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宋真宗檀渊之盟的预言

谶曰:

声赫赫,干戈息,

扫边氛,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议和。

《推背图》此象的谶语、颂语还有图,都特别清晰明确,精准地预言到了澶渊之盟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话说宋朝到了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的时候。那时候,辽国(也就是契丹)的圣宗和萧太后,率领着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入侵宋朝。这辽国军队那真是攻势迅猛,一路就像破竹子一样,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很快就直逼黄河边上的重要口岸澶州,这澶州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

这可把宋朝朝廷上下给吓得不轻,好多大臣都慌了神,纷纷提议把朝廷搬到南方去,就想着能暂且安稳过日子。

就在这紧要关头,宰相寇准站了出来,极力劝说宋真宗亲自带领军队出征迎敌。可这时候宋朝开国都已经过去四十四年了,宋真宗早就没了开国时候的那股子英勇气魄,心里头是一万个不愿意提起打仗这事儿,更别说亲自上战场了。

但是形势实在是太紧急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给宋军将士们鼓鼓劲儿,振奋军心,宋真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出征。

当宋真宗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到澶州的时候,宋军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看看辽国军队,虽说他们兵强马壮,打起仗来也很勇猛,可毕竟是孤军深入到宋朝境内,时间一长就很难坚持下去了。河北的好多州县,他们费了好大劲儿也攻不下来。

与此同时,宋朝这边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慢慢地,兵力越来越充足,物资也越来越丰富,随时都有能力对辽国的孤军发起反击,把他们给消灭掉。

可谁能想到,宋真宗压根就不想趁着这个好机会把辽国军队打回北方去。他心里头特别害怕打仗,竟然主动提出要和辽国议和。这议和的地点就在澶渊,所以这次和谈就被称作“澶渊之盟”了。

这和谈的条件,就是辽主得把宋帝当作兄长看待,宋帝要把辽太后当作叔母来尊敬。而且双方的国境开放,允许老百姓互相做买卖、搞贸易。另外,宋朝每年还得给辽国送去银十万两、绢十二万匹。

这澶渊之盟,让人听了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痛快,好像宋朝吃了点亏似的,从这儿也能看出来,宋朝好像已经有点腐败的苗头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澶渊之盟也展现出了宋朝作为一个大国的风范。就像谶语里预言的那样:“声赫赫,干戈息”,说的就是宋真宗亲自带着军队出征,把边境上的战争气氛给扫除了,让国家重新恢复了太平,所以才有了“奠邦邑”这样的赞誉。

再看看颂语,头两句“天子亲征乍渡河,欢声百里起讴歌”,把这次战事的成功描述得特别生动。宋军士气高涨,老百姓们也都欢呼雀跃的。

颂语第三句“运筹幸有完全女”,乍一听,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像是说幸亏有个“完全女”在背后出谋划策,才使得这次议和取得了成功。那这个“完全女”到底指的是谁呢?其实,这次主战并且精心筹划的人是寇准。这“寇”字拆开看,还真有点“完女”的意思。

本来,这段预言在“澶渊之盟”这四个字上没有特别明显的暗示,除了“天子亲征乍渡河”有点跟水相关的线索之外,其他的就不太好找了。不过,在年代顺序和事件最后的发展形态上,暗示还是挺契合的。再加上“运筹幸有完全女”这句话,整个预言就更加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