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失意的“谪仙”
- 李白的诗歌与生平(域外诗谭译丛)
- (英)阿瑟·韦利
- 4738字
- 2025-03-18 17:08:49
在到达都城(即长安)后,李白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官职,而是待诏翰林:与一群杰出诗人结伴,随时准备参加朝廷的游赏活动和各类庆典并作诗以贺。他此次在长安享受到优厚的待遇:“龙钩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1]他在长安结识了两位好朋友。其一是贺知章(659—745),这是一位快活的老者,虽然因风流纵酒、健谈善谑和精于书法而闻名,但他实际上也有着一段漫长而多样的仕宦生涯。贺知章的举止古怪是出了名的。726年,皇帝的一位弟弟去世了,一些年轻的贵族因没有被选为护棺之人而非常愤怒,他们在贺氏任职的礼部衙门外示威。令他们吃惊的是,一个脑袋突然从一堵高墙顶上冒了出来:贺知章找到了一架梯子,把它靠在墙上,企图居高临下地解决这场争端。[2]他晚年变得越发放诞。743年冬,他病倒后昏迷数日。醒转之后,他说自己在梦中游览了道教圣地,并上疏请度为道士,而且请求回到他位于中国东部的故乡养老[3]。第二年年初,皇帝下令百官在长乐坡(一处著名的送别之地)为他饯行,皇帝亲作一诗以赠,其他送行之人也应制而作,共得诗37首。李白不仅写了一首应制诗,而且还以个人的名义写了一首送别诗。这两首诗都是郑重而传统的。但在贺知章去世之后(745),李白写道: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4]
在这首诗的序中,他对此诗的本事进行了说明:“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并非只是简单地为他发明了一个特殊称号,而是正如李白自己所强调的那样,这一称号“只是对事实的记录”(“实录耳”)。[5]人们普遍认为“谪仙人”是因在天界行为不端而被放逐人间接受惩罚的。在人间,他们被视为才情非凡、性格放旷之人,是所谓的“三十六帝之外臣”[6]。无数的故事和戏剧都以这个主题为基础。
李白在长安结识的另一位朋友是前宰相崔日用之子崔宗之。我们记得,大约在十年前,李白对他的评价相当轻蔑。他们第一次见面显然是在长安,这在崔宗之写给李白的一首诗中有所描述:
凉风八九月,白露满空庭。
耿耿意不畅,捎捎风叶声。
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
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
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
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
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馀。
袖有匕首剑[7],怀中茂陵书。
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8]
在下文中,崔宗之继续邀请他的新朋友去位于洛阳附近的登封的崔氏别业与他同住。[9]李白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说:“朝游明光宫,暮入阊阖关。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10]
似乎还有另外五位朋友与李白、贺知章、崔宗之一起,被称为“饮中八仙”。但李白、崔宗之、贺知章是同时期相关文献中仅有的三位。可以看出其他名字是后来填写的,因此略显随意,其中甚至包括卒于734年的苏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李白第一次去拜访崔宗之时,他们谈论的是治国之道。毫无疑问,当他前往长安时,其诉求是在朝廷中担任一个高官要职。742年秋天,当他准备启程前往京城时,曾在一首告别诗中[11]把自己比作朱买臣(卒于前115)[12]。朱买臣曾经不断地宣称自己总有一天会功成名就,却被他正在忍饥挨饿的妻子嘲笑。朱氏最终位列朱紫,李白此诗则暗示他自己也在期待这样的成功。他说,无论如何,他不会永远做一个“蓬蒿人”。他早就应该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游说万乘”了。所以他离家远行,“仰天大笑出门去”。幼年便结识李白的刘全白在790年写到李白曾向皇帝献上一书,名曰《宣唐鸿猷》。[13]在后来的诗作中,李白曾说“愿一佐明主”[14]、“空谈霸王略,紫绶不挂身”[15],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但又认为自己并非一位令人失望的诗人。诗歌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他竟然不满足于仅仅被视为诗人,这似乎有些奇怪。然而事实是,虽然位高权重者的吟诗作赋之举也会被传为美谈,但一个出身微贱的职业诗人却只能拥有社会地位低下的一生。在宫廷里,李白被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医生、卜祝、术士归为一类。他只是一介“布衣者”[16],既没有地位也没有身份。
李白在长安所写的诗中最著名的是《月下独酌》四首,大概创作于743年或744年的春天。其中第三首写道:
三月咸阳城[17],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在创作于长安的几首诗中,他没有明确提到自己郁郁不平的原因,但却明白表示了离开这里的渴望。每当他看到云起平野,霭归终南,他都有一种强烈的远离城市、隐于山林的想法。李白羡慕一位回到石门山“涅槃”的朋友[18],而他却仍须委身尘世,使自己渺小下去,才可能逐渐实现自我价值,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他在送族弟回到位于湖南东南部的桂阳时说“余欲罗浮隐”[19],但却因为感念玄宗皇帝的恩德而踟蹰。李白郑重地承诺将与他的朋友结伴而行,他说:“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觉来欲往心悠然。”[20]而当他在长安的东南门——青门为另一位朋友送行时,他指了指头顶云层中飞翔的一只大雁,(正如评家所释的那样)意即他也将很快离开这座城市。[21]所有早期的记载都一致认为,他在长安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一个竞争对手的阴谋诡计,所谓:
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22]
这是李白自己告诉我们的,他的朋友魏颢说这个“贱臣”就是张垍。当时李白实际上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文官(即中书舍人)任命,但因为张垍的干预,皇帝取消了这一任命[23]。张垍是著名宰相张说(667—730)的次子。他娶了皇帝的一个女儿,岳父既然把他当作文学顾问,那么他自然会把李白看作一个危险的对手[24]。我们不知道张垍指控李白的确切罪名,但在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的一首诗中,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因能言善道而陷入困境并且最终被放归山林的鹦鹉。鹦鹉这种鸟向来以泄露宫廷机密而闻名。正如中国古代小说喜欢使用的套语那样,我们也“有诗为证”: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25]
