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 尚新建 杜丽燕
- 2189字
- 2025-03-28 12:47:04
二、蛮族日耳曼人
罗马帝国灭亡到欧洲中世纪的产生,中间有过一段日耳曼民族大迁徙。3世纪左右,阿兰人、匈人开始扩张,迫使日耳曼的一些公社南下,形成了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民族迁徙、入侵和移民运动。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来到罗马帝国的边界,并与罗马帝国内的居民进行和平贸易。后来他们虽凭借武力灭掉了罗马帝国,但也承袭了罗马帝国的文明,正如布罗代尔所说:
蛮族之所以取胜,每次都因为它一半已文明化了。在进入邻居的内室以前,它已在前厅等了很久,并敲过十次大门。它对邻居的文明即使尚未操练得尽善尽美,但在耳濡目染之下。至少已受到很深的影响。……尤其是蛮族的胜利为时短暂。他们很快就为被征服者的文明同化。1
正是因为日耳曼人被罗马文明同化,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罗马文明最重要的继承人。
日耳曼人是对入侵罗马帝国诸部族的总称,包括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是后人对入侵部族的称呼。这些部族并不这样称谓自己,他们称自己为法兰克人或汪达尔人等,即所属部族名称。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前,这些部族曾经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关于日耳曼人的习俗,西方学界通常采用的原始资料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2。这本书写于公元98年,是一部最早全面记录日耳曼人的文献,至今依然是研究日耳曼人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
塔西佗时代的日耳曼人,社会组织还保留着石器时代的文化痕迹。主要活动是种地、放牧及战争。暴力活动是内部和部落之间司空见惯的事情。生活状况大约是,农产品丰富,家畜成群。商业活动是以物易物,而不太重视金银,当然,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的那些日耳曼人除外。
日耳曼人的司法体制特别值得一提。虽然他们的法律比较粗糙,但是“对于西欧思想领域却有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日耳曼法律体系中含有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这样一种概念,由于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以绝对专制”3。国王依出身推举,国王不拥有绝对权力。
依据塔西佗的描述,日耳曼人选拔将军以能力为标准。将军若想获得士兵的拥戴,必须身先士卒,而不能单纯以命令统率士兵。只有祭司才能执行死刑、囚禁、鞭刑等刑罚,因为这是神的惩罚,而不是将军的命令。军队按照家庭和血缘关系来编排,这种编排的寓意在于,让战士们时刻听到妇孺的悲号。血亲组合使家庭成为激励战士的重要动力,无论家人是否在近旁,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在为家人而战。
日耳曼人的日常管理方式是小事由公社将领们决定,大事由公社全体人员裁决。日耳曼人尚武,无论是处理公事,还是私事,兵器总是不离手。男人不能随意持有兵器,而是需要在达到可以使用兵器的年龄时,通过公社会议,由相关人员授予他兵器。在参加授予兵器的仪式之前,他是家庭成员,而仪式之后,一旦握有兵器,他就成为国家的一员。男子只负责打仗,无战事时,他们将大把时光消磨在狩猎上,或者游游荡荡。家务及田间劳动均由妇孺老弱承担。在恩格斯看来,日耳曼“男人还完全保持着一切原始人所共有的习惯。把家务和耕作看成是没有丈夫气的事情,交给妇女、老人和儿童去做。但是,他们却染上了两种文明的习俗:饮酒和赌博”4。
日耳曼人居住在村落里,完全谈不上有城市。村落由一些独家院子组成,亦有一些毗连的院子。即便是毗连的院子,房子也是单独建的,周围是一片空地,房屋由未经加工的原木建成。房屋选址方式是逐泉水、草地、树木而栖,房子零星地散落在田地上。奴隶有自己的房屋和家庭,主人只从奴隶那里索取一定的谷物、牛和衣物,奴隶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仅此而已。
由这种居住方式形成的日耳曼人村庄,土地分为三类:耕种的田亩;草地;森林和荒地,这就是所谓的公地,向大家开放,是没有开垦的土地,有时随着人口的增加,也会从中划出新地来耕种。汤普逊提请人们注意第一类土地,即耕地,不是连成片的,而是所有分散土地的总和。
土地归马尔克 (公社) 所有,马尔克土地的多寡以耕者人数为准,马尔克内的土地按等级分配。由于土地广阔平坦,所以也容易分配。在马尔克内,农夫获得土地的多寡,取决于节约、勤俭、遗产、婚姻等要素。日耳曼人并不过度使用土地,他们对于土地的使用,仅限于种植谷物。塔西佗概括道,日耳曼人的生活简单、原始,“他们不忧人事,不畏神明,已经到达了一种人所不及的福境:他们已经无所求于天地之间了”5。
汤普逊认为,塔西佗所描述的日耳曼人的生活,已经逐渐从畜牧阶段过渡到较多定居性质阶段,因而发展出一种简单的农业。农业从零星的耕种发展为经常性的生产,此时的日耳曼人已经处于定居状态。6 居住于村庄的制度是日耳曼人建立起来的。在西欧,凡是日耳曼人征服过的地方,如法国、英国等,都深深地烙有日耳曼人制度特征的印记。
1转引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第41页。参见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第一卷),顾良译,旋康强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06—108页。
2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马雍、傅正元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6页。以下关于塔西佗所描述的日耳曼人状况均出自本书。
3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第20页。
4恩格斯:《论德意志人的古代历史》,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5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第73页。
6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300—1300年) 》上册,第109页。上述关于日耳曼人的叙述,也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