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批评传统

伍尔夫的同时代朋友和竞争对手艾略特在其文章《传统与个人天赋》中探讨了非个人化诗学。该文章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一般都将其认为是“艾略特的现代主义宣言”35。或用迈克尔·惠特沃思( Michael H. Whitworth)的话来说,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间接宣言”36。因此,艾略特也成为现代主义非个人化诗学的代言人。

在艾略特的评论家中,莎伦·卡梅隆等认为艾略特创造了“非个人化”这个文学术语,因此是非个人化诗学的创始人。在她编辑的《非个人化诗学:七篇论文》(Impersonality: Seven Essays, 2007)中,卡梅隆坚称“非个人化”这个词是艾略特的独创,同时也是“艾略特使其变成一个常规学术术语”37。卡梅隆的言辞有一些夸张。事实上,伍尔夫比艾略特还要早四年,早在《远航》(1915)中就使用了这个术语。此外,虽然“非个人化”这个术语是一个现代主义概念,但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新颖。正如伍尔夫观察到的那样,从希腊文学到莎士比亚、奥斯丁、济慈,再到伍尔夫同时代的普鲁斯特,都存在着非个人化的文学传统。只不过,人们对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的研究很全面,尤其是对其诗歌《荒原》和《四重奏》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受到的巨大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遗忘了。在大多数情形下,“非个人化”这个术语还未被列入伍尔夫批评的索引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就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伍尔夫研究中出现这个研究空白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伍尔夫认为“理论是危险的东西”38。她不会坚定地相信或坚持某一种理论,因为这会破坏批评家试图确定她非个人化的内涵。其次,伍尔夫是一个高度灵活且容易引起歧义的作家。与艾略特不同的是,伍尔夫从不明确界定小说创作的原则。尽管以上这两个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一困难,但也有评论家努力尝试从伍尔夫的评论、散文和小说里与小说相关的论述中复原她的非个人化诗学。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阐释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趋势。以伯纳德·布莱克斯通和塔日莱恩·吉塔·艾伦(Tuzyline Jita Alla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可被界定为“超然”或“作者的隐身”。布莱克斯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评论》(Virginia Woolf: A Commentary, 1949)就注意到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品质或“超然”的开创性著作:“‘超然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她写道。她的意思并不是说艺术要脱离生活、男性和女性。她的意思是艺术家要从个人偏见、个人的终极追求以及违背艺术家设定的创作精神的时代精神中脱离出来。”39事实上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克斯通在这个引用中将伍尔夫认定为其引用的作者是不准确的。“超然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的说法出现在伍尔夫为自己的密友罗杰·弗莱撰写的传记中。原文写道:“他一直坚持超然是艺术家的终极追求。”40很明显,这句引语的作者是罗杰·弗莱,而不是伍尔夫。尽管如此,布莱克斯通对伍尔夫非个人化的阐释的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他坚持认为超然对伍尔夫而言并不是说艺术家应该远离事实,而是要远离个人偏见、自私的目的以及不利的气氛。所有这些原则都被恰当地运用到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

布莱克斯通将伍尔夫的超然当作她作品的试金石,得出的结论是,伍尔夫的超然状态对其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从一开始我们就感觉她写作是为了完成存在于她大脑中的一个理想:她写作并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抱怨、狂热或是为了取悦某一部分人,或是形成自己的学派,或致富,或成就声名。她的作品是个人愿景的纯粹表达。”41很明显,布莱克斯通将超然视为伍尔夫创作过程中现成的原则。她的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教条或是说教态度的缺失和对理论化的避免。此外,伍尔夫只为自己写作,不为金钱或名利。她的写作是她视野和想象力的表达。她所做的只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毫无政治偏见和理论框架等外部障碍,也无须迎合主流价值。

