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 刘玮
- 7599字
- 2025-03-28 11:51:02
第一单元 存在主义前传
第1讲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
我们通常说的“存在主义”运动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但是,如果要追问它的源头,至少需要向前追溯一百年,追溯到19世纪初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哲学史上,他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这个名字你不一定熟悉,但是在丹麦,他的地位可以跟安徒生相提并论,是丹麦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克尔凯郭尔出生在1813年,只活了短短的42岁。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基本都是在29到33岁这短短四年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像《非此即彼》《重复》《恐惧与战栗》等,他在这四年里创作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就有三百多万字,真是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
1813年是一个什么年代?那个时候德国古典哲学还在蒸蒸日上:康德去世还不到10年;黑格尔还在当中学校长,没当上大学教授,他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还没有到来。而克尔凯郭尔1855年去世的时候,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谢林也才刚刚去世一年。对,克尔凯郭尔这一辈子,可以说都生活在德国古典哲学这座大山的旁边。克尔凯郭尔的祖国丹麦,也正好在德国的旁边,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到柏林,距离300多公里,这也给克尔凯郭尔冷眼旁观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一点距离感。
那这点距离感,产生了什么呢?
产生了哲学史上一颗全新的种子。这颗种子后来发芽、长大,在哲学的土壤上撕开了一道新口子。而之后一百多年的一代代哲学家,把这个口子越撕越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存在主义运动,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
在谈论克尔凯郭尔撕开的口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哲学”有什么特点?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概括,就是三个字——“盖高楼”。从柏拉图开始,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都是体系的建造者,他们都是从一些最基本概念出发,比如实体、理念、经验、上帝,建立一个自己的哲学大厦,而且几乎每个哲学家都要先把之前哲学家的大厦推倒,从地基开始重建。大厦竣工以后,再贴上一个自己的标签,比如柏拉图主义、笛卡尔主义、康德主义,这样就算“功德圆满”了。这是一种上帝视角的哲学,好像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尽在哲学家的掌握之中。
克尔凯郭尔年轻时候学的就是这种哲学,他还带着仰慕之情,从哥本哈根跑到柏林去听谢林讲课。但是,几堂课听下来,克尔凯郭尔大失所望,后来一辈子都反对这种从抽象观念出发的哲学。
克尔凯郭尔反对传统哲学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他主张要把个人的生存处境当作哲学的核心问题。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从个人生存处境出发来思考世界,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育儿指南、婚恋指南、职场指南、理财指南,到处都是“眼前的苟且”,想一些超越个人生存处境的大事,也就是“诗和远方”,那是奢侈的事情。
但是200年前的思想界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刚刚发生,城市化的浪潮还没有到来,社会复杂度没有那么高,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没有那么多。知识精英能思考、也愿意思考的,都是一些超越性的问题,像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人类认识世界何以可能?
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你就知道了克尔凯郭尔提出“哲学要关注个人的生存处境”是一件多么石破天惊的事情了。
传统哲学用概念做逻辑推演,用上帝视角看问题,就好像站在太空看地球,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都是静态的。而回到人的生存处境呢?道理还是那些道理,逻辑还是那些逻辑,但是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惊心动魄的。你升学的时候填报志愿,上了这个学校就不能上那个学校,此后的人生会大不相同;你恋爱的时候选择伴侣,和这个人结婚就必须放弃那个人,此后的人生也会大不相同;甚至你今天晚上选择赴哪个饭局,遇到了哪个新朋友,得知了哪个新消息,此后的人生也可能会大不相同。每往前走一步,世界都会逼着我们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会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焦虑和恐惧。克尔凯郭尔称这种情绪是“面对自由的眩晕”,就好像我们站在悬崖旁边往下看去感受到的那种眩晕。这种面对自由选择的眩晕感,让他用“非此即彼”做了自己最有名的一本书的书名。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也最好地诠释了“非此即彼的选择”和“面对自由的眩晕”。我在这里给你说说他的三次不同寻常的人生选择。
第一次是1840年9月8日,在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不久,27岁的克尔凯郭尔突然向当时只有18岁的姑娘雷吉娜·奥尔森求婚,姑娘也同意了。但是短短一年之后克尔凯郭尔又突然反悔了,收回了婚约。哥本哈根城市并不大,出了这么一件事,肯定是街谈巷议的大八卦,对还是小姑娘的雷吉娜的打击,更是可想而知。
