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原前光《使清日记》研究与校注
- 聂友军
- 4436字
- 2025-03-28 12:15:16
第二节 柳原使团主要成员
《使清日记(上)》八月十七日条抄录了日本外务省致清总理衙门的公信,内称特遣柳原等“于贵国预前商议通信事宜,以为他日我公使与贵国定和亲条约之地。”1以柳原前光为首,使员五名,仆从八名,一行十三人2七月底动身出使中国。
八月六日行经长崎时,柳原等会晤长崎县知事野村盛秀,得遇山口藩士儿玉真感,因其“素怀入清之志,请陪行”,于是答应了。但儿玉真感只是同行,并非使团成员。《使清日记(上)》载:“桥口正弘、儿玉真感乘美国汽船回长崎,附送致本省书。”3桥口正弘系受长崎县委派,与蔡祐良一起到上海调查在日清民伪造日钞案的,蔡祐良因通中文而被柳原留助使事,在使团决定北上天津之际离沪回国4。
《使清日记(下)》闰十月朔条载:“时田所政干、武市重礼请归国,遣之(二人皆从前光来者)。”田所政干、武市重礼二人系柳原使团八名随员中的两位,这是《使清日记》唯一对使团仆从的明确记载。
一、明治时期活跃的外交人才
在柳原前光、花房义质、郑永宁、名仓信敦和尾里政道五位使团主要成员中,目前对尾里政道的了解尚不详备,有待继续深化研究,概述其余四人生平如下:
(一)柳原前光
柳原前光,本姓藤原(ふじわら),京都人,正二位议奏、权中纳言柳原光爱之子,大正天皇生母柳原爱子之兄,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公卿、政治家、外交家。
柳原前光在1868年的戊辰之役中任东海道镇抚副总督,率讨幕军参与接收江户城。同年3月进入德川家的“天领”甲斐国,在甲府城制定职制。1869年10月入外务省工作。1870年7月以外务权大丞职衔担任正使,出使中国。
1871年4月,日本政府派遣大藏卿伊达宗城(だて むねなり,1818—1892)为全权大使,柳原前光、津田真道为副使再度来华,中方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首,双方经谈判最终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中日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等条约。
1872年3—6月,柳原前光再次赴华,试图修改已商定但尚未签署换约的上述《条规》,遭到李鸿章峻拒。1873年2—7月,柳原前光随全权大使、外务卿副岛种臣赴清,参加《中日修好条规》的批准换文,并交涉台湾蕃地主权问题。1874年5—12月,柳原任驻清国特命全权公使,协助全权大臣大久保利通交涉日本出兵台湾问题。后转任驻俄国公使,1876年7月回国在元老院、枢密院等处任职,1885年(明治十七年)获授伯爵。
(二)花房义质
花房义质(はなぶさ よしもと,1842—1917),又称藤原义质(ふじわら よしもと),生于日本冈山藩,通称虎太郎,号眠云、长岭居士,日本近代外交家,曾任日本驻朝鲜和俄国公使,后获封子爵。
1870年花房义质作为柳原前光使清团副使来华。1871年8月随伊达宗城、柳原前光再度出使中国。1872年赴朝鲜釜山交涉倭馆问题。1873年任驻俄国临时代理公使,后又与驻俄全权公使榎本武扬交涉日俄边境的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划界问题。1876年10月从俄国经英国、美国回到日本。1876年11月花房义质再赴朝鲜釜山,协助近藤真锄与朝鲜缔结《釜山口租界条约》。在朝鲜人袭击日本公使馆的“壬午兵变”后,1882年8月30日花房义质代表日本与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日方的诉求基本得到满足。
(三)郑永宁
郑永宁(1829—1897),原姓吴5,后过继给郑家为子而改姓郑,号东林,生于日本长崎,明治时代外交家。
明治维新后,郑永宁任长崎府广运馆翻译。1869年调任外国官(外务省前身)任译官,参与处理日俄纠纷。1870郑永宁以副使兼翻译身份进入柳原前光使团,首次来华。此后在1871年伊达宗城使团、1872 年柳原前光使团、1873 年副岛种臣使团和1874年柳原前光使团中,郑永宁都作为主要成员随同出使。1874年大久保利通来华交涉日本侵台事件时郑永宁担任翻译。
