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花同学读博记:从报考到毕业的实践指引
- 赵海乐
- 8036字
- 2025-03-28 12:00:33
第2话 因为不想吃苦而去读博?亲,你会失望哒
上回刚刚说到,三花同学(因为之前996了一周)蔫头耷脑地去找她硕导。
三花 老师,我想好了,我要读博!
硕导 咋了,不喜欢律所?
三花 老师,我觉得,我吃不了苦,我晕车,我吃完饭就犯困……
硕导 我跟你讲个故事哈,你猜我的上一个项目,尽职调查的时候去了哪?
三花 还是工厂吧?
硕导 养猪场!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过这么多的猪!还好我是律师不是审计,所以不需要去数猪!
三花 老师,养猪场也能上市?
硕导 那倒不是,那个企业本身是个做食品的集团。他们顺便养了一批猪。
三花 老师,我现在真的很佩服您了。赚钱真不容易!
硕导 没事没事,我挺喜欢赚钱的。那你决定不当律师转去读博了?经济状况没问题吧?
三花 老师,我上次找您说想实习,真的不是由于家里缺钱需要我赚钱啊。我爸妈都有稳定工作,爷爷奶奶都有退休金,我还是独生女,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妈曾经对我说,将来只要找一份能养活我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我养。
硕导 那就好!你至少扫清了一个读博的障碍。
三花 老师,啥障碍?是说博士学费很高吗?
硕导 想啥呢!全日制博士生不收学费还有补贴!确切地讲,咱们学校是开学时先交一万五千块钱学费,半年后再发给你同等金额的奖学金。国家每个月还会发给你两千块钱补贴。博士生同时还有公费医疗,看病也很便宜。你唯一需要花的钱,是每年一千五百块钱住宿费。如果你读博期间擅长发论文,咱们院很可能会发给你几千到一万块钱的科研奖学金。
三花 哇!这么棒!我读博不花钱还能赚钱!
硕导 你真容易满足,这么说你挺适合读博。
三花 老师,我还是不懂。您说的经济问题到底是啥?
硕导 “经济问题”一方面是说,读博普遍要三到四年时间,这段时间你是无法出去赚钱的。博士生学习很紧张,根本不可能一边打工一边写论文。另一方面,博士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也相对受限,通常“博士”是对接高校教职的,而高校工资可比不上律所。你要看我的工资条不?
三花 不用不用,老师!那是您的个人隐私!经济上我没问题的。我能养活自己就行,而且我不拜金,您看我不穿名牌也不背奢侈品包包。我吃饭吃食堂就可以,水果的话啥应季我吃啥。我甚至都不需要“榴梿自由”和“奶茶自由”,因为我不喜欢榴梿还怕胖!

硕导 没那么夸张,真的。我是不是把你吓着了?读博不代表你未来得过得跟和尚似的无欲无求。咱们院其实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没在律所兼职,你觉得他们就不消费了吗?
三花 没有没有,老师,您没吓着我。我知道高校不可能给老师们开一个“自己都养不活”的工资。毕竟,根据市场规律,如果老师们发现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老师们就都用脚投票,跑啦!
硕导 好,那经济问题咱们不谈了,咱们来谈谈“吃苦”的问题。你刚才说,你是因为做律师太辛苦所以想读博?我需要提醒你一件事:读博很苦,真的很苦!抱着“因为不想吃苦所以想去读博”的心态去读博,一定会出问题!
三花 老师,我知道哪一行都不容易,但我说“不想吃苦”的意思绝对不是说感觉“读博不苦”。而是,我觉得干律师这行,可能有的苦我吃不了;但读博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硕导 是吗?那你说说,干律师辛苦在哪?
三花 到处跑!我的问题是,宅!而且晕车!
硕导 ……算了。那你的确天生不适合做律师。你晕车应该也晕飞机和火车吧?
三花 嗯呢,我唯一不晕的是绿皮火车。但我估计做律师应该不能坐绿皮火车出差吧?
硕导 不能。还有其他的“苦”吗?
三花 有,我之前觉得当律师是在做专业的法律服务,每天写写诉状检索一下法条就可以了。但是,之前一周的实习让我发现,律师更多是人际沟通的活儿,而我不大擅长和人相处,也不大懂得语言的艺术。
硕导 是吗?咱俩相处没问题啊。你是说“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吧?
