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味诗情:当代诗名篇细读
- 西渡主编
- 3011字
- 2025-03-28 09:42:04
前言
本书选题由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提出,作为“学文丛书”的一种。但在整套丛书选题中,本书稍微特殊。19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诗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和优秀诗作。但说到经典,无论是诗人还是诗作,都还在确立的过程中,哪些诗作可以称为名篇,也充满争议,而且显然在可见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类争议。本书涉及的诗篇最早的写于1980年代初,大部分写于1990年以后,还有若干诗作写于最近几年,可谓名副其实的“新”诗。对本书来说,所谓“名篇”应该是将来时的。我希望本书对当代诗中的那些出色之作起到辨认、发现和正名的作用,而不是对已确认的经典的追捧。
朦胧诗以后,新诗写作和批评长期处于紧张关系中。诗人们抱怨批评的驽马远远落在诗人的快骏之后,甚至说“当代中国诗歌批评的状况一塌糊涂,没有一个职业批评家写出过一篇有益的,有见地的,有信息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或是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诗歌批评文章”(萧开愚1),以至于诗人们不得不自己包办了批评,由此产生了1990年代以来引人瞩目的诗人批评家现象。这一现象也可以从本书作者构成中得到某种映证,本书的文章作者,多数同时兼有诗人的身份。这一现象的形成也和1990年代以来诗人教育经历的延长有很大关系。朦胧诗一代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第三代诗人”则以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生为主体,1990年代以后的诗人则很多取得了博士学位,且不少诗人就职于高校。对于这些诗人来说,从事诗歌批评和诗学研究既是兴趣使然,也是其职业生涯的要求。受益于诗人批评的进展和诗人、批评家教育年限的普遍延长,1990年代以来,新诗的批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与诗人们频繁抱怨的年代相比,已有霄壤之别。当然,这样的批评绝非诗人和诗歌写作的应声虫,甚至也不是一些诗人所渴望的知音式的回响。归根结底,批评有其自身的任务,对诗歌、文学和人类心灵另有其特定的应许。本书集中展现了当下诗歌批评成果的一个侧面:当代诗歌文本的细读。这是批评中基础的工作,然而也最能检验批评的装备及其性能,读者也最容易从中受益。可以说,本书既是对当代诗的一次检验——在批评的显微镜下,当代诗的成色将在某一程度上被显形——同时更是对批评本身的检验,在诗歌的镜照下,批评也将显示出自身的成色:批评对优秀诗作的辨认和发现能力,批评切入当代诗现场,发现、展开、深入问题的能力,都将在这面镜子中呈现或清晰或模糊的面貌。
我先后两次各用半个月的时间通读了本书的全部文稿。一种喜悦的心情一直伴随我的阅读过程。这种喜悦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我通过批评的引介,读到了很多出色的诗作,它们是我之前未加留意,甚至它们的作者对我而言也是陌生的,或者闻其名而并不熟悉其作品的。这种情形实际上是我们与当代诗遭遇时经常发生的情形。即使专业的诗歌读者,也经常会惊讶于无名作者的出色之作。相对于我们的阅读量,当代诗的产量太庞大了,优秀的作品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所担当的辨认和发现,让无名的作品和诗人得到彰显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文章给予我的这种喜悦,也许可以说明当代诗歌批评已经能够承担起这一任务。另一方面的喜悦与这些文章所展现的批评的可能性及其进展有关。这些文章既有缜密的字句和细节的分析,又有基于文化和当下现实的宏阔视野,同时还有一种批评的自由的“想象”。所以,尽管这些文章都是就一首诗或几首诗来展开论述,但其议题并不限于文本的解读或写作技巧的说明(当然一点也不欠缺这些方面的细致、深入的分析),而是把文本作为批评展开自身工作面的起点,致力于完成批评自身的任务,拓展批评的边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带着自己的意志、心灵和问题意识,深入写作的现场,探测诗和人类心灵的当代处境,勘测诗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的难题,充分显示了批评自身直面诗学乃至生命难题的能力。