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此乃乱世之法,行之,则南阳富庶[求追读]

众人目光所聚,但见夏侯惇按剑而立,呼声鼎沸。

此将乃宗室股肱,话语权颇重。

曹操正自沉吟,忽觉胸中怒涛翻涌,方欲拍案而起,传令三军。

却见尚书令荀彧越众而出,长揖行礼道:

“主公且慢!”

“此时非用兵之机。”

“嗯?”曹操眉峰微蹙,掌悬半空,问道:

“文若何出此言?”

荀彧广袖垂落,神色澄然如静水,答:

“其一关乎大义。”

“前者诏书既下,天子亲验宗谱,当殿认刘备于皇叔。”

“若遽(ju)然发兵,恐落欺凌宗室,胁迫天子之口实。”

言及此处,他目若朗星,沉声道:

“更恐损我奉天子以讨不臣之大计,望主公三思。”

言罢,荀彧略作沉吟,复又开口:

“其二,当审天下之势。”

“东方吕布狼顾,淮南袁术鸱(chi)张,更有陈王刘宠拥兵十万,虎踞陈国。”

“若我军尽起精锐远征南阳,许都空虚,恐为他人所乘。”

他目视曹操,指尖轻点屏风前的地图,说道:

“依彧之见,当先取徐州以擒吕布,再下淮南而灭袁术。”

“此二患既除,南阳弹丸之地,自可轻易而定。”

“刘备虽据南阳,然四战之地,首尾难顾。”

“纵有枭雄之志,短期亦难成气候。”

“不如遣使结好,暂施羁縻之策。

言犹未了,荀彧正色道:

“更兼时值三九,朔风凛冽,千里冰封。”

“此时驱将士远征,恐军马冻毙者十之二三,弓弦折损者过半。”

“昔卫青北伐,亦择阳春,避开寒冬。”

“望主公体恤将士,待来年春暖,再议兵戈。”

一席话毕,满堂寂然。

曹操凝眉沉思,指节轻叩案几,良久方抚掌而叹:

“文若之言,诚为老成谋国之论。”

随即,他振袖而起,挥手道:

“即日以天子诏使持节南下,慰问刘备,犒赏其部曲,昭显朝廷恩威。”

“诺。”

荀彧躬身长揖,广袖垂地时,唇角微扬。

曹操心知肚明此乃刘备自导自演之计,然他既纳谏言,转瞬便定下了这将计就计之策。

即你想演戏,那朝廷便陪你把这场大戏唱得更热闹些。

却说刘备“负创”归穰,便秉烛修表,星夜遣使驰报京师。

待诸事方毕,即鸣鼓升堂,大会文武。

“今表夏侯子渊为左将军府军师,总署府事。”

刘备话音未落,堂下已是一片称善之声。

自入南阳以来,众人亲见夏侯博运筹帷幄,袭刘表,据新野,招张绣,可谓“谋能安邦,智可济世”。

张飞率先出列,声若洪钟:

“军师神机妙算,使吾等终得立锥之地。”

“此职非夏侯子渊莫属!”

言罢抱拳一礼,以示尊敬。

“附议!”

“正当如此!”

糜竺,孙乾,简雍等俱拱手称是。

烛影摇红间,夏侯博整冠肃立,受此拜命。

见此事尘埃落定,他不禁心下暗叹:

“拜受军师,总领府事?”

“好家伙,这不是诸葛丞相的剧本?”

夜深人静,左将军府内室烛火摇曳。

新拜军师的夏侯博与刘备对坐席间,炉上茶汤初沸,白气氤氲。

夏侯博执盏浅啜,忽正色道:

“今观南阳郡内,十室九空,田畴慌秽。”

“若不速行吸纳流民,屯垦之策,恐误来岁农时。”

他指节轻叩案几,沉声道:

“粮秣不继,则三军枵腹。”

“此乃根本之计,望主公早决。”

刘备凝视茶汤中沉浮的青叶,颔首道:

“子渊既然言及此,可有良谋?”

烛火映照下,望着老刘殷切期盼的目光。

夏侯博整襟危坐,目光灼灼,说道:

“博确有一策,可令南阳野无旷土,民无流徙。”

刘备闻言,身子不觉前倾,回道:

“愿闻其详!”

“然欲施此法,需先正律令。”

夏侯博以指蘸茶,在案上画出一道痕迹,高声道:

“穰城令李严,法家之才。”

“他精通律令,若能招降此人,可为我等铸就治国重器。”

他来自后世,自然深知治国先立法的重要性。

见刘备抚掌称善,点头道:

“好,备稍后便亲自去招揽此人。”

夏侯博见状,方才缓缓道出:

“待律令既成,主公当颁《均田令》,使流民得耕其田,士卒可战可农。”

此言一出,如石破天惊。

他甩出了思虑已久的大招。

刘备果然面露困惑,疑道:

“这均田之制…”

夏侯博见状暗笑,心想此乃北魏方创之制,若老刘你都知晓,倒要怀疑你也是不是穿越者了。

夏侯博执茶盏于掌中,正色道:

“所谓均田,乃收无主之田归官,计口授民。”

“今南阳蒿莱遍野,正可籍此施行。”

其声如金玉相击,字字分明。

“凡受田者,永业田可传子孙,露田及岁则还。”

“如此,则豪强不得兼并,贫者得避风雨。”

言及此处,他蘸茶在案上勾画田亩之形。

他稍顿,复道:

“更当辅以租庸调法,租者,岁纳粟二石。”

“庸者,丁壮岁役廿日,不役则折绢代庸。”

“调者,户出绢帛。”

“三者相济,则军国有凭,黎庶得安。“

一番话落。

茶烟袅袅间,夏侯博垂眸浅饮,眼底精光浮动。

此乃他苦心孤诣所谋之策,均田租庸之法,实为乱世砥柱。

他轻叩茶盏,沉声道:

“主公明鉴,若行此制,百姓闻金鼓则喜。”

“战时有功者授田,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如臂使指。”

言毕,他脑海里似见历史上隋唐府兵横扫八荒之景。

这制度厉不厉害,看南北朝与隋唐就可窥破一二。

历史上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府兵制,便是起源于均田令。

大唐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极大原因便是来源于此制度。

夏侯博转念又想,暗道:

“此制也并非无缺点,军功世家坐大,终成痼疾…”

这念头如浮光掠影,旋即按下。

当务之急,乃在乱世立足。

至于日后田制之弊,待天下一统时,再行改良。

刘备默然良久,指节轻敲案几,显在权衡此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