三花 嗯呢,是!和同学和老师相处我都没问题。
硕导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的确不建议你去做律师。虽然你描述的“写诉状、做法律检索”的工作在律所里的确存在,但你不可能一辈子只做这些。
三花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去读博,应该不需要一年有一半时间在路上,是吧?这一点可以避免。此外,读博之后未来可以去高校工作,在高校应该不需要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我只需要做好学术、上好课就成了,是吧?
硕导 可以,没问题。你当着很多人讲话没问题吧?
三花 老师,这个我没问题!我不怕人多!我近视得相当厉害,人稍多一点我就看不到后面的人了!所以一千人和一百人对我而言是一样的。
硕导 你这个理由我第一次听到!好吧,也就是说,你想规避的“吃苦”,其实是做律师特有的几种,而不是说你一点都不想吃苦?
三花 老师,您能跟我说说读博到底辛苦在哪吗?您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不同的人对吃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觉得白酒真难喝,但我爷爷却说红星二锅头好喝?
硕导 可以啊。读博第一个辛苦之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苦” 。换句话讲,工作量大,累。当律师会996,读博也会,甚至博士生会更加辛苦,因为无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清一个明确的界限。你很有可能会一周七天每天都在图书馆泡着,然后在晚上睡前发现隔壁同学的灯居然还亮着。于是,你就会感觉,自己其实还不够卷!
三花 老师,我觉得我是个很勤快的好学生啊。
硕导 当然!但“读博”和“做学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好学生不一定是个好博士生。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在哪吗?
三花 不知道。
硕导 这么说吧,博士其实不是“读”的。咱们说“读大学”“读研”,这个“读”字一方面指代“看书”,一方面指代“听老师讲课”。但是,所谓“读博”,既不是“看书就行”,也不是“听老师讲课就行”。我很欣赏这么一句话:从读博那天起,你就不是学生了。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花 因为有工资了?
硕导 我说的不是钱的事儿啊,而是,从读博那天起,你就不再是一个听学校安排好每一步,按部就班上完课就能毕业的状态了。博士生其实只有那么几个重要节点:中期考核——这一般出现在读博一年半到两年的时候,比如有的学校博士是三年学制,有的是四年学制,所以中期考核的“中期”或者说“一半”的时点就不同;下一个节点是开题——这个一般发生在中期考核后半年;然后就是预答辩和答辩了。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安排显然是极其粗略的。至于读什么书、研究什么方向、怎么规划小论文、什么时候写完大论文……这些事项,其实都要你自己去规划好。
三花 嗯,老师,我能不能问问,博导不管我吗?
硕导 怎么管?博导想管也管不了啊。举个例子,博导可以开个书单,但读不读的选择权还在你自己。博导可以指定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但不能直接给你一个题目。再或者说,哪怕博导对你说“这学期要写出一篇论文”,你觉得你一定写得出吗?
三花 不一定啊。“想写就写得出”是唯心主义。那老师,我多问一句,如果我读了博,我究竟能够期待博导给我什么样的帮助?会不会是“有导师和没导师一个样”?
硕导 那倒不是。再佛系的导师也不可能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但是,读博期间,导师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在日程规划上,我们刚刚说过,最主要的时间节点都已经被咱们院研究生办公室界定好了,并不需要导师去规划。而具体到每个同学自身的时间规划,此处又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也是最理想的情况,博士生推着导师走,每一步都由博士生走在前面。比如,入学后两三个月,博士生就拎着论文去找导师,要求导师修改;入学后一年半,博士生就把大论文选题发到导师手机上了……这种情况下还真的是“有导师和没导师一个样”,也是导师最为省心的一种情况!我听说过的最神奇的一名博士生,博二结束的时候已经写完了十篇小论文。我知道这事儿,还是因为他导师有一天在办公室“凡尔赛”: “你们说,收了这么个学生多烦!天天给我发微信,‘老师,快给我看论文!'‘老师,我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您看看我能不能写一个小论文出来?'‘老师,我论文发表了,不过只是个 C 扩。您说我咋就发不了法学核心呢!'”
