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约城环,携手前行: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建立70周年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院15周纪念文集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编
- 2047字
- 2025-03-28 19:36:27
迎接地理学的第二个春天
胡兆量
最近, 看到张文奇在《读修春亮同学一文有感》中有关于地理系改名的诗:
“改名成风意如何?
为谋生路费斟酌。
城环地理孰优劣,
留待后人去评说。”
修春亮在《在北大学地理》中提到“近年来, 不少院系恢复地理之名, 我们北大城环是否改为地理与生态学院不得而知, 静待其变。”张文奇在《读修春亮同学一文有感》中说: “不知改名是对是错, 是好是坏”“地理系改名之事, 一方面是缺少扛鼎之人的坚持, 试看环球各国大学地理——一门古老的学科融入新的知识, 仍然生机勃勃, 独立于学科之林。”
事后总结, 1987年地理系改名 ( 1989年正式对外) 是正确的选择。改名迎来欣欣向荣的第一个春天。福祸相倚, 改名也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
1987年地理系改名前夕, 我肩负系主任, 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有一位学生拿来某省人事部门的红头文件, 白纸黑字写明我省不缺历史、地理、体育等学科人才。看到这样的红头文件, 如遭雷击, 有误人子弟的自责。当时盛行的观点认为地理系毕业生对口的是中学地理教员。中学地理教员岗位很容易被当地师范学校填满。当时还在传闻, 谁都可以兼任地理课教员。那个年头地理系在北京大学各系中始终处在第三集团, 招生录取分数线在理科各系中经常垫底。地理系学员有压抑感, 不愿意亮出本系身份。在图书馆做作业时, 下意识地把系的名称遮起来, 生怕旁人察觉。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地理专业的危机在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出现, 原因是毕业生难分配。当年采用两个对策: 一是延缓分配; 二是减少招生, 隔年招生, 招生名额减少到10人。不久发生“文化大革命” , 专业存亡问题暂时搁置。 1978年恢复招生,多数系一片兴旺景象, 地理系衰落状况更显突出。病树前头万木春, 地理犹如万紫千红春天里的一颗病树。不怨天、不怨地, 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方向陈旧, 课程设置滞后, 脱离滚滚向前的浪潮。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 广大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参与城市规划取得喜人的成绩, 环境方面的实践引起社会关注。经过反复酝酿, 抓住改名的“牛鼻子”, 在小范围协商的基础上, 举行全员大会, 无记名投票。结果, 九成赞同改名 (改为城市与环境学系)。校领导深知地理系的困境, 改名动议上报后很快获得核准。
改名犹如一声春雷, 万象更新, 有野旷沙岸净、天高任鸟飞的舒畅感。新名称像指挥棒, 催促我们马不停蹄地调整方向, 改革课程, 引进人才。新名称如有魔法, 招来有志青年, 录取分数迅速提高, 进入全校第一集团。同学们高举城环大旗, 扬眉吐气,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改名带来两个后续效应: 第一个效应, 全国地理系纷纷跟进, 形成热潮。 1998年应台湾大学姜兰虹教授邀请赴台讲学, 顺访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席间, 对方最感兴趣的是北京大学地理系改名经验。当时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遇到改名节点。第二个效应是地理学人参与城市规划, 受到建筑学界的欢迎,成为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亮点。
改名之际, 有两位教授表示深深的担忧。一位是1957年归国讲授外国地理的张景哲1教授, 他在研讨会上大声疾呼维护旧名。另一位是生物系陈守良2教授, 时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在交谈中持反对意见。居安思危, 为了减少副作用, 采用双名法, 对外交流时, 仍保留地理系名称。
然而, 改名的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大举参与实践的同时,从实践向理论的提升相对滞后, 对基本规律和基础概念的探索弱化了,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基础课长期残缺。旅美地理学家马润潮指出, 中国地理学应“加强学术界理论化”“以理论观念领军, 以国际水准要求”, 切中时弊。
2021年我国开启百年新征程, 地理学科迎来第二个春天。标志是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议程。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具有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物质保障是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和辽阔多样的国土, 一眼望到边的小国没有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
迎接学科发展第二个春天需要改革创新。 2021年9月教师节参加系召开的教学研讨会, 会场气氛凝重, 教师们有无奈感。此情此景, 似曾相识, 与1987年地理系改名前夕的境遇有些雷同。形势大好, 为什么专业感到举步维艰, 可能又遇到该调整专业方向的时候了。
北京大学步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部分,必须有所作为、为人所不能为, 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必须挑起发展基础理论的重任。 1987年改名后, 攀登理论联系实际高峰成绩可喜。如今面临第二座高峰, 在实践基础上探索新的理论。从解决怎么办, 到说清为什么。发现规律, 阐明概念, 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百年新征程中, 全体城环人须共同努力, 迎接学科发展的第二春, 攀登世界领先的地理学科高峰!
作者简介
胡兆量: 地理学家、地理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曾任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商业地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地理教学, 培养了大量地理学人才。他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经济地理学家, 长年致力于中国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研究。
1 张景哲 (1918—2011),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 1947年获马里兰大学地理学博士, 1957年任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
2 陈守良 (1931—2019), 1953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任北京大学科研处处长、副教务长, 主讲动物生理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