮食的灾民都免了不少债务,甚至还准允这些人日后慢慢偿还,不少从胡家借贷粮食的流民已经回归本乡等着收割夏粮了。”
一条条消息汇总到了朱松脑海之中,其人闭目沉思片刻,对着几个属下逐个吩咐:
“全氏兄弟那里再添把火,让他们的那里的人数尽快过千,替咱们这里吸引官府的注意。”
“左氏三兄弟那里低调一些,尽量不要露出自己的名号,他们在莲花渡那里折了一次,官府对他们是有提防的。”
“十五里铺的老弱转移之后,让他们先各回本乡,安稳些时日,以便麻痹那些官府和大户们。”
“莲花渡和胡家不要管,野火燎原之势已成,谁也改变不了。”
“给山上回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大头领带着山上兄弟们分批赶来,七日之内务必齐聚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