不过,这种情况极其罕见。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么自律又能干的博士生本来也不多,还是因为,有的博士生问题并不在于“不自律”,而是在于“做不到”。他也想开题,但真没有选择一个好题目的实力!往往是磨叽半个月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好题目”被他导师一秒钟否决了:“这题目不行,你写了就毕不了业了!”
第二种情况,是导师对学生比较上心,而学生也比较听话。导师替学生规划好了三年的学习情况,而博士生也一板一眼地照着做了,而且做的结果也符合导师的要求,或者在导师的进一步指导下有所长进。这种情况当然是大多数情形。
但最需要防范的,应该是第三种情况:导师替学生规划好了三年的学习情况,但博士生根本做不到。于是此时产生了师生矛盾!这也是读博比较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花 老师,博士生和博导之间的矛盾很普遍吗?
硕导 倒也不一定。博士生和博导之间很容易产生意见不一致倒是真的。简单地讲,博导提出了要求,博士生或者做不到或者不想做。这时,性格刚硬一点的博士生就容易钻牛角尖,认为导师在刻意为难他;而性格刚硬一点的博导也很可能觉得“这学生怎么一点不听话,想干啥就干啥”,这时矛盾就产生了。但是,这种矛盾也只有在双方性格都比较刚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果博士生性格比较温和,就很可能根本不会产生冲突;而如果导师性格比较温和,甚至善于反思,也完全可能调整指导方法,进而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不过,我这里讲的“化解矛盾”仅仅是指“导师和博士生之间没有冲突”,但不是指“引发问题的根源被解决了”。毕竟,也可能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导师觉得“和学生产生冲突没必要”,于是一切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种情况俗称“放养”,也叫“放弃治疗”。而“放养”的结果,就很可能是这名同学的“自主选择”最终无法转化为科研成果。
三花 也就是说,我导师未来可能对我提出要求,但这个要求应该是比较抽象的。他会告诉我“该干啥了”,也可能跟我说“你先去干,干完了我来帮你一把”,但他不会直接告诉我具体应该怎么做、做什么,比如应该看哪本书、写什么题目。对吗?
硕导 对!假设你能做到5,你导师可能帮你提升到7;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或者只做到1,那么,你导师很有可能非常生气然后决定再也不管你了。
再把话说回来啦,刚才咱们讨论的话题,其实是“读博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导师的功能相对有限”。读博的忙和累,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加担子,而不是靠导师时时刻刻的唠叨。换句话讲,读博需要很强的自我约束力。
三花 哈,这个我懂!我本科的时候有个室友,高中读的是类似于“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高中。她就对我说,她们学校特别适合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比如总想玩手机的。因为,她们高中基本是军事化管理,几点吃饭、几点跑操,第一节晚自习写数学卷子、第二节晚自习写英语卷子……这样的规划都已经做好了,学生们只要去做就行了。只不过,我同学也告诉我,她在这种学校其实挺痛苦的,因为她觉得自己不需要被这么管着。
硕导 那你同学应该可以考虑读博。理工科那边我不清楚,但文科专业的博导一般不会对学生管太多的。如果一名同学擅长自我管理,那么,他应该很适合读博。你觉得你咋样?
三花 我还行啊。至少我考研的时候挺自律的,复习法考的时候也是,每天能保证八到十个小时的纯学习时间。我能主动学习,而且,当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内驱力老强了!
硕导 那就好,咱们接着讲。读博一切都需要靠自己规划,没有人能为你的命运负责。这就会造成一个结果,读博不仅很卷,而且还很操心。打个比方,读本科、读硕士类似“进厂工作”,每天需要做什么都已经被领导规划好了,打工人不需要操心水电费交没交、产品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出去,只需要把手头工作做好就可以领工资。而读博则类似于“个体户”,大大小小的事儿都需要自己去操心去规划,比如“我究竟要卖馒头还是卖包子才能赚钱”“我的店要不要再添两张桌子” “要不要在小区里多贴几张广告”,这些事儿琐碎但又不能不管。
三花 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简单地说,读博很忙,比读研还忙,而且还会时不时地担心自己忙得不够。对吗?
硕导 对。除此之外,读博的另一个辛苦之处,是压力很大,并不是田园牧歌式地看看书、听听讲座就能毕业的。这么说吧,读博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出现心理问题。你猜这是因为什么?
三花 因为读博会经常受到打击?