布莱克斯通的研究指出伍尔夫的“超然”是她非个人化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是重要且有原创性的,但同时也是有限的,因为它并没有在非个人化诗学这一更大的框架内讨论超然。此外,布莱克斯通也没有指出非个人化诗学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艾伦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伍尔夫散文中的非个人化思想上。艾伦的文章标题《一个自己的声音:非个人化在伍尔夫和艾丽斯·沃克散文中的含义》(“A Voice of One’s Own: Implications of Impersonality in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and Alice Walker”, 1993)很引人注目,揭示了伍尔夫非个人化概念的奥秘。但是除了标题外,艾伦在文章中没再提及“非个人化”这个关键术语。艾伦将重心放在伍尔夫的散文《现代小说》上,指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体现在她使用了“自我隐藏的修辞”和“逃避个人的”的策略,即优先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而不是“我”作为“主观性的标志”。42 艾伦又着重讨论了伍尔夫的散文《〈简·爱〉和〈呼啸山庄〉》,她简单地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等同于作者的隐身。以勃朗特的个性对《简·爱》的艺术价值产生了严重影响为经典案例,艾伦认为伍尔夫坚决反对女性作家在作品中的存在,因为这会“验证其自传性倾向,因此加深其不是严肃作家的刻板印象”43。换言之,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出现会证实她正在书写自己的偏见,从而不被认真对待。

与伍尔夫不同,艾伦对勃朗特表示同情。她引用了伍尔夫在一封信中对于“一个有性别的主体”在创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如何压制愤怒和个人情绪的忏悔,认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或“克己审美起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冲动:她怨恨并抵制吹毛求疵的女性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标签”44。因此,对艾伦来说,伍尔夫的自我隐身的非个人化技巧源于她想保护自己,以免遭到其他女性反对的本能。此外,根据艾伦的说法,伍尔夫未能给予勃朗特“写作自己和在愤怒中写作”的宣言足够的价值,而这可能是女性主义事业中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声音。45 在这里,艾伦似乎误解了伍尔夫倡导非个人化作为一种创作模式的关键点。伍尔夫并不反对女性主义事业,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很热情的支持者。但她强烈反对将小说转变为女性备受压抑的情感的“垃圾场”,因为这会毫无疑问地阻碍作家的创造性并玷污作品的艺术价值。

另一派主要的批评是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等同于她的雌雄同体概念。玛丽莲·R. 法韦尔(Marilyn R. Farwell)、艾莉森·布斯(Alison Booth)和丽莎·洛等评论家赞同这种解释。 20世纪70年代见证了大量从女性主义视角欣赏伍尔夫作品的尝试。法韦尔就是其中一个对伍尔夫雌雄同体概念很感兴趣的女性主义批评者。在她1975 年的文章《伍尔夫与雌雄同体》(“Virginia Woolf and Androgyny”)中,法韦尔声称:“伍尔夫采用客观性和非个人化作为《一间自己的房间》里雌雄同体的基础,伍尔夫与艾略特非常接近。然后雌雄同体攻克了主观性这个魔鬼,变成客观性。”46法韦尔认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是她客观性和非个人化策略的自然结果,从而造成雌雄同体与艾略特科学化的非个人化之间的相似性。换句话说,将雌雄同体作为审美目标,将客观性和非个人化作为方式,伍尔夫和艾略特对非个人化的观点是相似的。结果,雌雄同体等同于客观性,变成了主观性的敌人。本书很难认同法韦尔的观点。在本书看来,法韦尔点到了雌雄同体和非个人化之间的关系。但与她的观点相反,本书认为雌雄同体才是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换言之,雌雄同体是非个人化的必要基础和审美工具。伍尔夫鼓励作家在创造非个人化艺术之前和其过程中获得雌雄同体的思想。

同样专注于伍尔夫非个人化研究的还有布斯。她的专著《伟大的产生:乔治·艾略特与弗吉尼亚·伍尔夫》 (Greatness Engendered: George Eliot and Virginia Woolf, 1992)比较考察了这两位女性作家。布斯提出了关于伍尔夫非个人化思想的两个要点。首先,她解释说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深深植根于她共同的和“超越个性的进步生活”47的叙述中。其次,她与评论家马吉科·米诺-品可奈(Makiko Minow-Pinkney)一样,认为伍尔夫大脑中的权威个性是男性的,而且“超越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写作可能被视为‘作为一个女人’或是雌雄同体的,像莎士比亚一样的大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民族英雄的莎士比亚被视为非个人化的完美化身)在写作”48。布斯还错误地提出,非个人化写作只能由女性的或雌雄同体的作家创作出来。换句话说,在布斯眼里,女性作家比男性作家更易实现非个人化的目标。因为莎士比亚是一位男性,所以不宜将其当成雌雄同体和非个人化的杰出典范。