1874年11月日本首任驻清公使柳原前光完成使命后回国,郑永宁就任临时代理公使。1876年新任公使森有礼到任后,郑永宁继续留驻北京,直至1879年7月回国。1885年2月郑永宁随全权大使伊藤博文最后一次来华,并担任天津谈判翻译。有研究者恰切地指出,郑永宁在近代中日一系列的重要交涉中“承担了翻译、记录、联络、信息传递等具体工作”“亲历了近代中日建立邦交最初阶段两国间交涉的全过程”6。
(四)名仓信敦
名仓信敦(なぐら のぶあつ,1821—1901),号予何人,别号松窗,幕末时期滨松藩(今静冈县)藩士,明治维新后历任外务省大主典、外务大录、外务大佑、元老院书记生、修史馆掌记等职。
1862年6月2日名仓信敦搭乘日本幕府派遣的商船“千岁丸”抵达上海港,1863年随池田长发赴法国时途经香港、上海,1867年受幕府派遣,率领滨松藩商民再次到上海。名仓信敦几次先期到访中国的经历在柳原使团中是绝无仅有的,并在历次来华之际结交了一批中国官吏和文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柳原使团的交游面,也为使团在华期间的生活、出行等增添了不少便利。
名仓信敦常与中国文人以“笔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使清日记》中记载了他与旧知新朋三度“笔话”的详细内容。此外还有《沪城笔话》《沪城笔话拾遗》7等数量众多的笔话记录留存,著有《名仓松窗翁自传》《海外壮游诗》,都是忠实记录与中国相关的重要史料。
二、“不甚远于中土”的行止
《使清日记》虽谓“日记”,却文备众体,包含对跋涉之远的记载、当事处变的议论、触目感心的诗文等,足见柳原前光与使团诸成员8的诗才、诗笔和议论。
(一)善用唐诗唐事典
仔细梳理《使清日记》收录的使团成员诗作,发现他们普遍擅长化用唐诗里的名句,在公文、信函中也常常用典,其中与唐代人、事、物相关的比较常见,而尤以柳原前光化用唐诗和唐事的表现最为突出。
八月十八日柳原向涂宗瀛申谢的信函中,“芝标”“郇厨”“芹敬”“不戬”等文言雅语运用得十分自如、得体。其中“郇厨”本自《新唐书·韦陟传》,后因以称膳食精美的人家。十一月七日,柳原回国后作书向陈福勋致谢,用“五纹添线,六管飞灰”表示时令,该说法本自杜甫《小至》中的“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表示冬天来到。
八月三日使团一行抵神户港,郑永宁次柳原前光韵赋诗一首:“摄河泉石一堆清,丕显呜呼楠子名。小立松阴凉似水,涛音不似北邙声。”9其中“北邙”为山名,即邙山,因在洛阳之北,故名。东汉、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故多借指墓地或坟墓。“死葬北邙”在唐诗中多有表现10,郑永宁十分娴熟地在诗中化用“北邙”一语,足见对这一典故的熟稔。
《使清日记》中所载使团成员的诗文创作中,化用唐人诗文典故的类似事例不一而足,是为使团成员具备丰厚汉文学素养的一个佐证。
(二)长于刻画“月”意象
柳原等人的诗作中时常出现对“月”的描写,如十月二十九日柳原前光有诗曰:“春申江畔使臣船,异域相逢也好缘。满眼风光君看取,小东门外月如烟。”11八月二十六日郑永宁作《春申浦月明之图》,柳原赞之曰:“垂杨垂柳影苍苍,申浦桥边月似霜。一叶渔舟回棹去,金波深处向何方。”12对月之意象的描摹在使团成员的诗作中颇为亮眼。
他们更多的时候化用中国古诗中的意境,或者袭用中国古诗营造出的“月”的意象。八月七日船驶入公海,柳原前光有诗云:“怒涛声里夜茫茫,皇国朝鲜何处方。万里秋风一痕月,轮船飞度大东洋。”13诗中的“一痕月”,犹言月如钩、一弯月牙儿,宋代诗词中常用14。柳原成功地将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痕月”移植到自己的诗作中,将船离故国渐行渐远的乡愁与跨海万里完成出使任务的豪迈结合得水乳交融。
九月五日名仓信敦有诗:“秋风吹起思乡情,烛暗衾寒梦数惊。萝月才窥窗户处,三叉渡口杜鹃啼。”诗中“萝月”指藤萝间的明月,中国古诗文中常见15。名仓信敦该诗将萝月下所见到的景致与身在异国的思乡之情结合在一起,细腻传神地描摹出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三)不甚远于中土
三口通商大臣成林曾分别致信苏松太道台涂宗瀛与宁绍台道台文廉,托他们待柳原等返回上海、游历宁波时照拂一切,两封信中都言及“柳原诸君安雅透彻,具[见]礼教之邦,不甚远于中土”16。天津知府马绳武致柳原等的信中说:“日前文旌远贲,得聆雅言,并读诗章,殊深欣幸,足见贵邦文风骎骎日上,洵属有志之士也。”17如此言说并非完全出于客套,而是真诚地表达对柳原等人在文化上的认同与天然的亲近感。
