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一些研究启蒙思想和近代思想史的专著,往往会辟专章讨论人性论问题。例如,彼得·盖伊 ( Peter Gay) 的《启蒙时代》 ( The Enlighten-ment: An Interpretation) ,第2卷专设“人的科学”一章。该书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启蒙统一说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另一部是卡西尔的《启蒙哲学》 ),它对人性论的分析深受这种统一观的影响。 20世纪末启蒙离散说渐成气候,其认为启蒙是多样的,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呈现完全不同的性质,而其思想倾向大相径庭。例如,达恩顿( Robert Darnton) 、阿尔德里奇 ( A. O. Aldridge) 、梅 ( H. F. May) 等人的著作,便反映这种倾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启蒙的内涵大有助益。他们对近代不同启蒙思潮下的人性论的评价,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启蒙的人性理论及其演变提供多重的新视角。现代哲学家,例如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弗洛姆、福柯等人对启蒙的反思和批判,亦对我们重新深入理解启蒙的内涵有很大启发。当今学者伯林 ( I. Berlin)、以色雷尔 ( J. I. Isra-el) 等人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重要的参考文献。

直接研究启蒙人性论的专著多针对一个思想家,往往是围绕他们关于人性的某部著作或某个理论 (如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伦理道德) 进行诠释和分析,有些研究颇有深度。我们的课题将在对近代思想家原著的研读基础上,借助以上研究文献来系统梳理近代思想家的人性理论,充分吸收和反映西方当前的研究成果。因为这类著作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对启蒙时代或某个国家的人性论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品,近些年并不多见,但有两部重要的文献值得一提:(1) 亨利·维弗伯格 (Henry Vyver-berg)的《人性、文化多样性和法国启蒙运动》 ( Human Natur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该书旨在探索法国启蒙思想的核心概念“人性”的演变过程及其结果。法国哲人一般将人性理解为普遍的、不变的,尽管可能因地理、社会、历史、教育等因素而有样态的变化,但其实质不变;而这与经验主义者认同的文化的多样性相冲突。作者分析了这种冲突的原因,指出了法国哲人追求人性齐一性的误区,但也证明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这种齐一是有局限的。 (2) 罗伯特·卡明 ( Robert D. Cumming)的《人性与历史: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发展研究》 ( Human Nature and History: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Political Thought)。该书重点探讨了人性论及其对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者常把自己视为现代人性的代表,不过,自由主义者对于自由的认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理性的、抽象的自由,如特里林( Lionel Trilling)的《自由的想象》 ( The Liberal Imagination) ;另一种是社会历史的自由,如拉斯基 ( Har-old J. Laski) 的《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 ( The Rise of European Liberalism) 。两种不同的认同方式体现出完全不同的解释人性的方式和理论。不过,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试图修正并构建新的解释原则和理论架构,借以重构关于近代人道主义的兴起和人性的理论,说明历史上人性论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内在关联;由此展示自由主义的意义及其局限。

1949年之后,国内学者曾经对人性论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中期那场席卷全国的人道主义大讨论,把人性的研究推向高潮。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关于人性讨论的意识形态色彩多于学术探讨,未能在理论上有更多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可贵的是,前辈学者毕竟提出了问题。 90年代后对人性论最重要的研究是赵敦华教授主编的《西方人学观念史》 (北京出版社,2005年) 。该书采取观念史的方法,把西方历史上出现的人的概念概括为九类:宗教人、文化人、自然人、理性人、生物人、文明人、行为人、心理人、存在人,对深刻理解人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书并未专门分析和讨论西方近代人性理论的哲学内涵及其演变。

总之,目前国内对人性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尤其在哲学上围绕人性所做的理论探讨仍嫌不足,至于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更是极为罕见。而启蒙人性理论,因其视角多样、观点复杂、内容丰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梳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