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二次成长:给青少年恰如其分的爱和支持
- 章扬清 郑毓晨 陈淑芳 李泽华
- 9154字
- 2025-03-19 17:12:42
第一章 青少年成长的四个挑战
当我们在说“青少年”这三个字时,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和画面?当我们想探索和了解青少年时,我们到底在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群体,该群体又有什么样的特征?
几个简单的词语恐怕很难概括这个越来越被父母、社会和学者们重视的人生阶段——青春期。在这个时期,个体会在生理、情感和人际关系层面经历巨大的变化,可能在依赖他人和独立自主间踟蹰,从依赖逐步过渡、发展到独立。此时,个体充满迷茫、焦虑、希望、理想,以及冒险、试验或无聊空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13~19岁的孩子称为青少年。但是神经科学认为大脑有关青春期的变化在13岁之前就开始了,并在19岁后还在继续,甚至会持续到25岁或30岁左右。脑科学家弗朗西斯·詹森(Frances Jensen)和艾米·艾利斯·纳特(Amy Ellis Nutt)在《青春期的烦“脑”》(The Teenage Brain)一书中提到,在大脑完全发育成熟之前,青少年时期大脑的成熟度只有80%左右。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孩子在9~10岁左右就会进入青春期。而且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其青春期的过程也随着延长了。在如此长的年龄跨度中,每个孩子或家庭都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但有一个共同的、不可避免的主题——分离。也就是说,青少年将会从物理空间、社会意义、情感层面离开家庭,离开父母。
青春期持续的时间如此之长,12岁的青少年和18岁的青少年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阶段青少年的特征,我们把青春期大致划分为青春期早期(9~12岁),青春期中期(13~17岁),以及青春期晚期(18~25岁及以后)。
在青春期早期,生理上的快速发育使孩子思考为什么身体有如此超出他们预期的变化,从而急于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心理上自我意识的觉醒使青少年开始拒绝成为“父母眼中的孩子”;在青春期中期,青少年的性取向进一步明确,同时发生的还有在心理层面渴望把父母“请出去”,把同伴“请进来”,在同伴中寻找认同和新的位置;在青春期晚期,青少年的自我开始稳固,开始探索事业和发展亲密关系,并在其中进一步确认“我是谁”。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在文中大致划分了青少年的不同阶段,但学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以下关于青春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的总结和描述可以供家长参考和判断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阶段,以了解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
青春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青春期早期(9~12岁)
关键词:我和父母想的不一样;为了和你不一样而跟你对着干;为赋新词强说愁
1 身体发育带来的扰动
在这一时期,快速变化的身体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扰动。青少年可能会被自己的变化吓到。对于早发育或晚发育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是非常难熬的阶段。
○“我讨厌我的胸,不想让同学看到它,就一直佝偻着身体。我是班里第一个穿文胸的人,太尴尬了。”
○“我来例假了,也不好意思问同学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上厕所时拿卫生巾要非常小心翼翼。”
○“其他男生好像都长高了,我的身高一点儿变化都没有,难受。”
○“我得到了一件新衣服,胸前绣了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花太漂亮了,我很想让人看到它,可又不想让人因为它而注意到我,让人感觉我和别人不一样。当我鼓起勇气穿到学校时,第一个碰到的老师就夸了我。我羞红了脸,忽然觉得这件衣服让我难以接受。我决定以后再也不穿它了。还是平平无奇的白T恤比较安全。”
孩子在这个阶段对自己外貌的别扭态度和对自己身体的拒绝可能是非常强烈的。父母要尤其避免对孩子的身体评头论足,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身体。
2 对性好奇
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对性的好奇心更加强烈。随着性发育逐步成熟,一些孩子开始感到性兴奋,这个感受对他们是全新的,兴奋、好奇、害怕、困惑可能同时存在。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如何处理和管理性发育带来的感觉很重要。尤其是男孩子,生殖器官的发育对他们的冲击非常强烈,有的孩子会感到尴尬而沉默寡言,有的孩子则用一种更躁动的方式来应对。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大大增加,不难看到这个阶段的男孩子会开玩笑式地私下模仿男女谈恋爱时搂在一起,你推我搡。在这一阶段,及时的性教育非常必要。
3 探索情绪表达的适度性
随着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发现自己的攻击性开始真正具有破坏力了。他们的冲动可能不亚于学龄前儿童,情绪的起伏和爆发可能会十分剧烈,而身体更强壮有力可能会给他人或自己造成真正的伤害。这让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适应情绪的变化,自己又该如何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感受。