李白经常被要求为皇帝草拟诏书,因此他现在很可能被指控未经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而泄露了诏书的内容。魏颢告诉我们,李白曾经被派去起草军令。李白当时正在某个贵族家里痛饮,喝得“半醉”但却可以文不加点地写出一份措辞精当的文件。[26]当他与朋友们欢聚宴饮之时,他可能用十分轻率的口吻谈及了此事。事实上,魏颢确实把李白一生都没能得到一个正式的官职归罪于朝廷因他有“阮咸之失”[27]而产生的过于谨慎的想法,也就是说朝廷认为如果授予李白一个要职,那么作为一名酒鬼,他很可能会在工作时大吵大闹,陷自己于繁难之境。魏颢说朝廷的这种行为是:“所谓仲尼不假盖于子夏。”[28]孔子当时解释说自己不向子夏借伞是因为子夏对自己的财物非常吝惜,他担心向子夏借伞会让子夏不得已暴露自己的短处。
另一个麻烦可能来自太监高力士(684—762),关于这一点,我们没有当时的记载,但后来有很多轶事都能够说明[29]。我们知道,高力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试图削弱几乎与李白同时到达长安的李白之友、道士吴筠的地位,这种敌意很可能波及李白,毕竟李白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李白大概于744年秋天离开长安,他的朋友韦良宰为他在骠骑亭设宴送别,尽最大的可能“慰此远徂征”[30]。成群结队的骑兵与他同行,“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昆明”是一面位于长安城西南12英里处的湖泊。虽然他这次离开长安最终的目的地是范阳(现北京南郊的一部分地区),但他首先去了距离长安约100英里的凤翔,并为一幅地藏菩萨的画像题词,这幅画像由一位名叫窦滔的人贡献。李白告诉我们,窦滔曾是一位英气爽迈的年轻人,在上流社会过着享乐的生活,但现在身患疾病,希望得到地藏菩萨的救助,从而使“厥苦有廖”[31]。随后(在这一年的深秋),他转向东北方,去往邠州,在这里他见到了族兄李粲,其家中美女满堂,个个能歌善舞。在一首写给当地少年的诗中,他说他曾在皇宫里得到了一份工作,却使自己毫无意义地蒙羞。然而,就连他的老朋友都对他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也不能指望在邠州结识的新朋友会同情他。虽然他们现在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的情状[32],但总有一天他会“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释
[1]见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2]两《唐书》对此事记载略有差异。《旧唐书·贺知章传》:“俄属惠文太子薨,有诏礼部选挽郎,知章取舍非允,为门荫子弟喧诉盈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之。”《新唐书·贺知章传》:“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惠文太子李范薨于开元十四年(726),申王李捴薨于开元十二年(724),此处韦利取《旧唐书》之说。
[3]《新唐书·贺知章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
[4]见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其一》。
[5]见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6]见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7]此处有韦利自注曰:“一柄匕首约一英尺半长,是侠客和其它复仇者们常用的武器。”
[8]见崔宗之《赠李十二白》。
[9]崔宗之《赠李十二白》:“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
[10]见李白《酬崔五郎中》。
[11]见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2]朱买臣(?—前115),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汉大臣。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过同乡严助推荐,拜中大夫,后出任会稽太守,以平定东越叛乱有功,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数年后,因事犯法,坐罪免职。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元鼎二年(前115),参与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下狱处死。
[13]见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14]见李白《留别王司马嵩》。
[15]见李白《相和歌辞·门有车马客行》。此处有韦利自注曰,“紫绶只有那些二品和三品的官员(一共九个品级)才有权佩戴。”
[16]见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二)》。
[17]此处有韦利自注曰:“亦即长安。”
[18]这位朋友疑为元丹丘,李白有《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诗。
[19]见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其一)》。
[20]此处韦利征引有误,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其二)》中原句为“昨梦江花照江日,几枝正发东窗前。觉来欲往心悠然,魂随越鸟飞南天。”
[21]韦利此处所指应为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一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22]见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
[23]韦利所言,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游海岱间。”
[24]《旧唐书》张垍本传:“垍,以主婿,玄宗特深恩宠,许于禁中置内宅,侍为文章,尝赐珍玩,不可胜数。”
[25]即朱庆馀《宫词》。此处有韦利自注曰:“作者朱庆馀,公元9世纪。”
[26]魏颢《李翰林集序》:“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
[27]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开封),系阮籍之侄,为人旷达不拘礼节、尚道弃事、好酒而贫。山涛多次推荐阮咸,但没有得到晋武帝认同,最后被任为始平太守,直至寿终。此处有韦利自注曰:“3世纪。”
[28]魏颢《李翰林集序》:“议者奈何以白有叔夜之短,倘黄祖过祢,晋帝罪阮,古无其贤。所谓仲尼不假盖于子夏。”典出《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29]见唐代李濬(一作韦濬)《松窗杂录》、李肇《唐国史补》等书。
[30]“慰此远徂征”与下文“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两句同见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
[31]见李白《地藏菩萨赞并序》。
[32]本句与下文“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一句同见于李白《赠新平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