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与和平史稿
- 杨廷强 林仕梅 凌小芳 杨铭编著
- 3499字
- 2025-03-24 16:30:32
第一部分 王阳明设县和平
南赣赴任
南赣,在明朝中期为南安府、赣州府的总称,位于江西南部,东连福建、西抵湖南、南靠广东,地处高山峻岭之中,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秦朝、汉朝均有县级建制,至汉朝末期已设有府一级的机构建制。南赣因为地广人少,相对偏僻,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息藏身之所。许多来自中原的难民迁徙到南赣,人口数量大大超过了当地居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因而,在当时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移民与当地居民互相融合,慢慢孕育出一支新的客家民系。
明朝中期,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兼并加剧,赋税徭役加重;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尖锐,尤其是武宗即位以后,重用宦官刘瑾等人,使朝廷内外官僚集团矛盾迅速激化。宦官势力急剧膨胀,宦官专权由中央扩展到地方,导致宗室安化王叛乱。他以讨伐刘瑾为名起兵,诛杀了宁夏巡抚安惟学、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等人。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加剧了社会的矛盾,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正德三年(1508年)开始,四川先后爆发了由刘烈、蓝廷瑞、鄢本恕、廖惠、曹甫、方四、骆松祥、范藻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到正德七年(1512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赵遂、杨虎、刘惠、齐彦名等人领导的河北农民义军,更是席卷直隶、山东、河南、湖北等省,成为明朝中期影响最大的义军,直到正德九年(1514年)才被平息下去。
与此同时,江西的抚州东乡、铙州万年、瑞州高安、赣州寻邬、南昌靖安、广信贵溪等地,都有农民占山据险,攻城略府。瑞州府城被起义军攻破,按察副使周宪被农民俘虏。江西、广东、湖广、福建地区,更是遍地战火。赣、粤、闽、湖广交界处高山峻岭,地广人稀,皇恩不至,恶吏横行,官兵鞭长莫及,恰是山民义军、“山贼”天然的根据地,因此,该地方爆发民变。这些人各据一方,又相互呼应,拟官僭号,进攻州县,烧杀抢掠,声势浩大,朝野震动。广东惠州府的池仲容(又称池大鬓)占据浰头(今和平县、连平县一带),称“金龙霸王”;江西南安府的谢志珊、蓝天凤据横水、左溪、桶冈(今崇义县境),自称盘王后代;南安府的陈曰能在大庾一带为乱;广东韶州府的高快马割据乐昌作恶;福建汀州府、漳州府的詹师富与广东大埔温火烧在大帽山称雄;湖南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号称“延溪王”;等等。
特别是广东池仲容起义,四省交界的山民与山里的惯匪连成一片,并处处占山为王,据崇山峻岭、洞穴丛林之险,只有羊肠小道与外界沟通,易守难攻。整个南赣、闽西、粤北、粤东北山区数千里乱成一片。他们进攻州县,各占一方,又连成一片,势不可挡。官军征剿时,车马难以长驱,粮草难以及时供给。官军来时,山贼鸟散入深林,大军耗累数万,也找不到山贼所在。大军一走,他们又照样做回山贼,就这样狡兔三窟,连成一片。朝廷曾派遣重臣去征讨,结果赣县主簿吴纰战死,南赣巡抚文森称病,征剿的官兵在与义军的战斗中屡屡失利,朝廷束手无策。
就在明朝烽火连天、内外交困之际,兵部尚书王琼独具慧眼,向朝廷举荐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巡抚是明朝从宣德时期开始施行的一项制度,朝廷向各省派遣中央巡视官员,督办某些重大事件。最初,巡抚只不过是个临时职务,事情办妥后就被召回中央,后来逐渐趋向制度化和地方化。巡抚是省级最高军政长官,是当时有抱负、有才干的官员发挥自己才能的最好职位。因此,王阳明对这个任命非常满意,决心以实际行动效忠朝廷,报答王琼知遇之恩。于是,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王阳明在南京受命为巡抚南赣汀漳左佥都御史。当时,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的范围是八府一州,即江西赣州府、南安府,广东惠州府、潮州府、韶州府、南雄府,福建漳州府、汀州府,湖广郴州等地。
自正德五年(1510年)太监刘瑾被诛后,王阳明的职位不断提升。先是于三月离开贵州龙场调任江西任吉安府庐陵知县。七个月后入京朝觐。十二月,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为吏部尚书杨一清所赏识,调入北京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任会试同考试官。十月,升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晋升为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任南京太仆寺少卿,赴南直隶滁州督马政。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改任南京鸿胪寺少卿。