4 寻求家庭关系之外的自我“在家庭之外的世界里我是谁”,渐渐地,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甘于做爸爸妈妈的宝贝,对“凡事听父母的”感到窒息。
有时,并不是父母做错了什么或对孩子的控制太多。只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需要更多个人空间,与父母关系太亲近反而让他们觉得危险和不舒服。不自觉地,他们可能会选择攻击父母和远离父母,从而保持让他们觉得安全的距离。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消极认同”的概念。消极认同指的是个体对社会普遍接受的规则表现得冷漠或厌恶。对青少年来说,这个时期的他们想脱离父母的干涉,让自己与众不同,因此他们以不接受父母制定的规则这种方式来表达不同的观点。“音乐、电视节目、穿着最好不要和爸爸妈妈一样”,虽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要和爸爸妈妈不一样。这也解释了家长经常会说青少年“我让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
5 寻找学业上的定位
目前大部分孩子的青春期早期横跨了小学高年级段和中学低年级段,包括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期。到了中学,面临新的环境、伙伴,以及学习科目的增多,青少年的学习优势会更加被看重。成绩和智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在同龄人心目中的地位。青少年需要在各种新挑战中学习重新定位自己:“我的成绩怎么样,我在班里的表现怎么样,老师和同学怎么看待我,我在学业上应该如何进步”。
青春期中期(13~17岁)
关键词:请父母“出去”,请伙伴“进来”
1 寻找新的重要关系
随着青少年进入13~17岁,青春期早期的动荡逐渐平稳,但是争取独立和脱离家庭的主旋律还在继续。如果说在青春期早期,青少年的身份探索和身份认同始于努力脱离家庭并让自己和家人不一样,那么在这个阶段,在群体里寻求一席之地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
群体和朋友成了青少年的另外一个归属。他们在情感层面的关注点也转移到自己是否被群体接受,是否属于群体的一分子上。在同龄人群体中,大家可以交流内心的痛苦和人际冲突,并且总能懂彼此的感受,这在情绪激荡的青春期是很好的安慰。
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他们的重要伙伴和认同的对象不一定是同龄人,而可能是明星、社会上的重要人物,甚至是二次元(纸面或屏幕等平面上所呈现的动画、游戏等平面视觉作品)中的角色。有时,他们也喜欢在某些理论、书籍、影视作品中寻找自己认同的价值观。青少年会追星和看小说的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寻找新的重要关系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为了离开父母、融入群体、步入社会的必经阶段。
2 同辈压力和团体中的挣扎
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经历过同辈压力,因为青少年希望被同龄人接受。在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很大程度上被青少年感受为“我是不是一个被喜欢的人”。
青少年或许可以选择他们的朋友,却很难选择他们所在的集体。随着进入中学和社交媒体的使用,青少年接触的群体不断扩大,可能是班级、社团,可能是兴趣班,也可能是网络中认识的群体。
待在群体中固然会使人感受到归属感,但是群体情绪的传染性是如此之强,任何与群体成员不同的人都可能会受到残酷的排斥。在同伴的影响下,青少年对朋友圈无法不在意,他们会穿一样的衣服,喜欢一样的动漫,听一样的音乐,甚至可能会一起做出父母认为不好的行为。
对青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孤孤单单一个人或被同龄人排斥更痛苦的了。有的青少年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遭到同伴的拒绝,有的青少年可能因为害羞或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孤立,有的青少年则因为遭受霸凌而挣扎。身在其中的青少年和家长都会感到痛苦万分。
好消息是,伴随着恰当的支持和干预,这个阶段会顺利度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将越来越少受到同辈压力的困扰。一些人可能更加屈从,而另一些人则能更好地应对挫折和保持自我。我们能观察到的是,家庭关系越好,青少年就越少受到同龄人的负面影响。
青春期晚期(18~25岁及以后)
关键词:我既不是父母的乖宝宝,也不是群体中他人的复制品,我是我自己
1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到18岁以后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从“我不是父母的乖宝宝”“我要融入同龄群体”发展到发现“我与其他同龄人是有区别的”,最后发展到去确认“我是我自己”。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通常进入大学,虽然依然面临着很多发展任务和不确定性,但之前阶段的扰动开始慢慢平息。青少年和家庭的关系在稳定中继续发展,随之而来的发展任务是确定“我如何生存”,以及确定如何进入亲密关系。
这一切并不容易,因为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衡量标准,所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变得尤其让他们困惑。
2 独立却不自我中心
这时不管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青少年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已经与父母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同时对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有了进一步的反思,意识到自己不是群体机械的一部分,并开始探寻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思考在群体中如何保持自我。这可能让他们备感孤独。有研究显示,与所有年龄段的人相比,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孤独感是最强烈的。
