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梦北大:中学学科进阶
- 黄宗英主编
- 4022字
- 2025-03-17 19:48:57
2 阅读与写作经验分享
学生姓名:郭祺
录取院系:物理学院
毕业中学: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二中学
自我们牙牙学语起,阅读与写作便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础之方法。然而,方法错误,地基不固,摇摇欲坠,所见文字闭眼即散,所读文章不得要领,所闻言语转头遗忘,自然难得学习之要领。经过多年的学习,笔者在阅读与写作上亦有些许方法,以下,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分享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阅 读
“有效阅读,勤加思考”是笔者阅读的方法。相信有不少同学当问及老师如何学好语文时,往往会得到“看书”这一答案,但对于读什么、怎么读、怎么用则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方法。
一、阅读对象
我们先来聊聊读什么。笔者认为诸子百家作品、史评、人物传记、名家小说与散文等是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如《写在人生边上》(钱锺书)、《逍遥游》(余光中)、《雅舍小品》(梁实秋)、《封神演义》(许仲琳)、《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等。一方面它们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如《古文观止》虽生涩难懂,但对文言文学习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它们也能够提升我们对文字的感知力。就考试的文章而言,它们背后或多或少带有哲学思考。因此,能够抽离文字的表面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以看透文章基调几乎是每位中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可以从阅读适合的书籍中而获得的。
据本人所知,不少同学自少年时便对中哲或西哲富有兴趣,于是便阅读甚至钻研相关作品。以本人拙见,这其中当有其好处,但切不可沉迷其中,原因之一是哲学思考往往占据大量时间,对于讲究时间就是金钱的高中生而言阅读此类作品时间成本过高;原因之二是哲学之精妙深奥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是难以驾驭的,在考试中随意引用其中的语句很可能反倒有画蛇添足、班门弄斧之嫌,得不偿失。因此,同学们应衡量自己的客观条件来决定自己是否深入其中,一般而言,阅读部分入门、基础的书籍,本人认为是足够了的。
二、阅读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怎么读。
1.多做笔记
阅读是要长期进行的,走马观花是阅读的大忌。为避免读后就遗忘,我们应该在书中不时地圈圈画画。在读小说时,对剧情有重大影响的,不妨加上下划线,使情节脉络更清晰;对人物刻画细腻到位的,不妨仿写几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在读散文时,有冲击自己心灵的,不妨记录下来,成为自己作文中的点睛之笔;有引起自己停顿思考的,不妨与他人探讨,探究个中深意……不胜枚举。例如,笔者记得,在阅读《列宁传》时读到列宁说,“要么站在党一边,要么站在取消派一边,第三种可能是没有的,搞调和和折中是不可能的”,有力指出了改良主义的错误性,之所以笔者还记得这段话,实际得归功于笔者的读书笔记。
若同学们有感时间不充裕,不妨尝试量化阅读量,如一天看十页、一天看一章,规划好每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对于想要构建自己文风的或是想要阅读成体系作品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提升阅读连续性及由浅至深了解特定作者思想与笔调的好方法。
2.善加概括
视线从一本书离开后,不应只留下苍白的书页,我们亲手写下的文字才是这本书的活力的具象化。慢慢地,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内容就会被解构成若干部分,抽象、生涩的主旨便能从简短的批注中、从细微的思考中逐渐成形。学会概括文章,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逐渐洞穿文意,掌握作者真正的思想。因此,眼球在文字上的滚动结束绝不是读毕一个作品的宣告,我们自发的感想才是我们读完一本书的证据。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阅读题的考核要点就是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只要抓住了这条生命线,在面对大题时便能游刃有余。所以说,笔者建议,每次读完一本书后,同学们不妨对各章节、段落作概括,以表读毕,多寻找关键字、感情线、情绪转变、叙事节奏等在文中起阶段作用的元素,日后重新翻阅时也能拾起记忆,甚至在时间的浸泡下再得出全新的体会或感悟。
三、如何应用
最后,笔者想说说怎么用。当我们读完各种作品,理应对不同作家的文风也有所接触,如钱锺书的笔锋辛辣讽刺,梁实秋的文字平实诙谐;或对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有基础了解,如法家的一断于法、道家的清静无为。此时,当读到一篇全新的文章,我们可通过以往在阅读中积累的语感从字里行间判断出文章基调,理解作者情感,抓住文章依据,并与文章的关键字眼或语句配合推敲,结合题目暗示,敲定主旨,考获理想分数不再是空话。
写 作
“自辩自论,多加模拟”是笔者学习写作的方法。笔者擅长议论文,接下来想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议论文。
一、逻辑能力