硕导 差不多吧。读博这事儿非常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根据我的调查,半数以上的博士生会在“冲刺”毕业大论文时“抑郁”。
三花 那另一半呢?
硕导 另一半当中,还有一定比例在写小论文时就“抑郁”了。
三花 为啥?
硕导 因为小论文被退稿或大论文写不出啊。
三花 老师,“抑郁”到底有多严重?
硕导 你别紧张,此处的“抑郁”仅仅是描述一种精神状态,不是描述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的疾病。通常来讲,“抑郁”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睡不着、不想吃东西、对什么都没兴趣、容易生气。但“读博抑郁症”只要博士大论文送审就一定会好且一定不会再犯。
三花 因为一个人不会读两个博士?
硕导 不是,因为困难已经被战胜了。
三花 我觉得,我应该也不会“抑郁”吧?毕竟我不是那种钻牛角尖的性格。
硕导 会不会“抑郁”当然和性格有关,但同样和科研进展情况有关。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在博三那年已经发了三篇小论文,你还会担心自己不能毕业吗?
三花 应该会吧?毕竟大论文还没送审。但应该没那么担心,因为小论文都发完了。
硕导 那假设你在博三那年一篇文章都没发出来,手头只有两篇文章还都是被拒稿好几次的呢?
三花 我觉得,除非我对于拿学位毫不在意,否则就不可能睡得着觉。这搞不好就得延毕啊。
硕导 假设就在这时候,你博导打电话过来,跟你说你的大论文写得不咋样,全是问题,这样送审很可能会挂?
三花 啊,雪上加霜!我八成会“抑郁”!
硕导 现在读博的小朋友通常都是应届生,他们本硕毕业后完全没工作过就去读博了。也就是说,一名博士生完全可能这辈子从来没自己独立负责过一件事,他就读博了,文章得自己发,大论文题目得自己选!这换了谁都会心累。说到心理问题,我再多说一句,读博需要心理强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必须自己去面对一切不确定性,并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一切后果。举个例子,哪怕是在互联网大厂996的同龄人,很有可能99%的工作是在领导的指示下进行,出了问题有人扛;但对于博士生而言,哪怕是你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导师点头首肯的,但论文写不出或写不好的后果还是要自己承担。导师至多要承担“博士延毕甚至无法毕业”的名誉损失。我见到的最夸张的情形,是一名博士生写了一半论文换题目了,原因是我国突然通过一部立法,解决了他打算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中99%的问题。他的论文哪怕继续写,也至多会变成对新立法的评析,本身的学术价值会大打折扣。但这种情形下,他甚至没法去埋怨自己的导师没能“高瞻远瞩”到在开题时就预测到立法动向,进而劝阻他写这篇论文。毕竟,他导师是法学家又不是“法师”,没法预测这种情形!
总之,读博很累,每天工作时间长,还容易出情绪问题。
你要不要认真考虑下自己要不要读博?
三花 明白了!谢谢老师,我再考虑一下!
硕导 如果你确定以上“读博要件”都具备,那么你可以考虑读博了!你先认真考虑下,考虑清楚了再来找我。
一周后,把一系列的问题都想清楚的三花同学又回去找她硕导啦。
三花 老师,我想清楚了,我还是想读博!您上次跟我说的问题,我都能克服!
硕导 好,那咱们来谈下一个问题。我上周跟你说的“读博有多苦”,只是读博的“劝退”因素。如果你没有被上面的因素劝退,那么,咱们再谈谈读博的积极因素:你真的热爱你要读的这个学科吗?
三花 老师,您能不能给我描述一下“热爱”?我不大明白。毕竟,您要是让我像“爱吃冰淇淋”那样“爱国际法”,我感觉不大可能?
硕导 我没要求你像热爱冰淇淋那样热爱国际法。我并不排除有些天赋异禀的人会以“牛顿煮怀表”那种劲头去废寝忘食地进行科研,甚至完全不考虑物质享受地一门心思醉心科研。但是,你身边的绝大多数老师应该都做不到这份儿上。我给你讲个段子,我有个朋友曾经说过,她理想中的暑假,应该是“找个山清水秀的小城,住在度假村里,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听着窗外的鸟鸣打开电脑写论文”。
三花 老师,我懂啦。您这个朋友要环境好,还要睡到自然醒,但她也能在“暑假”这个时间段自觉打开电脑写论文,而不是把电脑扔到一边去吃喝玩乐。这就是“热爱法学”,对吧?