这次,王阳明由寺少卿的“闲曹”跳了出来,任南赣巡抚,实是时来运转。在平灭詹师富流民军后,他又被授予提督军门,受命领旗牌(兵符),成为统调赣、粤、闽、湖广四省官兵,拥有定夺生杀大权的权倾一方的高官,令朝野议论纷纷。其时世人只知王阳明聚众讲学,对孔孟学说有深刻研究,且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是个大学问家,对其统兵理政之才能,多数人并不了解。王琼的提议,得到朝廷的批准,不仅充分体现了王琼识人用人的胆略和远见,也为王阳明施展军事才能、建立军功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王阳明先回余姚,探望九十七岁的老祖母,接着再急速返回南京,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二月初三日起程赴任南赣巡抚。
王阳明在奔赴上任南赣巡抚的途中,传说经水路到达万安县赣江的惶恐滩段时,突然遇到数百名水匪流寇要劫船,行程因此受阻。赣江十八滩水急滩险,经常出现流寇水匪。章江和贡江在赣州合流后汇成赣江,奔流而下,“水石惊天变”的十八滩就在这段航道中。十八滩在赣县境内的有九滩:储滩、鳖滩、横弦滩、天柱滩、小湖滩、铜盆滩、阴滩、阳滩、会神滩;在万安县境内的有九滩:良口滩、昆仑滩、晓滩、武术滩、小蓼滩、大蓼滩、棉津滩、漂神滩、惶恐滩。其中真正的水恶滩险是惶恐滩。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在宋代,传说苏东坡听闻赣江有十八滩之后,为了目睹其真正面目,特租一条船由赣州顺流而下,由熟练的老滩师导航指挥、专业的老船工掌舵,闯过了一滩又一滩!而后,苏东坡到万安县城西大江口歇息时,抒发出自己感慨万分的情感,挥笔写下了“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的著名诗句。从此,黄公滩便改名为惶恐滩。惶恐滩也因此引来众多文人学士留下诗文名篇。至元十一年(1274年),文天祥起兵北上抗元从赣州出发,路经惶恐滩后感慨万千,即赋诗《万安县》:“青山曲折水天平,不是南征是北征。举世更无巡远死,当年谁道甫申生?遥知岭外相思处,不见滩头惶恐声。传语故园猿鹤好,梦回江路月风清。”该诗表达了文天祥北征的决心、信心和英雄气概,以及对故园乡亲父老的怀念之情。至元十六年(1279年),他又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从此,惶恐滩让世人瞩目并名扬四海。
王阳明在惶恐滩突遇水匪要劫船,便立即布置防守。因上任途中只有几个亲兵随从,并没有官兵可以调遣,王阳明急中生智,招呼前面和后面同行的十余只商船集结起来,扬旗招展、擂鼓轰鸣,大造声势,果然大大震慑了劫匪。劫匪们看到王阳明船上挂的是军门旗号,知是巡抚大人,都惊慌失措地在岸上跪拜说,他们都是饥寒交迫、无法养家糊口的流民,叩求大人救济活命。王阳明命令将船泊到岸边,让随从军官传令安抚说,巡抚知道劫匪们饥寒无奈,到赣以后会派人前来救济,现在大家要赶快解散,回乡等待;如再乘机结群掠夺百姓,便会依法处理,决不轻饶。水匪们随即散去。
就这样,王阳明化险为夷,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日顺利到达赣州,上任开府。
王阳明到达赣州后首先给兵部尚书王琼写信,云:“……已于正月十六日抵赣,扶疾莅任。虽感恩图报之心无不欲尽,而精力智虑有所不及,恐不免终为荐举之累耳。”王阳明与王琼尽管从来没有见过面,但两人却神交已久,可谓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王阳明对王琼极为尊敬,他在南赣期间,除正式公文外,还多达数十次给王琼写信汇报南赣平乱的情况。王琼对王阳明尤为赏识,每次接到王阳明的捷报时,都认真审读,还称赞王阳明是奇才。因为他俩从来没有见过面,有一位门人便将王阳明的画像送给王琼,王琼得到画像如获至宝,将其挂在堂屋中央,还亲自焚香敬拜。有一次,王琼一手抱着孙子,一手拿着王阳明的奏文高声朗读,读到精彩之处,不禁赞叹,并不时地看着自己的儿孙说,生子当如王守仁也!
其实,王阳明接到朝廷巡抚南赣的任命后,追随他的弟子们已开始对南赣的匪乱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盗贼匪患的基本情况。他抵达赣州开府后又进一步调研、汇总与决策。在决定攻打漳南后,他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二十日发布了《巡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的训令,详细介绍了此次南赣平乱的总体部署。训令对地方各级官员责任分工明确,又要求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严肃军令,赏罚分明,共同剿灭匪患。训令切实可行,充分体现了王阳明在军事领导上的卓越才能。王阳明要求各级官员端正态度,谦虚谨慎,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