布斯继续提出:“伍尔夫雌雄同体的自我无意识的叙事理想……是女性个性的屏障。”49布斯认为雌雄同体作为自我意识的否定,对淡化女性作家的个性是有效的。因此,女性作家通过雌雄同体达到非个人化的努力和尝试是有效果的。

在本书看来,当布斯将非个人化作为一种女性特质并粗略地将其等同于雌雄同体时,她实际上误读了伍尔夫。伍尔夫并没有提出女性作家比男性作家更易实现非个人化。至少在伍尔夫列举的八位雌雄同体的例子中,只有简·奥斯丁是女性,其他几位为莎士比亚、济慈、斯特恩、科伯、兰姆、柯勒律治和普鲁斯特。相反,本书认为在伍尔夫看来,女性作家的小说更有可能受到其不利的物质环境的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所有的障碍物被清除之后,莎士比亚成为雌雄同体和非个人化的优秀典范。

丽莎·洛在《拒绝回击:弗吉尼亚·伍尔夫和非个人化问题》(“Refusing to Hit Back: Virginia Woolf and the Impersonality Question”, 1997)一文中对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提出了建设性和全面性的批评。丽莎·洛考察了伍尔夫时代非个人化的起源和背景,并明智地观察到伍尔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同时代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罗杰·弗莱和艾略特的影响,但两者与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观点不同。女性主义评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 Elaine Showalter)认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是对女性主义冲动的背叛。50 与肖瓦尔特不同的是,丽莎·洛有趣地提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并非符合男性标准,其对男性和女性作家而言都具有平等主义和包容性精神:“伍尔夫运用非个人化来破除男性和女性作家之间的历史分歧,将道德写作与两性联系起来,并倡导非个人化写作——并非因为艾略特所提出的它的专制潜力,而是因为非个人化的移情和民主特征。”51

丽莎·洛提出伍尔夫的反权威立场标志着她与同时代的艾略特的分歧,后者提出非个人化理论针对的是“权威主义”的前景。更具体地说,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概念试图打破女性和男性写作之间的障碍。丽莎·洛坚持认为伍尔夫支持非个人化是因为她对专制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强烈憎恨,这些情绪以男性作家的“愤怒”或女性作家的“怨恨”的形式出现52

丽莎·洛对伍尔夫的批评也存在局限。她强调伍尔夫倡导将非个人化作为应对男性和女性作家的强烈自我主义的策略,实际上她是将非个人化等同于雌雄同体,后者的目的是消除个人主义并激发创造力。在本书看来,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重要性。非个人化比雌雄同体要复杂得多。同时,她只关注到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而完全忽略了伍尔夫对个性的强调,比如伍尔夫“女性语句”的提出。这也是构成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很有趣的是,伊丽莎白·波德涅克斯( Elizabeth Podnieks)并不属于前文所述的伍尔夫批评学派。她的批评更为全面,是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批评中必不可少的。虽然她的专著名为《日常的现代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安东妮娅·怀特、伊丽莎白·斯玛特和阿娜伊丝·宁的文学日记》(Daily Modernism: the Literary Diaries of Virginia Woolf, Antonia White, Elizabeth Smart, and Anaïs Nin, 2000),但波德涅克斯并没有仅仅专注于伍尔夫的日记。相反,她还分析了伍尔夫的小说和散文中的非个人化思想。她引用了邦尼·凯姆·斯科特( Bonnie Kime Scott)的说法,即非个人化是一个宣言,促进了“审美的、单一的”现代主义的发展,这对“女性作家而言有着重要含义”:

如果现代主义者必须建立一个以驱逐女性为目标的兄弟会的话,那么还有什么能比“非个人化”这个术语更好地排斥历史上就完全由其反面来定义的性别吗? 如果女性是关系型的,也就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从个人的角度来书写自己的生活,那么还有比超然美学更好地将女性排除于文学权威之外的方法吗?53