硕导 对。你能达到这个“热爱”程度就行,即不用人劝,能自动自觉去做科研,这就算“热爱”了。
三花 老师,我觉得我没问题啊。我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几本法学著作回家去读,而且我真的读了!这应该算是我自动自觉地去学习法律了,对吧?
硕导 可以。那么,咱们再谈谈“热爱”的对象?你喜欢国际法不?
三花 老师,能再举个例子不?比如说您对于您选择的专业方向有多喜欢?或者说,我怎么发现自己喜欢这个专业方向?
硕导 好,那我再给你讲几个朋友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选择了行政法作为硕博士专业啊?”那个朋友告诉我:“因为我只有这个方向的书才读得下去!其他专业方向的书,我读了就烦!”
三花 哈哈,这是偏科吧?
硕导 实际上,最终能够拿到博士学位的同志,很多都是“偏科”的。我还认识一位法理学的教授,他也是这么跟我说的:当年考研时,他想要考的某大学以法理学见长,但考研偏偏还要考民法、商法、刑法,他当年复习这些不喜欢的科目都快疯啦!
三花 我明白了,这就是“喜欢某个专业方向”!可是,老师,我没觉得自己偏科啊,我本科时各科考试成绩都挺平均的,国际法也并没有分数更高。
硕导 谁问你考试分数了!我问的是,你有没有感觉到某个部门法学起来特别容易,你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门学科的内在逻辑;或者,能够感觉到这门学科很美?
三花 老师,咱们讨论的是法学,不是风景?
硕导 那好,我换个词。你能不能感受到,自己会被这门学科深深地震撼到?就是类似于你第一次看到银河、看到大海或者看到雪山的那种震撼?
三花 懂了!我在学习贸易救济的时候有这种感觉!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几十年前,人们怎么能做出这么精细的架构,去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换了我,我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硕导 你才多大啊?怎么比得过做了一辈子国际贸易的老人家们?不过你的感受应该是对的,如果一门学科能够让你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还会有一种景仰的感受,那么,这门学科对你而言应该就会有特别的意义。
三花 老师,那每个人感觉“有意义”的学科应该不一样吧?
硕导 不一样。我有个同学曾经拉着我讲了整整三个小时的物权行为理论,她还表示,这个理论对于物权法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但是,我哪怕听了整整三个小时,最后都没记住,在中国,物权行为究竟是“有因”还是“无因”的……
三花 老师,那您同学为啥给您讲了三个小时的物权行为理论呢?
硕导 因为,我同学问我为什么不去研究民法,民法多有意思啊!然后,我跟她讲,我大二学民法时,就是因为搞不懂“物权行为”是什么,所以认为自己没有一点点民法天赋!于是,我同学就给我讲了整整三个小时物权行为理论:从21世纪初的理论分歧讲起,到某学者率先提出某观点,再到某某学者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再到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此问题的处理……听得我两眼冒圈圈!
三花 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硕导 差不多吧,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从前有个一年级博士生跑来问我:“老师,您为什么不喜欢国际人道法啊,这多有意思啊?”我对他说:“因为我不喜欢打打杀杀!我更喜欢平和一点的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在我看来,研究国家之间应该如何进行经济合作要比研究怎么合理合法地武装攻击他人有意思多了!
三花 所以,老师,想读博的人,肯定不是因为“自讨苦吃”才去读的,他们一定是因为热爱某个学科,感觉这个学科很神奇?
硕导 对。不仅文科如此,理工科也是如此。我还认识一个数学博士,他对我说,他能从某某数学公式当中看出一种奇特的对称美。
三花 老师,这就有点玄而又玄了。

硕导 但不论如何,最终选择了读博的人,一定是能从这个学科当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所以,你要不要回去思考下你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毕竟,读博之后就几乎不可能更换专业方向了!
三花 好的!
(又一周后)
三花 老师,我想好了!在各个法学部门当中,国际法对我而言是不一样的!我要读国际法!
硕导 好呀!需要我帮你联系博导不?
三花 要要要!
硕导 那你先跟我说说,你觉得你有哪些卖点?说得越详细越好,我好去向我朋友们推销你。
三花 ……老师,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