更奇怪的是,各种迹象表明,克尔凯郭尔一辈子都对雷吉娜用情很深。他不但终生未娶,还做了很多事情纪念他和雷吉娜之间的爱情。比如说,他会在札记里记下和雷吉娜的每一次相遇,相遇时两个人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表情;每次出版作品,克尔凯郭尔都会专门制作两个小牛皮精装本,保存在一个红木柜子里,一本给自己,一本给雷吉娜。在遗嘱里,克尔凯郭尔对别人都只字未提,只提到要让雷吉娜继承自己的所有遗产,如果她拒绝接受,就把财产变卖之后捐给穷人。
隔了将近两百年,我们或许没有办法还原克尔凯郭尔到底为什么这么做了。但是,“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这个在今天的人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的道理,放到一个人具体的人生选择里,似乎并不奏效。
克尔凯郭尔的第二个独特的选择,是他重新演绎了“哲学家”和“权威”之间的关系。在他之前,哲学家总是想建造一座思想的大厦,然后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以此来确立自己的权威。但是克尔凯郭尔不然,他喜欢用假名出版作品,前前后后用过的笔名有十几个。但都不是出于担心被人迫害的刻意隐瞒,因为后来他在一本书里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己就是作者。所以,解释只能是一个:他就是要亲手拆除那个权威的大厦。他想说“我写了书不假,但是请关注我写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是哪个权威写了它”。这也很符合他的哲学主张:不要痴迷于某个哲学家讲出的道理本身,每个人的生存处境才是核心。每个人都可以到我的书里来找你们自己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而不要管这是不是权威的结论。
克尔凯郭尔第三个独特的人生选择,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克尔凯郭尔在非常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长大,但是他对信仰的理解是高度个人化的。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个人与耶稣基督的直接联系,而不需要体制化的教会作为中介,特别是不需要腐败的丹麦国家教会作为中介。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克尔凯郭尔近乎疯狂地写作,攻击丹麦国家教会。在这一年里,他出版了3本书,在报纸上发表了22篇文章,还自费出版了9期杂志,杂志上的所有文章都是他自己写的。他把官方教会的牧师和食人族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如食人族,因为他说“食人族是野人,而牧师是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食人族吃的是敌人……而牧师却制造出一种假象,好像把自己最高的爱献给了他要吃的人”。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纵火犯,要点燃整个基督教世界,点燃人们的反抗热情。在批判官方教会的过程中,克尔凯郭尔也和自己唯一在世的哥哥决裂,因为他哥哥就是丹麦教会的牧师。在临终前,克尔凯郭尔甚至拒绝了哥哥的探望和最后的宗教仪式。
克尔凯郭尔的一生短暂而绚烂,他始终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克尔凯郭尔心中的真理,不是传统哲学里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客观真理”,而是对于他自己而言的“主观的真理”,就是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境遇,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里说:“最大的危险是失去自我,而它却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安静地发生,就好像什么都不是;相反,失去别的东西,不管是失去胳膊、失去腿、失去五块钱,还是失去妻子,都会被人注意到。”这句话提醒我们,失去自我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要让“自我”轻易溜掉。
我想请你分享一下自己经历过什么样的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给你的人生带来了最大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 克尔凯郭尔:《畏惧与战栗;恐惧的概念;致死的疾病》,京不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3. 尤金姆·加尔夫:《克尔凯郭尔传》,周一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精选留言
【甜小姐】2021年8月11日
我想补充一下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三种层次的绝望来说一下关于选择和真我的问题。
第一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
很多人看着很忙很辛苦,但其实活得很茫然。就像我毕业时去考CPA,老师问我们,你们为什么来考CPA?她说,大多数人是因为其他人在考,所以他也来考。这也是当年的我的答案。我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在会计上,比别人多修了四十几个学分,还去考了ACCA,但是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我根本不喜欢会计。唯有真自知,才能带来真自爱,如果你都没有真的去了解自己的需求,那么再怎么努力,都是在辜负自己这一生,因为,那不是你本来应该是的样子。
想到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很多人只是按部就班、庸庸碌碌地在过日子,从来没有去慢下节奏,甚至停下脚步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们的生活被欲望和世俗的标准——金钱、财物、名利所控制,而从来没有听过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让人可惜的不仅在这里,他们还要剥夺他们孩子的自我。别的孩子学钢琴,我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别的孩子学围棋,我的孩子也要学习围棋。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天性和所长,千篇一律的教育和培养都是在扼杀他本来的特点。他们希望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并听话,却没有意识到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他们在人云亦云中从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许少年时,他们也曾渴望活出本真,叛逆过、坚持过,但是如今,却把自己的孩子一起送往了随波逐流的大军。
