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全史2:天下归一(笔记插图版)
- 南门太守
- 3587字
- 2025-03-24 16:14:24
五、有没有“借刀杀人”
对刘备来说,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关羽北伐,到这一年的年底关羽失败,这几个月简直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关羽被杀已经沉重打击了刘备,但随后“上庸三郡”也丢了。孟达、刘封奉刘备之命夺取并镇守“上庸三郡”,结果孟达投降了曹魏,刘封被刘备赐死。这一连串的事件接踵而至,对刚刚称汉中王的刘备造成了沉重打击。
应该说,形成这样的局面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必然性方面,如前所述,随着刘备势力近年来的急速膨胀,孙权和曹操都不会坐视不理,尤其孙权,心态会更为复杂,刘备一直不如他,一度形同他的附庸,却一再得势,先益州、后汉中,势头如日中天,又在曹操之后第二个称王,赶在了孙权的前面,孙权的心里既有焦躁和妒忌,也有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机会削弱刘备的势力,孙权一定不会迟疑。在偶然性方面,关羽借雨季发动樊城战役,居然一举给曹军以重创,气势如虹,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没有做充分准备,刘备和诸葛亮也无法突然叫停关羽的行动,更何况益州和荆州之间隔了千山万水,情报和军令传达难以及时,而战场形势又瞬息万变,所以一切都只能交给关羽临机决断。
总体来说,这是一场突然发起的战役,在曹操和孙权临时联手、而刘备和诸葛亮又无法掌控战场局面的情况下,关羽的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史书对这场决定三方势力消长的重要战役记载得并不详细,尤其对成都方面如何看待这场战役、如何支援和策应关羽的军事行动缺乏记载,因此留下了很多让人想象的空间。人们注意到,在关羽发动战役的几个月时间里,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任何作为,既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也没有下达过什么命令,如果把这些情况还原到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之中,似乎是难以想象和不合常理的。
除非有一种可能:刘备和诸葛亮故意这样做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有人提出了“阴谋说”,近代学者章太炎就提出了诸葛亮借刀杀人的说法。章太炎的《訄书》一书中有一篇《正葛》,文中提出关羽之死是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造成的,其中诸葛亮的意见占主导。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为避免集团内部可能发生的内讧,会不惜一切手段消除这些隐患,而关羽正是蜀汉未来的“隐患”。章太炎认为诸葛亮是杀关羽的“罪魁祸首”,综合起来,其理由有以下几条:
首先,关羽危难之时诸葛亮没有派兵相助。章太炎认为“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意思是不明白的人讥笑诸葛亮没有远见,而有的人则用诸葛亮想借失败问罪关羽来解释,这些说法是讲不通的。章太炎为什么认为讲不通呢?因为诸葛亮见识卓群,不会看不到关羽面临危机,以上都不是不发兵的理由。章太炎认为,诸葛亮不去救关羽的真实理由是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压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也就是关羽已经成为“虎臣”,不好掌控,所以才决心除掉他。
其次,诸葛亮曾用同样的理由除掉了刘封。对于刘封之死,章太炎认为:“葛氏特以刚猛难任,不可用于易世,劝先主除之。是杀之以罪,杀之之情则不以其罪也。”在章太炎看来,刘备并没有要杀刘封的意思,完全是由诸葛亮竭力怂恿的,而这是一个冤案,杀刘封的理由不是公开说的那些,而是背后另有盘算,既然刘封因易代之后不可控制而应清除,那么关羽也一样。
再次,诸葛亮年轻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诗大有文章。《梁父吟》讲的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核心是假借他人之手除掉政治对手,看来诸葛亮早就对此道十分谙熟,对于可能构成政治隐患的人,无论是谁都不会手软。章太炎后来还说:“诸葛治蜀,赏信必罚,彭羕、李严皆纵横之魁杰,故羕诛而严流。”彭羕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而李严是刘备后来在白帝城托孤时指定的另一位辅政大臣,这两个人都很有本事,但也都被诸葛亮“整治”过。章太炎的意思是,诸葛亮在政治斗争方面是一个“狠人”。
正是有以上这些理由,章太炎提出了诸葛亮借他人之手除掉关羽的结论。这个观点很惊悚,但论据及推理过程却相当勉强。说诸葛亮没有出兵救关羽,看起来似乎是事实,但这里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而章太炎却没有仔细去分析。说诸葛亮除刘封,这也是事实,但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的确也有充足的理由,所以能说服刘备。关羽不同于刘封,不会从血统上对刘禅形成挑战,“尾大不掉”只是猜测,以关羽对刘备的感情,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诸葛亮不会因此而有杀关羽的念头。即使诸葛亮有杀关羽的念头,刘备也难以同意。最重要的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关羽,势必付出失去荆州的代价,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对刘备来说,失去荆州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对诸葛亮来说,这个代价不仅大,而且意味着痛苦和牺牲,诸葛亮有许多亲友仍在荆州,难道为了一个关羽就果断地放弃他们吗?
