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形成机制研究
- 周立军
- 897字
- 2025-03-28 10:03:09
1.5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不足
1.5.1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思路见图1-1。

图1-1 本书的研究思路
1.5.2 创新点
研究方法的创新:项目团队深入标准化实践,在大量文献研究、文本挖掘及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综合运用博弈论、集体行动观分析标准形成的主体间关系及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标准形成机理,运用CiteSpace、LDA模型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研究脉络;运用PMC指数、政策工具等方法对我国团体标准发展政策进行量化评价,为政策优化提供更充分的支撑。
研究内容的创新:视角新——从集体行动的视角,考虑外驱力与内驱力共同作用情况下构建标准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是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理论研究的新视角;要素新——系统梳理工业革命与标准化发展的关系,研究新工业革命对标准形成提出的新要求,是标准化理论研究的新要素;数据新——从我国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发展历程出发,基于最新数据发掘我国团体标准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学术观点的创新:深化了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提出标准具有技术、治理和准公共物品三维属性;创新了标准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基于集体行动观提出了参与主体数量、产业规模、类型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制度设计、自治机构和扩展服务7种要素,设计以组织间学习为内驱力的标准制形成机制理论模型;提出了由标准形成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等4个维度、10个指标构成的标准组织能力评价体系,刻画了政府支持型、技术领先型、市场驱动型、协同发展型和无序发展型5类标准组织的特征并给出了其能力提升路径。
1.5.3 研究不足
本书主要探讨了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标准化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形成机制模型和标准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为我国团体标准优质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优化路径。但是,本书仅对“浙江制造”进行实证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通过不同类型的市场自主制定标准进行验证并不断修正理论模型。另外,我国团体标准改革步子大、发展快,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不充分、获取途径有限,标准组织能力评价的细则有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便更精准地刻画团体的类型,研究其能力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