此时,青少年不再有繁重的学习压力,感受到周边环境的限制减少,所以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走进亲密关系只是第一步,很快,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与另一半相处。如何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又让渡一部分自我权力。如何同时是“我”,也是“我们”。这可能是值得终生思考的议题。而早期不同的养育质量和人际体验可能会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在了解了青春期的各个阶段后,不少家长会感叹,原来青春期要持续这么长时间!是的,人类的青春期无疑是漫长的。其实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物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经历青春期。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阶段的海獭更容易挑战鲨鱼,鸟类在青春期的前额叶发展会让它们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发育会让它们在某个时间段更容易冒险和尝试新事物。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往太平洋深处的一片海岸附近,有一块海域,被称为“死亡三角”。因为这块海域常年的居民是大白鲨。没有什么其他动物敢接近这片海洋顶级捕食者的地盘,除了一些“敢死队员”——加利福尼亚海獭。有趣的是,海洋生物学家发现,敢死队员中没有成年或幼年海獭。只有青少年时期的海獭才会接近这片死亡之地。这些勇敢又鲁莽的青少年海獭有时葬身血海,而更多时候,幸存下来的海獭则会在亲身经历中积攒宝贵的生存经验,抵达成年。
这群年轻的海獭和人类的青少年非常相似:寻求刺激、爱冒险,做在父母看来非常危险的事。然而,它们因此获得了生存的智慧,这是在父母的庇护下不可能得到的。
事实上,进化医学领域的研究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经历青少年时期。跨越物种的研究显示,尽管每个个体的经历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动物都会经历某些生理转变过程。除生理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鸟类在青少年时期前额叶(关于人类青少年大脑的发育,我们会在本书第二章更多讨论)的发展可以帮助年轻鸟类获得自我控制,其他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变化也会推动个体冒险,尝试新事物和更多社交。
没有动物是一夜之间长大的。《比青春期更关键》(Wildhood)一书中提出了“野蛮成长期”这一概念,来描述某个生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塑造了所有物种的成熟个体;它必须不受特定年龄、生理特征或文化及社会的限制;而我们必须捕捉到生命在这一特定阶段具有的脆弱、激情、危险和无限可能的特点。人类,并不例外。
青少年面临哪些成长挑战
如果我们知道,青春期的转变和挑战具有普适性,也许我们会放下对这个群体的害怕与偏见,更理解青春期孩子当前正在经历的历程,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支持。
下面我们来看看,要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青少年会经历哪些挑战。
挑战一:我可以做自己吗/我可以和你不一样吗
在家庭发展周期里,一个家庭从形成,到孩子的出生、成长,直到孩子离开父母,都有其变化的规律,父母则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养育策略,来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在青春期早期,与父母分离的主题就开始了。如果我们把家庭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生态系统,那么在青春期,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成年人和青少年一起努力,让系统可以在成员保持情感联结的同时也允许每个个体有更大的独立空间,在自主和联结间达到平衡。
随着孩子大脑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升及情绪变得更敏感,他们必然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新的感受和认知——“爸爸妈妈的话也不一定都对”“你听你的高山流水,可我就喜欢我的饶舌音乐”。
小时候孩子会说:“我想成为爸爸妈妈那样的人。”到了青春期他们的想法可能会转变为“我才不要成为爸爸妈妈那样的人”。最后他们才可能在内心整合为“我想自己的某个部分像爸爸那样,某个部分像妈妈那样,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不想和他们一样”。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整个青春期,跨度十年以上,而这也是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最核心部分。
纪伯伦的一首诗里写道: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时,父母是否能观察到,孩子正在向独立迈出重要的一步?当孩子不再是童年那个追着爸爸妈妈抱的小宝宝,脾气开始变得捉摸不透,甚至有时还跟父母对着干时,父母是否能理解, 这是孩子在艰难地甚至用破坏关系的方式来让自己有一些空间?如果父母自恋地认为,孩子属于自己,把自己的价值过多地放在孩子是否顺从自己上,那么孩子将在成长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挑战二:在同伴中我是谁
到了青春期中期,青少年进一步在群体里寻找自我,探寻自己的位置。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受到来自同伴的负面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青少年之间的行为和情绪是高度传染的,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同辈压力做出危险的决定。