很显然,波德涅克斯认为非个人化是现代主义男性作家所采用的欺骗性策略,以排除被界定为他们对立面和与之平等的女性作家,因为女性作家倾向于沉迷书写自己的自传细节。如果非个人化或“超然的美学”变成了现代主义写作的标准,那带有女性不可磨灭和不可避免的个性化书写将不会对现代主义评论家产生多重的影响。波德涅克斯连续使用了两个反义疑问句,旨在引发读者的信任,并同时质疑这一策略的初衷,因为男性和女性作家对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波德涅克斯认为对于男性作家而言,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而女性作家认为自己与他人关联着。因此,女性作家更难达到由艾略特和乔伊斯等现代主义者所建立和称赞的非个人化标准。由此可见,伍尔夫非个人化的提出是具有开拓性和反权威的。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是一种伪装,让他可以自由地书写自己。54 与之相比,伍尔夫的非个人化的内涵不同。波德涅克斯认为:“对伍尔夫而言,非个人化与雌雄同体相近。”55她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仅仅是对艾略特非个人化的阐释,旨在“在不泄露自己的情况下讲述自己的真相”56

对波德涅克斯来说,现代主义的非个人化概念在本质上是男性化和自传的。她完全承认伍尔夫不同的非个人化概念的重要性,认为虽然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是对艾略特非个人化的改编,且与雌雄同体等同,但是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冲动威胁着由艾略特和乔伊斯提出的男性非个人化:“她挑战了其他作家宣扬的非个人化,因为他们将其男性气概或男性的普遍性编进他们的作品。”57波德涅克斯将雌雄同体视为打破将男性标准设立为普遍规范的传统模式。与她相似的是,波德涅克斯对伍尔夫非个人化的批评局限在于她的分析没有超越雌雄同体的狭窄边界。

卡特琳娜·科特桑托尼是第三位也是最新的批评走向代言人。她将对话性关系或互动关系的维度添加到伍尔夫非个人化研究中。她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普通读者》 (Virginia Woolf’s Common Reader, 2009)对伍尔夫的非个人化策略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该书的核心论点是“非个人化不能等同于作者的隐身,而包含了主观的和对话的含义”,这涉及“读者角色和权威的问题”。58 科特桑托尼专注于伍尔夫的两卷本《普通读者》,提出非个人化实现了两种相互依赖的效果。它可以唤起读者的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作者的权威。读者与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对话关系。该书第四章“忘记自己尖锐的、荒谬的、微不足道的个性,……并实践匿名”(“To forget one’s own sharp absurd little personality…&practice anonymity”)分析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提出这是一种提高作者信誉和权威的策略。科特桑托尼选择伍尔夫的散文《论不懂希腊文》为出发点,提出希腊文学的非个人化对伍尔夫而言意味着它为读者留下了自由联想和想象空间,而不是让他们完全专注于关于作者的细节。然而,与此同时,非个人化不能等同于作者的完全隐身,因为作者与文本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科特桑托尼巧妙地借用了评论家布莱恩·李(Brian Lee)的短语“个人化—非个人化”59来描述个人化和非个人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科特桑托尼接下来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伍尔夫的散文《简·奥斯丁》和《〈简·爱〉和〈呼啸山庄〉》。她对夏洛蒂·勃朗特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因为她因个人强大的个性而受到了来自批评家的不公正批评。科特桑托尼肯定了勃朗特在《简·爱》里无比勇敢地面对和扰乱“男性普遍主义”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性。60 在分析女性愤怒和个人情绪对写作质量的不利影响时,科特桑托尼评论道,伍尔夫《普通读者》的目标是“促进一个男女平等且不受性别差异影响的无性世界”61。在本书看来,科特桑托尼的评论扭曲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与科特桑托尼的观点相反,本书认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旨在促进和提升作家的个性,并宣扬男性和女性作家之间的性别差异。

很显然,科特桑托尼对伍尔夫的非个人化的批评在两个层面上有局限。她的中心论文是围绕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性关系,更具体地说,是作为散文家的伍尔夫与其《普通读者》的读者之间的对话性关系。她提出伍尔夫的非个人化体现在散文家伍尔夫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式交流和联系。然而,她的大部分讨论却被悄悄转移到伍尔夫对小说家非个人化的考察中。因此,科特桑托尼的核心论点和她的论证过程存在较大差异。

科特桑托尼的批评的另外一个不足是她坚持认为伍尔夫从散文中发展而来的非个人化策略鼓励一个“无性”的世界。实际上,伍尔夫多次强调了女性与男性之间巨大差异的必要性和至关重要性,尤其是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的差异书写。在本书看来,伍尔夫小说创作最富有成果的阶段与她编辑两本散文集的时期重合并非巧合,伍尔夫是将两卷本《普通读者》视为她探索女性独特小说书写方法的练兵场。

1 Virginia Woolf, Contemporary Writers, with a preface by Jean Guiguet ( New York and London: A Harvest Book, 1965), p. 39.