使团主要成员均深受传统儒学浸淫,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认同,这样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对华认识和中国观念。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等到他们终于有机会踏上中国国土,有过往返江南和华北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得以近距离观察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现实后,他们的中国认识与对华态度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部分领域、个别问题上甚至会出现大的逆转。盘点柳原前光等人来华后的中国观察与中国认识,比较他们来华前后的认识变化,进而追索引发变化的主客观原因,这样的问题意识和进阶路径应该是有益且可行的。
1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十七日。
2 《使清日记(中)》九月二日条载陈仪亭致崔子亨的信,拜托他照应不日到津的柳原一行,信中说:“今有东洋大官员主仆十三位,由申江坐搭‘满洲’本船至津,暂住三五日之久,然后进京。”
3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十八日。
4 《使清日记(上)》八月廿一日条载,蔡祐良“请归长崎,许之。祐良周旋使事有劳,赏以金若干。”八月二十四日条载:“蔡祐良以明日归国,告别于陈福勋。”八月二十六日条又载:“钱艇夫柬于永宁曰:‘……恭请足下,并邀同熊(延长)、蔡(祐良)二通家……'”可能蔡祐良前一日已离沪回国而钱艇夫不知情,也有可能蔡祐良八月二十五日因故未能成行。结合《使清日记》对钱艇夫宴请情况的记录,前一种可能性大。
5 吴家之祖吴荣宗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明清之际东渡日本并定居长崎,1651年始任“唐年行司”。此后吴家世代充任通译,传至永宁生父吴用藏已是第八代。
6 许海华:《旧长崎唐通事与近代日本对华交涉》,《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94页。
7 谢咏:《名仓予何人笔谈史料初探—以〈沪城笔话〉及〈沪城笔话拾遗〉为例》(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对这两种笔话做了很好的梳理,可参阅。
8 《使清日记》中不仅将具体诗作标注作者姓名,而且明确指出,日记的原始资料多系郑永宁所笔记,而其中的论议,“同行诸员皆与有力焉”(〔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凡例)。
9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三日。
10 如“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唐·沈佺期《邙山》);“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唐·韩愈《赠贾岛》)
11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下)》,十月二十九日。
12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上)》,八月二十六日。
13 同上书,八月七日。
14 如宋·张道洽《寻梅·澹澹一痕月》:“澹澹一痕月,疎疎数个花”;宋·林洪《西湖》:“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数点秋”;宋·吴文英《暗香疏影·赋墨梅》:“记五湖、清夜推篷,临水一痕月”。
15 如南朝宋·鲍照、王延秀等《月下登楼连句》:“佛仿萝月光,缤纷篁雾阴。”又如唐·沈佺期《入少密溪》:“相留且待鸡黍熟,夕卧深山萝月春。”
16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下)》,十月十四日。
17 〔日〕柳原前光:《使清日记(中)》,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