第二种绝望:不愿意有自我。
也有很多人,知道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可还是选择了如此。因为在世俗社会中,一个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要“独立特行”,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总是只能依照别人的样子或需要而活着,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与主张。他们害怕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孤立甚至排挤,不敢成为“异类”。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意味着安全。然而,牛羊才成群结队,猛兽都是独自前行。所以,当你把孩子往千篇一律的模式去培养的时候,他已经不可能成为“异类”,自然不可能outstanding。想到《死亡诗社》的结尾,这个世界是属于那些敢于跳上桌子去看世界的人的,他们的名字叫作“异类”。
第三种绝望:不能够有自我。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最深的绝望是一个人的内心真诚地渴望着做最真实的自己,然而生活与现实却不允许,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有一次听姚晨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希望活成社会所希望的样子,我们被各种身份标签所定义,却唯独迷失了最真实的自己。于是,这一生我们都活在了各种枷锁中,不得自由。
克尔凯郭尔正是通过这三种绝望让人去思考那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然而,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有人告诉你,而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这一生我们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在追寻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
今天不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功或者失败,其实都在做一件事,完成自我探索。“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其实你对自己的定义,决定你会做什么,反过来,也正是你做了什么,定义了你是谁。然而,绝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很迷茫的,他们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也会到别人身上,到参照物上找答案,然后完成自我认知补偿。而认知不成熟,往往会导致我们无法找到正确的自我探索的方式,从而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一辆蚂蚁】2021年8月11日
如果要保持向前,就不得不面临选择。在选择的筹码中,分量最重的是自我。丢掉自我,赢得再多也是在演绎别人的人生,所能得到的乐趣会被扭曲,甚至让自己无法感知。但是,自我又常常是容易拿出去做交易的,因为有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怎样的交易,有的时候很无可奈何。比如,当工作上面临选择——是不是换工作?眼前的工作违背自己意愿,甚至有说谎欺骗的行为,但它们都很暧昧不清,判断起来很困难,并且还有公司给你洗脑,如果不干就会没有收入,换工作收入减少。
以上这种选择,自己的交易筹码就有自我。如果当初做了一种选择,事后被证明自己确实违背了意愿,违背了善良,也就是在不自觉中把一部分自我交易了出去。如果明知还选择不离开,就是明晃晃地出卖自我了。虽然有的时候自我被交易并不是永久的,还可补救或挽回,但还是会留下黑历史,容易让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下滑。
所以在非此即彼的选择时刻,一定要守住自我。
【摩尔斯天羽】2021年8月12日
我欣赏的一句话,只有经历成长的阵痛,才能艰难而曲折地走向成熟。存在主义给了我新的感悟。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就算被现实打得头破血流,我们依然有着自我。
【慧恒】2021年8月12日
我是一个视障人,现在大多数视障人都是从事按摩的工作。4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舞动工作坊,我朋友就问,你参加这个舞动的有什么用,要花钱,还要花时间?我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我就是对看不到怎么跳舞很好奇,所以我想去试试看。这次舞动的体验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在舞动的过程我重新和身体有了链接,也让我重新理解了关系。这几年我对自己的情绪很好奇,我就自己学习心理学来解惑。从舞动的体验,到心理学的知识慢慢探索到我想要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清晰地知道我未来想做的是服务人的生命状态的事情。我现在在做倾听师,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的困惑不需要别人教他怎么做,有时候只要有人愿意认真聆听他的诉说,接纳他的想法,包容他的情绪可以真实地流露。不评判不分析,接纳、包容、陪伴他此刻的状态。在中立的角度和他一起探索困惑,他就有可能找到方法去解决自己的困惑。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困惑。我知道倾听师这条路对我来说很难,我没有文凭,没有人脉,即使有人有这样的需要,但我们也很难相遇。想赚钱还不如老老实实做按摩,但我感受到来找我倾诉的人一点点的改变,这时候我感受到我生命的价值。即使他只是给了我1块钱。依然不会阻碍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只要我还能生存,我就会坚持。
【刘玮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尝试新的经验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从留言里我看到了你对生活的热爱、探索的热情和温厚的性格,我很感动!
