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婚姻 求职及其与孟浩然 元演的交往
- 李白的诗歌与生平(域外诗谭译丛)
- (英)阿瑟·韦利
- 3407字
- 2025-03-18 17:08:49
大约在726年,李白迎娶了曾在657年担任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并举家在汉口以北的安陆寿山生活数年。这种安排无疑只是暂时的。大家认为李白很快就可以自谋生路了,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发现他曾写信给邻县的高官并随信附上自己新近所作的三首诗[1],以暗示自己需要获得一份工作。另一封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686—750)的信中说既然其已经举荐了“崔宗之之徒”[2](崔宗之后来成为李白最好的朋友之一),那么肯定能为他做点什么。在信中,李白再次附上了自己的诗作[3]。公元734年,韩朝宗在李家北边70多英里之外的襄阳担任刺史。李白前去拜访他,却在用餐时行错了礼,举手作揖而非弯腰鞠躬。当刺史大人责备他时,他回答说:“酒以成礼。”于是得到了韩朝宗的谅解。[4]
但不论是韩朝宗还是别人,都没能给李白一份工作,他继续与妻子住在岳父家。事实上,在他的一生中,他似乎从未真正构建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当他未与历任妻子共同生活时,他可能会住在所谓的堂兄弟——至少是那些愿意承认自己与他有亲戚关系的李姓之人的家里。李白很少提及自己与谁同住,但在他所到之处,我们都能看到他给堂兄弟或其他李姓亲属写的诗,他们或许就是他的东道主。
大约在730年,他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689—740)成为朋友。孟浩然来自襄阳,我们已经知道此地距离李白家大约70英里。39岁以前,孟氏一直居住在襄阳东南方12英里的鹿门山,在那里研读经典,创作诗歌。728年,他去长安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然而却与诗人兼画家的王维(699—759)以及政治家张九龄(673—740)成为了朋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某天,当他正与王维在皇宫的一个房间里谈话时,皇帝突然进来了。孟浩然吓得躲在长榻之下,躲避的速度却不够快,露出了行迹。于是王维赶紧尴尬地解释,但是当他提及孟浩然的名字时,皇帝却说:“我听说过他的名字,很乐意接见他,叫他出来吧,没什么好担心的。”于是皇帝便让孟浩然背诵一首自己的诗。当孟浩然背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时,皇帝打断了他的话,慨然说道:“你从来没有向我请求过出仕,我又何曾抛弃过你呢?你这是诽谤!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吧!”[5]于是孟浩然只得回到了襄阳,一些记载显示他似乎在那里生活到740年去世。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在这段时间内四处漫游,游历了长江以南的洞庭湖、九江附近的庐山和扬州的大港。又有一个故事说,李白的恩人韩朝宗同意携孟浩然至京城,并举荐他入仕。在他们准备动身的时候,一位老朋友碰巧到孟浩然家里拜访。酒过三巡,二人酩酊大醉,此时有人提醒他说:“你不是还与韩大人有约吗?”孟浩然说:“让他走开吧!我正忙着喝酒,没时间管别的事。”韩朝宗于是大怒,不再管他,独自去了长安。[6]然而就算我们仔细研究韩朝宗的为官生涯的细节,也很难考证出这是何时发生的事,它很可能出自杜撰。但是孟浩然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被描绘得清晰可辨: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7]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圣”一词来自徐邈(3世纪)的典故,当徐邈在府衙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无法处理公务时,他辩称自己是“中圣人”。由于“圣人”通常代指皇帝,于是他陷入了严重的麻烦之中,但他的一位朋友站出来为他辩护,宣称“圣人”是好酒之人对清酒的称呼,最终徐邈被皇帝原谅了。[8]
记载李白早年生活及游乐之事的名作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9],此诗被收录在埃兹拉·庞德翻译的《华夏集》之中[10],庞德对其进行了精彩绝伦的阐释。这首诗大约写于748年左右,是写给某位元姓参军的,但是关于这位参军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11],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12],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13],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不久之后,元参军的父亲成为北方重镇太原的守将,他也跟随父亲到了太原。734年的夏天,他邀请李白前来相访。李白遂于此年年末来到太原。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中,他说: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14]。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15]。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他似乎至少与元家共同生活了八个月。与很多长时间的游访一样,这次居留也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他现存的唯一创作于太原的诗歌可以追溯到735年的初秋[16]。当看到月亮升起时,他说:“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17]与作于十年之后或更晚一些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相比,这确实是一首短诗,如同早年作于四川的诗歌一样。这一差别表明,在他步入中年之际,其诗歌创作显示出巨大的进步。
注释
[1]此信即李白所作《上安州李长史书》。李长史,即时任安州长史李京之,李白此前酒后行路,遇李京之的车驾而未及回避,遂致获罪,于是作此书致歉,情极惶恐,并附上《春游救苦寺》《石岩诗》《上杨都尉》三诗。
[2]此信即李白所作《与韩荆州书》。韩荆州,即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喜识拔后进,李白在信中说:“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此处有韦利自注曰,“荆州在汉口以西120英里。”
[3]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人书之。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4]魏颢《李翰林集序》有云:“又长揖韩荆州,荆州延引。白误拜,韩让之。白曰:‘酒以成礼。’荆州大悦。”
[5]《新唐书·孟浩然传》:“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6]《新唐书·孟浩然传》:“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7]即李白《赠孟浩然》。
[8]《三国志·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中(zh7ng)圣:醉酒。
[9]《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当作于天宝三载(744)至天宝十二年(753)间,“元参军”即李白的好友元演,时为亳州(即谯郡)参军。
[10]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与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华夏集》(Cathay)是他在1915年根据美国东方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典诗歌集。
[11]此处韦利自注曰:“或指与许氏成婚?”
[12]此处韦利自注曰:“‘仙城’是汉东附近一座山的名字。”
[13]此处韦利自注曰:“道士胡紫阳,上清派第十四代宗师。他逝于公元742年或之后不久,其墓志铭是李白应禅师贞倩所请而作。”译者注,李白有《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一文,述胡紫阳生平甚详。
[14]此处韦利自注曰:“晋祠是一位周代早期诸侯的祠堂。”译者注,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而建。
[15]此处韦利自注曰:“酂台即现在的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李白作此诗时,元氏正在此地做官。”
[16]李白作于太原的诗歌不止一首,除下文所引之外,还有《赠郭季鹰》等。
[17]见李白《太原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