章太炎的《正葛》一文充满了猜测成分,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然而,章太炎是著名学者,史学方面的造诣也十分深厚,他为什么抛出了一个并不靠谱的观点呢?载有《正葛》一文的《訄书》初刻于1900年,此时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之时,章太炎不仅是著名学者,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青年时代告别诂经精舍,投身于改良和革命活动,此后多次坐牢和流亡。章太炎投身革命的年龄正好与诸葛亮出山的年龄一样,都是27岁,诂经精舍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隆中的草庐,所以章太炎对诸葛亮有着特别的关注。只是,章太炎年轻时对诸葛亮多持批评态度,他写《正葛》一文,目的其实是以古讽今,想表达的是,有些人为了巩固政权可以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其做法是值得批判的。这一阶段的章太炎对黄兴等革命者就多有批评,对袁世凯则充满好感,章太炎的这种思想,核心在于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认识,《正葛》一文抛出的惊世之论,发泄的是章太炎对当时混乱政治形势的愤懑之情。
《訄书》出版十五年后的1915年,章太炎对该书做了较大修正,改名为《检论》重新出版,其中《正葛》是章太炎重点修正的一篇文章。在修订这篇文章时,章太炎一开始想把《正葛》改名为《评葛》,后来又觉得不合适,遂改为《议葛》,快要出版时,他又改为《思葛》,从这些改动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对诸葛亮的看法在不断发生改变。就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的观点,章太炎进行了认真反思,他说:“少时所称云尔,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承认自己当初阅历不够,臆猜了古人。章太炎认为,关羽虽然未能较好地落实蜀吴联盟,但“其才可辅而用也”,刘备、诸葛亮没有除掉他的理由。章太炎早年对诸葛亮多有批评,这时也修正了看法,他说:“武侯本布衣诸生,规在救民。”还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得到人民支持的,章太炎说诸葛亮“始出斜谷,则三郡响应,屯田渭滨,而百姓按堵,其以抚和黎庶,远倾敌国,道至弘矣”。应该说,章太炎晚年的这些观点更为成熟,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更客观。章太炎年轻时抛出了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的不成熟观点,但他又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彻底修正,今人应该学习章太炎这种严谨求学、自我批判的治学精神,而不是乱引他的那些并不成熟的观点。
总之,根本不存在“借刀杀人”,诸葛亮不曾有,刘备也不曾有。至于战役从开始到结束这几个月时间里成都方面没有大的动作,结合前面的讲述,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因为益州和荆州间道路阻隔,联系不便,关羽坐镇荆州期间大本营在南郡的公安,与成都之间最便捷的联络通道是长江,但须逆流而上,乘最快的船也需要十余日,关羽率军北上以后,战场又移向长江以北几百里的襄阳、樊城一带,信息交换一来一去最快也得论月计算,刘备、诸葛亮难以及时了解前方的情况;二是如前所述,关羽发动此役事先并没有跟刘备、诸葛亮认真商量研究,没有形成战役的整体方案和规划,关羽北伐是在形势变化和天气因素相叠加情况下决定的,属于仓促起兵,而北伐初期,刘备又在由汉中回成都的路上,诸葛亮不在刘备身边,刘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反应不及时的问题;三是关羽北伐战役虽然于这一年的八月开始发动,但转折点出现在十月以后,开始阶段关羽一路高歌猛进,气势压倒对手,不存在紧急救援的问题,关羽大概也没有想到要向成都方面救援,刘备回到成都后,即使收到了荆州方面传来的消息,那也都是捷报,对于关羽可能产生的危机或许有认识,但不会那么急迫,不会想到转眼之间关羽就会陷入绝境;四是战役成败的关键是孙权的背后一击,当时孙权是盟友,曹操是敌人,对于孙权会背后一击的事任何人都无法预知,孙权的一举一动只有在荆州的关羽最清楚,远在益州的刘备和诸葛亮是很难把握和预料的。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成都方面救援不及时的问题,这都是客观情况造成的,而没有主观故意。
但不管怎么说,荆州丢失、关羽被杀,对正在鼎盛时期的刘备集团而言都是沉重打击。这也改变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孙刘联盟看起来已无法继续。过去“二弱”联合起来尚能抗“一强”,现在孙权似乎变得越来越强了,又站在了曹操一边,对刘备而言岂不成了“一弱”对“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