2 Woolf,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vol. 1, p. 192.

3 Ibid. , vol. 2, p. 14.

4 Virginia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1, pp. 1, 12.

5 Ibid. , vol. 1, pp. 145-146.

6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ed. Morag Shiach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73, 88.

7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p. 275.

8 Ibid. , vol. 2, p. 276.

9 Virginia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1, pp. 186 -187;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p. 95.

10 Ibid. , pp. 187-188.

11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1, p. 187.

12 Virginia Woolf, 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 6 vols, ed. Nigel Nicolson, assisted by Joanne Trautman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1975—1980), vol. 5, p. 195.

13 Woolf,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vol. 5, p. 135.

14 Lisa Low, “Refusing to Hit Back: Virginia Woolf and the Impersonality Question,” in Virginia Woolf and the Essay, eds. Carole Rosenbery and Jeanne Dubino ( London: MacMillan, 1997), p. 269.

15 Pamela J. Transue, Virginia Woolf and the Politics of Sty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p. 182.

16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p. 4.

17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p. 286.

18 John Simpson ed.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http://www. oed. com,访问日期2012-01-10。

19 Virginia Woolf, The Voyage Out, ed. Pagan Harleman (New York: Barnes&Noble, 2004), p. 284.

20 Ibid. , p. 53.

21 Virginia Woolf, Night and Day, ed. Suzanne Rait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42.

22 Virginia Woolf, Night and Day, ed. Suzanne Rait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1.

23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p. 92.

24 Ibid. , p. 90.

25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p. 73.

26 Ibid. , p. 74.

27 Ibid. , p. 128.

28 Ibid. , p. 121.

29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p. 46.

30 Ibid. , vol. 1, p. 338.

31 Woolf, 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 vol. 5, p. 195.

32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p. 78.

33 Ibid. , vol. 2, p. 275.

34 Cameron, Impersonality, p. 149.

35 Giovanni Cianci and Jason Harding eds. , T. S. Eliot and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

36 Michael H. Whitworth, Virginia Woolf (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32.

37 Cameron, Impersonality: Seven Essays, p. viii.

38 Woolf, The Collected Essays, vol. 2, p. 163.

39 Bernard Blackstone, Virginia Woolf: A Commentar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49), p. 245.

40 Woolf, Roger Fry: A Biography, p. 214.

41 Blackstone, Virginia Woolf, p. 245.

42 Tuzyline Jita Allan, “A Voice of One’s Own: Implications of Impersonality in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and Alice Walker,”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ssay: Feminist Perspectives, eds. Ruth-Ellen Boetcher Joeres and Elizabeth Mittman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134-136.

43 Ibid. , p. 139.

44 Tuzyline Jita Allan, “A Voice of One’s Own: Implications of Impersonality in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and Alice Walker,”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ssay: Feminist Perspectives, eds. Ruth-Ellen Boetcher Joeres and Elizabeth Mittman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39.

45 Ibid. , pp. 139-140.

46 Marilyn R. Farwell, “ Virginia Woolf and Androgyn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6. 4 (Autumn 1975): 448.

47 Alison Booth, Greatness Engendered: George Eliot and Virginia Woolf (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6.

48 Ibid. , p. 12.

49 Ibid. , p. 78.

50 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ë to Less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264.

51 Low, “Refusing to Hit Back,” p. 259.

52 Ibid. , pp. 262-263.

53 Podnieks, Daily Modernism, pp. 81-82.

54 Ibid. , p. 86.

55 Ibid. , p. 134.

56 Ibid. , p. 136.

57 Ibid. , p. 138.

58 Katerina Koutsantoni, Virginia Woolf’s Common Reader (Farnham and Burlington: Ashgate, 2009), p. 101.

59 Ibid. , p. 97.

60 Ibid. , p. 106.

61 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