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徐达北伐

朱元璋出身贫寒,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逆袭,先后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

虽说当时朱元璋统一了南方,不过北方还在元朝的统治下,好比一只猛虎卧在床榻边,你说朱元璋能睡得着吗?于是他决定率军北伐,彻底推翻元朝。

其实,从南京出发北伐元朝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为什么呢?

纵观历史,中原王朝大都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民族盛产马匹,喜欢游猎,以骑兵为主。从兵种上来说,骑兵正好是步兵的克星,那么中原王朝靠什么来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呢?

答案是燕云十六州。

古代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虽然燕云十六州的面积并不大,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燕云十六州是北方与南方的接壤地带,是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如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那么中原就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兴亡,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影响。

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反唐自立,取得契丹人的援助,竟然恬不知耻地认比他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为干爹。这干爹可不好认啊,还得送礼,于是他便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石敬瑭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说割让就割让,倒也轻松。但是屏障没了,中原步兵可就惨了,直接跌入了“死亡深渊”。从那以后,他们在千里平原上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横冲直撞,呜呼哀哉。

如此一来,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就完全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大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

宋太祖赵匡胤乃是中国古代少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还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在斧声烛影中意外离世。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一心北伐,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遗憾的是,在最为关键的高梁河战役中,宋军大败,最后功败垂成。赵光义自己也中箭受伤,乘一辆驴车逃走,后来因箭伤复发而去世,令人惋惜不已。

唉,这燕云十六州落入北方游牧民族之后,一晃就是四百多年。

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自然知道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重要性,也知道此次北伐的艰巨性。不过艰巨归艰巨,夺还是必须夺的,因此他拿出了自己手上的王牌,命“大明第一功臣”徐达为主帅、“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为副帅,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夺回了燕云十六州。

朱元璋是个亲力亲为的好领导。自从起义以来,每逢大的战事他都要亲自部署,更不要说北伐这样的大行动了。在北伐出征之前,他召集诸将开了个军事会议,想听听大家伙儿的意见。

常遇春是个急性子,发言也积极,第一个起立发言。他认为,元朝已是强弩之末,北伐时别想太多,挥兵长驱直入,直捣元大都(今北京)便是。只要拿下大都,其他各地必会望风而逃,北伐不战自胜。

这道理大家都懂,众人后悔自己没有第一个起立发言,被常遇春抢了风头。

参会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按理说,大家都赞同常遇春的观点,那么这个作战方案自然是错不了的,大家伙儿就等着朱元璋最后发言,一声令下了。

不过,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当时,朱元璋一直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儿地低头查看地图,自顾自地研究元朝在西北的兵力部署。

过了许久,他才摇了摇头,说这个作战方案并不可取,理由有以下两点。

第一,元大都城墙太厚,很难攻破。虽说当时元朝政府党争不断,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混战,但是元朝建都已近百年,经过那么多年的经营,大都肯定是城坚墙厚,粮草充足,一时之间,怕是很难攻破。

第二,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倘若孤军长驱直入,攻打元大都的话,那么元朝廷必会发布命令,让四方诸侯迅速发兵,前来援救大都。而大都城坚墙厚,若久攻不下,一旦援兵四集,切断北伐军的退路,那么必会粮草不继。到了那时,北伐军势必非常被动,陷入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困境。

因此,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建议太过轻敌冒进,并不可取,否决了这个方案。参会人员无不暗自庆幸,幸好刚才被常遇春抢了先,不然的话,现在尴尬的就是自己了。

接着,朱元璋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抛出一个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史书上记载: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续资治通鉴》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整个北伐的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派兵攻取山东,然后再掉转枪头,攻打河南,占据潼关,孤立元大都。这是兵法上的声东击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好招数。

第二阶段,断了元大都的左膀右臂,使其成为一座孤城之后,再率兵攻打河北及元大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元朝了。“锁城法”是朱元璋的看家本领,平定江南的时候屡试不爽。

第三阶段,大都攻克之后,元兵没了斗志,再率大军由大都一路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

听完朱元璋的部署,众将士纷纷点头,无不心服口服。

徐达和常遇春更是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消灭元朝,建立这不世之功。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徐达和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战略思想,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中原。

当时,明军士气正盛,一路上所向披靡,仅仅用了四个多月便攻下山东。

次年(1368)三月,各处春意盎然,徐达来不及欣赏,又指挥大军继续西进,进攻河南。

当时他兵分两路,一路从济宁溯黄河而上,攻打汴梁(今开封);另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出发,进攻许州(今许昌)。同时,他还抽调力量,布置了一支队伍,命令征南将军邓愈率领。这支队伍的作战任务是从湖北一路向北,进攻南阳,协同北伐主力作战。照这个作战任务安排来看,这支队伍算是“打酱油”的,主要起到迷惑元军的作用。

当时,明军士气高涨,所向披靡,很快先后攻克汴梁、洛阳等地,没过多久,又占领了潼关。

至此,朱元璋布置的北伐第一阶段战略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这时,元大都的左右两臂已被去除,大都孤立无援,完全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形势非常喜人!

朱元璋收到捷报后大喜,亲自抵达前线汴梁,一是前来慰问一线辛苦作战的三军将士,二是来部署下一阶段的北伐工作。

这次军事会议上,常遇春学乖了,也不抢先发言了,众人也不说话,最后还是徐达开了口。他建议冯胜守汴梁,何文辉守洛阳,郭兴守潼关,自己亲率大军直捣大都便是。

上次常遇春的观点众人一致说好,最后被朱元璋否决了。这次,众人见朱元璋不说话,摸不准他的心思,个个面面相觑,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朱元璋,就等他拍板决定了。

过了半晌,朱元璋点了点头,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命令冯胜、何文辉、郭兴等人留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

七月,明朝大军从汴梁出发,一路上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连克数地。在德州,又与常遇春、张兴祖等人会师,再挥师北上,气势如虹,锐不可当,直逼元大都。

当时,徐达率领的北伐大军到达河北通州一带(今属北京),距离元大都也就只有一两天的路程,众人无不斗志昂扬,摩拳擦掌,想要一举攻破元大都,捉拿大元皇帝,建立不朽之功。可是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北伐军统帅徐达偏偏在这个时候下了一道命令,停止行军,在通州安营扎寨。就这样,北伐大军什么事也不干,一直傻傻地待在通州城。

明朝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通州时,吓得元顺帝不知所措,可是让元顺帝不解的是,北伐军为何一直停留在通州城呢?不过眼下他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缓过神来,见大势已去,便顺应天命,连夜携太子、后妃偷偷从健德门溜了,从居庸关逃了出去。

待元顺帝逃跑之后,八月初二日,徐达才率领大军进占大都。徐达率军进城之后,立即派兵看守故宫殿门,封存府库财宝,他还命令士卒进城后一律不得抢掠百姓、侵占妇女。

大军抵达通州时,按理说应快马加鞭,迅速进攻大都,捉拿大元皇帝,可是徐达为什么突然停止进军?正史里面没有记载,这里暂且卖个关子,留待后面再说。

徐达和常遇春亲率大军攻占大都,宣告北伐完全胜利,元朝灭亡。至此,可以说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中国,而且还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固定模式,可谓千古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