父母的担心不无道理。青少年,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是最容易成为狩猎目标的。不谙世事、没有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一头扎入危险的世界时很容易受到伤害。
然而,还有一个真相不可忽略,《比青春期更关键》一书提到,与同伴一起进行的社会学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工具之一。其实这也是青少年喜欢集群的原因之一,集体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可分享相似感受的情感土壤,还能够帮助青少年规避自己成为唯一的攻击目标,另外,身处集体中的青少年不需要亲身经历也能学会自我保护策略。当他们目睹误入歧途的同伴的最终真实后果时,可能会间接获得宝贵的经验。
当然,群体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同伴的冲突与和解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人类倾向于和与自己相似的人组成群体。一开始,一些青少年缺乏经验,会让自己看上去和群体成员不一样。而这样做,被群体成员排挤的风险很高,甚至会遭到霸凌,特别是在中学早中期。渐渐地,青少年学会了一些让自己成为集体一分子的技能。例如,一位中学男生在回顾自己在朋友间经历的挫折时向我吐露心声:“如果回到那时,我不会为了赢得关注而哗众取宠,反而被当成小丑。我宁愿没有人注意到我,这才是最安全的。”
青少年将学会融入集体,不引人注目,通过用头发或帽子遮住眼睛避免目光接触等方式避免被选为攻击的目标。与此同时,“在集体中我是谁”“怎样既做自己,又融入群体”是青少年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不容易,这是成年人进入更大的社会后,能够在认同社会标准的同时又保留真实自我的起点。
网络可以让青少年和朋友间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展示自己的创造力,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网络社交中,信息的流动24小时不停歇。当孩子和同龄人在发生冲突时,网上的言论可能会演变得出乎意料,网络霸凌也比学校霸凌要难处理得多。
青少年可能会因为羞耻和担心被责备,很难向父母分享网络上的经历。与处理所有青春期的挑战一样,父母的帮助依然很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我可以和我爸妈说”,这是我们保护孩子最关键的因素。
挑战三:我可以有亲密关系吗
青春期孩子关于性发育和亲密关系的担忧和焦虑会有以下几个部分。
1 青春期早期:我的身体是否正常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一样的,发育速度也不同。身体发育与同龄人是否一致可能会困扰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但当他们来到16~17岁,随着大部分人的身体发育成熟,这个问题自然会被抛到脑后。
2 青春期中期:我是不是对“性”想得太多
许多青少年发现,他们脑海中总会盘旋着“性”这个话题。事实上,这是正常的。只要青少年没有沉迷于此(如沉迷于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或做出危险举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表明他们在做必要的探索。
3 青春期晚期:我喜欢谁、谁对我有吸引力
青少年在某个阶段会确定自己的性取向。但在这之前,许多人会经历不确定和怀疑的阶段。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任务中,明确性取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与自己喜欢的对象接触、交流的体验,也对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们会经历太多的不确定和不自信,而父母的支持将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虽然我们在上文大致划分了年龄段,但这些挑战在不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未必相同,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从青春期开始,孩子将慢慢探索成年人世界的浪漫与爱情,最后走进亲密关系。而这个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学习。如今,打开任何社交媒体,你都可以看到大家关于感情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但是,很少有人告诉青少年,如何去爱。
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曾连续四个学期给一门课当助教。这门课面对全校本科生开放,虽然用的是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但每堂课依旧爆满,而且还有因没有座位站着听课的学生。到底是什么让这门课如此受欢迎呢?这门课叫作human sexuality,中文翻译为“人类性学”。
这门课的名字已经显示它是课程里的“珍稀品种”。而如果你看过课程大纲,就会知道它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传统的性教育中的生理结构、生理发育过程和身体保护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这门课更多地涉及了心理、社会、文化等不同的角度,核心模块包括如何开启和维持亲密关系,如何基于性伦理、道德、法律做出正确的性决定,跨文化的性活动和性行为,了解和定义性暴力,性别差异和平等,性别认同,性取向(包括接受自己的身体),等等。青少年对亲密关系和性的好奇及大大小小的疑问在这里都会得到解答。
父母可能会担心,如果孩子对性了解得太多,可能会过早开启他们进入成年人世界的大门。还有什么比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性行为更尴尬和忧虑的呢?
