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技术迭代驱动新增长

1.技术迭代,突破行业平台期

对于以科技驱动的行业来说,周期性的技术迭代升级会对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以通信行业为例,2G、3G、4G、5G的每一次技术演进都会使大量业内企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而一项技术处在成熟应用的阶段时,其所在行业的增长会缓缓进入平台期。从通信设备行业整体收入来看,如图2-1所示, 2013年受到4G牌照发放预期的影响从低位开始增长;2014—2015年4G建设和应用迅猛发展,通信设备行业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17—2018年4G渗透率越来越高,市场接近饱和,增长的节奏放缓;2019—2020年,5G牌照的发放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行业整体收入再次步入快速上升期。

图2-1 通信设备行业营业总收入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

不难发现,2014年和2019年是通信设备行业营业总收入出现明显增长的破局点。从传导链条来看,通信技术标准的变迁,使得三大运营商和重要终端厂家的资本支出随着新行业标准的颁布逐渐增长。政策的加持和资本的助力使得底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终端用户的增加和新应用需求的兴起,带动了行业内通信设备相关产业链企业的生产及销售,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由此见得,行业突破平台期的增长瓶颈需要得到市场广泛应用新技术的支持,技术迭代是实现二次甚至多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技术升级,主宰市场或后来居上

行业如此,企业更是如此。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够让企业成为行业领先的标杆,甚至成为先进技术的代名词。建立起技术壁垒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为下一轮技术升级准备充足的弹药,继续引领市场。

英特尔(Intel)就是这样从行业的拓荒者成为领导者。1958年8月,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率先做出了世界第一块集成电路板,开启了半导体的时代。10年后英特尔成立,其以记忆体制造起家却没有停止对先进技术的探索。1974年,英特尔8080的问世开拓了个人电脑市场,为英特尔带来空前高的利润,更让英特尔拥有了开发新市场、迭代新技术的能力。由此,英特尔创新了微处理器的设计,定义了移动处理器的架构和3D记忆体架构。似乎永不枯竭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英特尔领导了近半个世纪的半导体市场,成长为一家足以撼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龙头企业。

对于非行业领导企业来说,没有核心技术的先发优势,是否意味着无法从自身的技术升级中实现突破?中芯国际给出了答案。2017年,三星和台积电是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和风向标, 10nm芯片已成为主流产品,而中芯国际的高性能28nm芯片当时只有40%的良品率。新任CEO梁孟松上台后,大胆提出跨越三代五级直接研发第26代14nm制程芯片的想法,带领研发团队仅用298天就将14nm芯片的良品率提升至95%以上,中芯国际也凭此跻身全球仅有的六家14nm芯片生产企业。2019年中芯国际又成功实现了14nm FinFET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管)量产,代表着我国对高端芯片制造工艺和技术不断寻求突破。从历史来看,每当新一代 制程出现,企业收入都会得到阶梯式的提升。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制程节点上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兼顾投入产出率更高的成熟制程,以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双轮驱动业绩增长。

3.研发投入,开辟新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企业宝贵的生产资料和资产,同样也是推动技术持续迭代的引擎。算法作为有效分析和挖掘数据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作为突破口。百度作为以搜索引擎和广告营销为核心业务的平台,其早期收入主要来自在线营销。随着异军突起的算法推荐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百度选择AI和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方向。事实上,百度转型人工智能领域的决策并非基于其原有的市场优势和商业模式,而是出于新技术创造新增长的底层逻辑。从硬核科技突围绝非易事,“研发投入21.4%”“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位列第一”“AI专利连续四年申请量和授予量位列国内第一”等数据,是百度真枪实弹地发力AI领域的实证。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在财务数据中初见成效,2021年百度以云计算和其他人工智能业务为主的非广告收入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智能云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51亿元,同比增长64%,连续五次在AI公有云服务市场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百度也已连续两年位于国际领导者阵营,“萝卜快跑”入选中国首批“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且已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展到初步商业化阶段。

科技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实力的竞争,研发能力的竞争。那么企业如何落实技术创新,并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业绩增长?首先,建设学习型研发团队,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长久的命题,保证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外部学术资源、部门间的高效协同,激发内部技术人员的合力,突破技术瓶颈;其次,重视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比,而非简单的成本投入,以此来提高企业创新决策的效率,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最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意识,将探索应用可能性的意识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