【云洋】2021年8月25日
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境遇,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去年,我17岁。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正值青春年华。可我一直在浑噩地度日。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员紧闭大门,让我安然度过了一段安静的时光。我开始尝试新鲜的事物,拓宽自我的认知边限。
在我的人生中有一次非此即彼的选择。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会纠结的问题是,究竟应该顾好自己的大学时光每天快乐一点,还是通过读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成长的前期会有痛苦和迷茫,而毫不成长的自己虽然过得很快乐但却浑浑噩噩毫无价值。
忠于自己的内心,我选择了后者。每天在读书中汲取的养分是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过的。因为疫情在家里的我,就连妈妈都说从未看到我这个样子,甚至在吃饭时我都会说等我看完再吃。
七个月之后,重新踏进校园,身边的朋友都在问我,怎么感觉你和以前比像换了一个人,看人的眼神也更加坚定自信。我在忠于自己做出的选择中尝到了很多甜头。
就像克尔凯郭尔所提出的存在哲学,在非此即彼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忠于自己内心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蝎子精灵】2021年8月31日
我发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总是那么轻易地做出,而这些选择却能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或者就是我非此即彼的一生!
比如选择买车,当时什么都不太了解,觉得选什么牌子也不重要,随便买了一开就是十年的相伴。第一次的选择总是会先入为主影响之后的选择,品牌的忠诚度并不是我的初衷。这些也是经济条件决定的,当时买得起什么车就买什么车,买了什么车就决定了接触什么人、融入什么样的圈子,影响我这十年的人生体验,也就会错过其他更好的风景。
再比如买房,也是那么轻易决定,找到一个优点也就匆匆买了。而这样的影响更深远,从此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接触什么样的人,几十年就这样被定性了。如果有更多的预见性,当初舍得多花几万可以有更大的面积或更好的位置,不会让现在的生活觉得总是差一点,而这一切对我来说又都无法改变了。当初不在意的小错误如今花了很大的代价还是弥补不回来,彻底的改变又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然后就到了婚姻的选择,自己不成熟不自知,只是年龄到了就结婚了,而所有的一切也就被定性了,幸福指数健康指数也都被决定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幸福也都是当初随意的选择决定的,可这一切又都是避免不了的。年轻时候就是不成熟,读书少,随着岁月流逝人成长了,也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可性格懦弱冲不出去,有一种被囚禁的感觉。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依赖运气,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影响着生活好坏,当内部动力不足的时候外部环境决定了自己过怎样的人生。
突破这一切并改变所有的选择错误,现在能想到的就是金钱的力量,有了钱视野会变得开阔,选择余地就很大,车子品牌就可以随便选,房子就可以宽敞舒适,爱情婚姻也都可以推倒重来,关注的重点就可以从柴米油盐转变成精神艺术。
【刘玮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我倒是没看出你的这些选择是明显的“错误”,以今天的条件回看可能会觉得不尽人意,但是考虑本真的选择时,我们最好是把自己放回到当时的情境中,给定我当时的条件和见识,看看是不是做了“本真”的选择。至于寻求改变,那是今天的条件下要做的选择了。
【强行者】2021年9月8日
看完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原来是在一次次选择中丢失自我的。我们在做每一次选择时,是有两个中心的,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个是以他人为中心。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才能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逐渐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内核。当以别人为中心时,虽然可以短暂逃避选择的痛苦,但是通过这一次次的逃避,我们在选择中失去了自我。三十多岁的我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我也在尽力克服以他人为中心的选择,尽力在选择中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找谁商议。
【渔樵闲话】2021年11月8日
升学、选专业、就业、结婚、生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同的选择对我们人生轨迹,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每当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都会有不用的声音,我们是顺从别人的期望,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每个人想法不一。
有的人,主张听人劝吃饱饭,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脚踏实地努力着,最后过得也不错。有的人,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强烈抗拒别人的干扰,最后顽强地坚持着,最后风生水起。
我想,不管是哪种选择,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不后悔。如果你对未来迷茫不定,那么听从过来人的建议,就是一个高效的选择。如果你内心有强烈地想要做的事,那么你忠于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挖,你会成为发光的自己。
但无论任何一条路,都得无怨无悔地努力走,不能首鼠两端,选择了A,对B怅然若失,最后AB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