然而真相是,青少年了解不包含指导具体行为的性相关的知识,并不会促使他们更早地开始性生活。引用澳大利亚作家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的话:“图书馆是一个能让你丢掉天真而非童贞的地方。”在荷兰这个性教育走在最前沿的国家,青少年的怀孕率是最低的。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年轻人都在有意识地推迟恋爱或性关系,这是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他们害怕受伤。
青少年渴望的是浪漫,他们想要并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结。青少年想要了解社会、情感、行为方面的信息,包括如何定义侵犯行为,如何处理不当的挑逗,如何说“是”,以及如何说“不”。他们渴望学习有关爱情的知识,例如,如何开始或结束一段关系,如何处理分手,如何避免受伤。
帮助青少年在亲密关系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将所有相关知识灌输给他们。一个10岁的孩子和一个18岁的青少年想知道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做出或简短或详细的回答和讨论,需要父母的智慧。
挑战四:我可以事业有成吗
要向成年生活前进,意味着个体要承担起新的角色和责任。年轻人需要通过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来建立信心。
如果我们看一本关于动物成长的小说,其进入成年期后大概会有如下经历:离巢,直面内心的恐惧,找到食物,结交朋友,寻找爱情并最终确立自己的领地。
青少年的智力、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会让他们自然而然考虑以后想干什么,要以什么方式立足谋生。然而,这个过程建立在前面几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在感到被允许分离,探索自己,确认自己是谁,安顿了青春期的部分焦虑与不安之后发生。
作为心理咨询师,这几年我接待了太多“躺平”的孩子。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或不爱去上学了。而父母不知道的是,当一个人抑郁、焦虑、不安时,是无法把精力投放到外面的世界中的。
很多父母感到不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比自己当年轻松了太多,却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实际上,除了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外,当今孩子往前的每一步都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当一个孩子被全家团团围住,从生活到学习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时,他的内心可能是很苦闷的。出于本能,孩子当然想报答父母的付出,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如果父母很焦虑,把对生活和未来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父母的某些要求时,就会感到进退两难。如果“做错”太可怕,那么还不如不做。
与此同时,成功往往伴随着独立和冒险。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还没有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所以感到无法放手让孩子独自承受失败的风险,甚至担心孩子是否能完成一系列看似简单的生活任务,如按时起床、打扫卫生、洗衣服等。这个时候往往亲子冲突最剧烈,但通常这也表明孩子准备好要独自去承担了。
另外,父母和孩子对“事业有成”的定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找到高薪或稳定的工作。对于现代的青少年来说,经济独立并养活自己确实是成熟的标志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哪些事情上觉得自己有能力,他们想在哪个领域获得成就,并在这个基础上探寻新的可能性,允许自己真实地存在,拥有确认自我、去爱、去工作的能力。
在这里,再强调也不过分的是,事业有成的基础是分离。只有父母允许孩子和自己不一样,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才有可能超越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可以太淡,也不可以太浓。孩子必然要先认同父母,然后超越对父母的认同,才能有所成就。在很多成年人个案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业发展遇到阻滞的人——明明可以完成一个项目,明明快要晋升,明明某个比赛很重要,但是却莫名其妙把项目搞砸,把机会弄丢,或者干脆忘了参加比赛——都太把父母放在心里了。他们会觉得,事业有成,超过父母的成就,是一种背叛。
以上我们总结了青少年可能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在第一部分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针对几个主要议题进行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