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葡萄糖引发的误会
2020年11月,陕西西安一位医生发了一段手术后“豪饮”葡萄糖水的视频,引起网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瓶葡萄糖谁付钱?”也有人说:“医生够辛苦了,喝瓶葡萄糖还不行吗?”还有人买了6箱饮料专程送给这位医生,并说:“以后别喝葡萄糖了,我知道不好喝。”一场误会,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喝葡萄糖的医生是西安某医院神经外科大夫。当天,他做了一台脑干出血手术,时长8小时。由于中途不能喝水,他感到嗓子都快“冒烟”了,就直接喝了一瓶葡萄糖水。他解释说,因为手术室是无菌的,只有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喝葡萄糖水主要是为补充水分。喝的这瓶葡萄糖水,费用是算进科室成本里的。
其实,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医生的职业特点,也让更多人读懂了医生的辛苦。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奉献的崇高职业,历来被誉为“生命的守护神”。然而,很多人只看到医生表面的风光,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付出。事实上,外科医生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体力消耗很大,极容易出现低血糖。在手术台上,医生经常会饿得头昏眼花,甚至晕倒,有时只能靠喝葡萄糖补充体力。如果估计手术时间比较长,为了不出现低血糖反应,很多医生会在进食时特意多吃一点。由于饮食不规律,很容易出现肥胖。有一位医生曾这样写道:“如果你看到一个胖子外科医生,请不要嘲笑他,因为每一个胖子外科医生的身上,都有一颗善良悲悯的心。”其言其行,既令人感动,又让人心疼。
那么,为什么医生喝葡萄糖会引发争议?说到底,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信任问题。由于个别网友对医生缺乏足够的信任,自然会提出“这瓶葡萄糖谁付钱”的疑问,甚至还会主观臆断“钱肯定记在患者账单上”。试想一下,如果医生不吃不喝做手术,最受伤害的难道不是患者吗?这种对医生的冷漠质疑,是不是缺少一点人性的温度呢?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网友眼明心亮、心中有爱,他们纷纷留言声援。有人说:“那种质疑,代表不了大多数人。”还有人说:“这瓶葡萄糖,我请了!”这样的声音,才是医患关系的主旋律。它不仅传递了网友的包容,更体现了社会对医生的认可。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全社会更加尊重医务人员。当病毒突袭之时,他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日夜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然而,当他们脱下白大褂之后,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累了需要休息,饿了需要吃饭,病了需要吃药,并非传说中的“机器人”“钢铁侠”。医生最需要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医生可以无怨无悔,社会不能无情无义。不让辛勤付出的人吃亏,不让救死扶伤的人流泪,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温度。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键是重塑医患信任。当患者对医生充满信任时,医生就会无所畏惧,愿意为患者拼尽全力,探索生命禁区;当患者对医生充满质疑时,医生就会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冒险一搏,从而影响患者利益甚至医学进步。可见,医患是利益共同体,信则两利,疑则两伤。多一点善意,少一点质疑,让医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挂碍地治病救人,才符合大多数患者的利益。因此,请多给医生一点温暖和信任。因为,也许有一天,那个被你质疑的人可能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愿一瓶小小的葡萄糖水,消融医患之间的隔阂,成为推动医患互信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