首先,一篇合格的议论文应展现出矛盾的张力,以文字说服阅卷老师。如何培养有序论证的思维?观看辩论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笔者建议同学们一周观看一至两场辩论赛,可用笔记本记录下双方的观点与例子,从而捋顺辩手的逻辑,并尝试从两方的角度反驳对方的观点,模拟自己辩倒自己以凸显矛盾性,并尝试将自己的论点筑得密不漏风,学习辩手们的话术——无论是从底层逻辑出发、单刀直入抑或是强下定义、诡辩。总之,写议论文的终极目的就是说服对方,强化自己,一切为了自己论点的说服力服务。以上,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案例库,还能学习论证技巧,可谓一石二鸟。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与华语辩论世界杯均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对局,同学们在视频网站上可轻易找到。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在网上搜寻他人对有关对局的评价,丰富自己对辩论的见解,并了解双方辩手的优点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提升自己的论证能力。
二、构建大纲
在确定题目赋予的矛盾与争议性且有了最基础的论证逻辑后,我们便开始构建文章大纲。一般来讲,笔者的写作大纲包括大小论点、立场、例子、每段内容等,而例子则应分好类别,即从层面、性质、时间、地点细分并编号,以示其即将被写入该段中;每段内容则应包括正论、反论或驳论、论点,可能用上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及例子的编号。将整篇文章模块化,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完整,同时也能减少离题的可能。倘若写作时时间不足,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快判断出可以割舍的内容。总之,大纲是这篇文章的骨架,如果骨架不正,附在其上的血肉自然一团模糊,故同学们应认真对待大纲的构建。
三、完成作品
在完成这副骨架后,就到我们用文字作血肉填充它的时候了。一般来讲,文首多用比喻、反问、引用引入立场,文末多用首尾呼应、总结上文、连续反问和深化比喻收尾。此时,我们从辩论赛中学到的论证逻辑正好派上用场,以下定义、设条件、倒因果、代入角色等方法同时配合修辞,一方面强化例子本身的合理性及与自己论点的联系,凸显出自己立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使文章不流于说理,增加其可读性。而同学们在奋笔疾书时也要不断思考自身论证过程的完备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若能完成两正论一反论一驳论的结构,一篇议论文便初具雏形了。
写在后面
最后,笔者还有几个小建议,同样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
一、善用网络资源
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并在获取信息后投入实际应用中成为重要的能力。如一些专门为写作服务的软件中有大量的好词、好句、好段,值得同学们去模仿、摘抄、收藏、学习,但是不应只停留于收藏或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写一写,尝试将同一语句融入不同语境,否则就只能是“收藏从未停止,练习从未开始”,给自己一种正在努力的错觉而已。同时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整理了很多有用的名人名句、时事例子、书评、时评、史评等,均值得同学们参考学习。
二、保持稳定的心态
相信不少同学均经历过作文成绩漂浮不定的情况,明明自己已用上全部所学来完成文章,但仍只获得低分,因而耿耿于怀,甚至认为其中掺杂了玄学成分。实则不然,老师在评卷时,特别是评议论文时,会与你持相反观点,那么作品内容的说服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数的下限。若不能动摇老师的想法,则分数可能不理想。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原因,最终还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倘若是因为论证能力不足而致低分,则应回到议论文的起点:逻辑能力。同学们参考笔者上述有关提升逻辑能力所言。诚然,方法种种,并无哪种最好,同学们也应多方面吸收精华。如果基础足够扎实,我们再分析具体情况,是离题?立场模糊?抑或是文字过于苍白?从错误中学习,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保持稳定的心态,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有神”。
陆游的《读书》中有:“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人人都说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即使失败了也不必介怀。但是他们作为过来人当然可以说出这样的胜利者言论,当今考生的压力只有考生自己知道。在讲究自律的大环境下,或许只有问心无愧,有始有终,聚沙成塔,才能完成属于自己的答卷。逸一时,误一世,在仍能清晰看见回报的年华里,有了开始,又怎能就此停下?此夜无光,但我们坚信,远方有星。
以上有关阅读与写作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能对正追梦的你们有所帮助。
TIPS:
1 诸子百家作品、史评、人物传记、名家小说与散文等是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如《写在人生边上》(钱锺书)、《逍遥游》(余光中)、《雅舍小品》(梁实秋)、《封神演义》(许仲琳)、《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等。
2 如何阅读: ① 多做笔记。为避免读后就遗忘,我们应该在书中不时地圈圈画画。② 善加概括。每次读完一本书后,同学们不妨对各章节、段落作概括,以表读毕,多寻找关键字、感情线、情绪转变、叙事节奏等在文中起阶段作用的元素。
3 若同学们有感时间不充裕,不妨尝试量化阅读量,如一天看十页、一天看一章,规划好每一本书的阅读时间。
4 如何写作: ① 如何培养有序论证的思维?观看辩论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② 笔者的写作大纲包括大小论点、立场、例子、每段内容等,而例子则应分好类别,即从层面、性质、时间、地点细分并编号;每段内容则应包括正论、反论或驳论、论点,可能用上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及例子的编号。③ 在完成骨架后,就到我们用文字作血肉填充它的时候了。一般来讲,文首多用比喻、反问、引用引入立场,文末多用首尾呼应、总结上文、连续反问和深化比喻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