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怀“国之大者”的理解:解释框架》: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背景
- 大格局 大作为:党员干部国之大者心中有数
- 韩庆祥 尚传斌主编
- 5804字
- 2025-03-27 14:45:51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次发表关于“国之大者”的重大论断,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兴党强国的使命担当,对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增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怀“国之大者”的重大论断,进一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团结一致向前进,笃行不怠向未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心怀“国之大者”的重大论断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2020年初以来,在全球迅速肆虐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深度衰退、深度调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常态化发展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完美结合,快速复工复产复市,迅速控制疫情、走出困境,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为全球抗疫和快速恢复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1]。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2]全党同志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怀“国之大者”的重大论断,把握大势,把握方向,把握全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大判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尽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独一无二的2.3%的增长,但与之前的增长速度相比,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是超大经济规模的国家,经济每下滑一个百分点,就会对民生、就业等造成很大冲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基本完成,但仍有个别任务、个别指标没有彻底实现,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大判断。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这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由此演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节点,是在更高水平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砥砺奋进,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判断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涵盖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涵盖了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涵盖了建军100年的奋斗目标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必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
过去10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中国人民能不能站得久、站得稳,关键还要看是否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建立了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确立了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坚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了中国未来一切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持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的基本理论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理论清醒与理论自觉,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看成败、知兴替、鉴得失。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分析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坚如磐石、纹丝不动,不负人民,不负历史,成为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刻的最大靠山。我们既要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更要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取得胜利,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5]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接近现代化、初步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第一个十五年”实现中等发达的目标到“第二个十五年”实现发达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一脉相承。
(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首次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历史性会议,提出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2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再一次强调了“新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十三五’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7]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新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三十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8]“未来三十年”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目标,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完全契合,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
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变要求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要真正贯彻新发展理念,就必须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打造互利共赢新局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10]过去那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形成新理念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命题,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发展理念转变是新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延伸阅读
传承红色基因 心怀“国之大者” 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奇迹
百年来,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与时俱进创造辉煌,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华章。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把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14亿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提升。矢志不渝为民族谋复兴。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节选自龚正:《传承红色基因 心怀“国之大者”在新征程上奋力创造新奇迹》,《学习时报》2021年6月2日)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页。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6]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71页。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日。
[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3页。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
[1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0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