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

张荫麟(1905—1942),自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历史学家。1923年考入清华学堂,入学不久即在《学衡》杂志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所作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因而受到梁启超的赏识。毕业后官费赴美留学,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哲学与社会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任教。

1935年,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张荫麟应教育部之聘,承担了编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的任务。他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誉为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

本书主要部分完成于“卢沟桥事变”前夕,大部分陆续登载于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中。1940年6月,重庆青年书店首次汇集出版,但误署名为杨荫麟。1941年5月,书稿由西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石印出版,名为《中国史纲(第一册)》(内容止于第八章)。1942年,张荫麟对该书做了修订,改正了若干错误,并增加了第九章至第十一章。当年10月,张荫麟因患肾炎在遵义病逝,年仅37岁。1944年重庆青年书店以《东汉前中国史纲》之名再版,1948年南京正中书局以《中国史纲(上古篇)》之名再版。20世纪50年代后该书不断重印,在诸家中国通史中独树一帜。

本次出版以1948年正中书局本为底本,封面参考了1944年青年书店版。在保留当时语言文字习惯的基础上,对文字、标点等进行了错讹订正和现代规范处理,同时以页下注的形式对生僻字词进行注音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华文出版社编辑部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