盘旋于这些文章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包括:诗、诗人与语言的关系,诗、语言与生命体验、现实、存在的关系(词与经验的关系),美学与伦理学的古老纠缠,诗歌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元诗意识给当代诗带来的进展及其局限,当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当代诗与现代诗、古典诗的关系,诗、诗人乃至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当代处境。在这些问题上,这些文章都有极富启示意义的探讨。它们所展现的视野和修养,提出问题的角度,探讨的方法,展开和回转的巧妙,深入的程度,都超出我的期待。就是说,这些文章所揭示的,很多是我自己在阅读同样的文本时,未加思考和设想的。当然,这种探讨无论如何巧妙和深入,也并非答案。正如杜绿绿在其解读陈先发《养鹤问题》的文章中指出的,文学不可替代的功能之一就是激发怀疑,而怀疑也是读者最宝贵的品质,阅读就是为了培养这种品质。这些文章更重要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本书共收入21位作者的35篇细读文章,涉及28位诗人的诗作37首。多数文章都是专为本书而作,也酌情收入了一部分有影响的旧作。这个诗人名单当然有偶然性,但多少也可以看出当下活跃的诗人在批评中受关注程度的一些端倪。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我特别敬重和看重的诗人、诗歌批评家,他们深谙诗歌这门技艺的奥秘,头脑和精神健全,对诗怀有敬畏之心,在优秀的诗作面前足够谦卑,又有足够的细心、耐心与全面的知识和人文视野。这是他们集结在这本书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的话。萧开愚曾经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对批评的期待就是遇到一个内行,一个精通诗艺、善于联想的批评家。这个批评家能够充分地发现他的诗作的明显优势和潜藏在一大堆弱点中的狡黠,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同意和赞美他的情感以及他对情感的态度”(《文学批评,关于文学的文学》)。即使用最严苛的标准来衡量,收入本书的这些文章也堪称内行之作;另外还须加上文采斐然的形容——实际上,本书的多位作者称得上批评这一行中最出色的文体家。它们实际上是关于诗的另一种作品。这是我特别乐意把它们推荐给读者的另一重原因。
本书体例参照了我多年前编的《名家读新诗》(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全书以诗作者的出生年月排序,同一位诗人若不止一篇作品入选,则以诗的写作时间分先后。诗人简介系编者根据相关材料编写,尽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作品出版信息,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按图索骥,其他情况则从简。简介里对诗人的创作成就不做主观评价。此点与《名家读新诗》不同。这不是编者偷懒,而是不想给这些未名的名篇强加先入之见。为方便读者对照阅读,除朱朱组诗《清河县》、哑石组诗《青城诗章》因篇幅宏大从略之外,其他诗歌原作,均刊于细读文章前。无论从编辑体例,还是从时间衔接来说,本书都可以看作《名家读新诗》的姊妹篇。故凡已收入《名家读新诗》的文章,本书不再收入。
部分诗人的简介发给他们本人核实过,在此对这些诗人的支持谨表谢意。
另外需要交代的是,编者本人在本书中的作用,仅仅是给出了一个诗作的入选时间范围(朦胧诗或新诗潮以来),以及约请作者。这本书实际呈现的面貌则是由这些作者决定的,他们在选择诗人和诗篇方面都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作为本书编者,我乐意看到每个作者就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当代诗写出他们独得的秘会,而不希望我的约稿变成“拉郎配”。非常感谢各位诗人、批评家的响应,把他们最新的批评成果贡献给本书。遗憾的是,由于事务繁忙,部分诗人、批评家未能在约稿时间内提交他们的成果,还有个别文章因未能联系上原诗作者而忍痛割爱。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编辑续集,来弥补这次的缺憾。
西渡
2023年4月
1 亦即肖开愚,本书用“萧开愚”。——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