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颓废”之语义辨析

“颓废”究竟是什么?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有时在犹太-基督教( Judaeo-Christianity)与“颓废”之间画等号;阿蒂尔·德·戈比诺( Arthur de Gobineau)1则将劣等民族的一种进步化表达称作“颓废” ;在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看来,“颓废”与文明社会的工巧( artifices)紧密相关;泰奥菲尔·戈蒂耶( Théophile Gautier)则表示,“颓废”意味着高度精致的艺术与善感性( sensibility)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保罗·布尔热( Paul Bourget)坚称,“颓废”源于个体在病态社会中的不适应;麦克斯·诺尔道( Max Nordau)则称“颓废”是一种精神疾病;对于颓废主义作家安纳托尔·巴茹( Anatole Baju)来说,“颓废”是对艺术力量的追求。无须罗列更多的例子,人们便可发现,“颓废”一词广泛存在于哲学、社会-历史、科学、文学等诸多话语系统之中,其含义可能相当复杂。如何界定“颓废”,看似不言而喻,实则需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