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倭国使臣:小西宗忠从烟台卫登陆,一路上一直皱着眉头,没有丝毫放松。
跟着他从倭国到大明的女儿小西千代,问道:“父亲大人,为何大明跟您说的并不一样。”
小西千代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继续问道:“您不是说大明已经日薄西山,街上到处都是乞丐、流民吗?为何我没有看见?”
小西千代的询问,就是小西宗忠皱眉的原因,他没有回答女儿的问话,而是仔仔细细打量着街上行人的表情,似乎想要从行人脸上,看出不一样的东西。
但很遗憾,街上行人没有任何异状,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红光满面,但也绝说不上面黄肌瘦。
那些一看就是贫困人家的行人,即便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但依旧很干净,就连路边的幼童,也没有赤裸身躯,最起码都穿着粗布衣服。
他知道这一切的原因,都是那个在皇宫内端坐的少年天子,那个十岁登基的少年皇帝。
他也明白倭国没有机会了,最起码现在没有机会了。
这个老大的帝国,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必然如大日凌空,再次笼罩在整个世界。
小西宗忠叹了口气,现在倭国经济萧条,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除了大明商人,再也没有了任何商队可以前往。
那些大明商人甚是可恨,仗着有舰队撑腰,肆意压价,让倭国更加雪上加霜。
小西宗忠来之前,丰臣秀吉和他秉烛夜谈,两人对倭国的状况,都持悲观态度,为今之计便是侍候好大明,换取一丝喘息之机。
只要能够缓过劲来,倭国就还有希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车队很快便来到京城外,小西宗忠推开马车的小门,走下车来。
鸿胪寺的官员早就等候多时了,毕竟事关礼节,即便不情愿,面子上也要过得去。
小西宗忠双手拿着“金印勘合”,躬身递交。
鸿胪寺官员接过“金印勘合”后,拿出存档副本进行对比,这是一道必要的程序,避免使臣被假冒。
比对过后,鸿胪寺又接过国书,继而道:“贵使一路风尘,辛苦了,请先行前往会同馆歇息。”
“明日本官会到会同馆与贵使商讨觐见之事。”
“多谢”小西宗忠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掏出一块美玉,塞到鸿胪寺官员怀中。
鸿胪寺官员却直接将玉从怀中掏出,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太阳看起玉佩的成色。
玉佩看起来成色不错,鸿胪寺官员看完后,将玉佩递给身边一直跟随的小吏,道:“贵使客气了,请。”
小西宗忠不知道这大明官员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不成现在大明官员收礼都不避人了?
一行人到达会同馆后,鸿胪寺官员便告辞离开了,至于那枚玉佩则到了礼部尚书——吕调阳手中。
吕调阳掂着玉佩,冷光在指间流转,冷笑一声,然后扔回给鸿胪寺官员,道:“本官知道了,明日按原定计划,先带他们去京营转一转。”
“是”
鸿胪寺官员又不是傻子,谁的礼能收,谁的不能收,他们清楚的很。
收了倭国使臣的礼物,往小里说是收受贿赂,往大里说就是通敌卖国,这个罪过鸿胪寺官员可担不起。
礼部尚书早就预料到倭国使臣会四处打点,所以在使臣来之前,便有了交代,礼物照收,但必须上报。
朱翊钧翻阅锦衣卫呈上的倭国密报。
倭国现在名义上的国主是后阳成国主,但实际的掌控者是丰臣秀吉,其麾下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岛津义久三股势力。
丰臣秀吉原本拥有军队三十万,但经过东海舰队间接不断地打击下,经济崩溃,已经无力维持这样庞大的军队,现在只有二十万人。
而倭国的军备并不弱小,经过这么多年的贸易,仿照西方传过来的武器,仿造出了火绳枪,射程约有三十丈。
至于水军在东海舰队的打击下已经不成气候,仅有的几艘战船也东躲西藏,生怕被东海舰队碰到。
而此次前来大明的使臣小西宗忠是丰臣秀吉的心腹,此人算是个大明通,在大明封锁倭国海域之前,经常来往两国之间。
看着锦衣卫带来的消息,朱翊钧有些后悔,没想到经过多年的封锁,倭国居然还有如此庞大的军力。
他的本意是让倭国将种地百姓编为仆从军,继而将其在战场上消耗掉。
这样既能减少倭国的战争潜力,又能削减其国力。
现在倭国的军备已经超出了朱翊钧的意料,如果让这批军队作为仆从军,有利有弊。
好处自然是战斗力足够,能够啃下一些硬骨头,坏处便是变相的增加了这批倭国军队的战斗经验。
如果是倭国正规军队前来,那率领这批军队的自然也是倭国的将领,这些将领,哪怕再笨,也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而且有脑子,摆明送死的任务恐怕会拒绝,即便强行让他们执行一些送死任务,那消息传回倭国,以后想继续招募仆从军就不容易了。
朱翊钧思来想去,也没有好主意,索性命人将内阁成员悉数喊来,一同出主意。
张居正等人看完锦衣卫的密报后,思考了一会。
张居正道:“陛下,微臣以为,倭国未必会将其正规军队派出,毕竟我大明舰队一直在倭国海域游弋”
“臣以为倭国会将其国内无地游民或浪人整个后,由其国内将领统帅,出国作战。”
“那些流民和浪人同样是倭国的不稳定因素,将其派出来,既能减轻其国内压力,又能赚取饷银。”
朱翊钧听后,点点头:“张师傅所言有理”
张居正谢过朱翊钧的夸奖,继续道:“臣以为,我大明可以按其势力划分,将其军队拆分。”
“这样一来,便能让其内部相争,且无法统一调遣。”
张居正说完,英国公张溶也站起来道:“微臣以为,我大明可以在仆从军中,每百人派遣一名监军,这样一来既可以随时得到消息,还能随时掌控其指挥权。”
“没错”兵部尚书谭纶道:“倭国的军械、粮草皆有大明供给,这样能够随时切断其补给,令其不战而溃。”
礼部尚书吕调阳,也来出言献策:“倭国士卒语言不通,礼部可在其军中设置学堂,以传授其汉语的名义,教授士卒忠君爱国。这样一来便可掌控其心。”
“战死者,应在众人面前进行封赏,让其知道,大明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为大明牺牲之人。”
“至于赏赐的银子,则正大光明的交给倭国将领,以臣之见解,那些倭国贵族,怕是不会将银子交给牺牲士卒的家人。”
“如此一来,士卒自然知道谁更可靠。”
吕调阳说完,一旁的冯保也出声道:“万岁爷,还可以给那些倭国将领下点料,保证其活不过几年。”
这一点就是厂卫的拿手好戏了,尤其是招募了‘雕翎境’的邪派高手后,更上一层楼。
“还能将倭国士卒皆调往其他世界,这样就能切断倭国贵族和仆从军的联系”
“对,对,还可以奖励那些卖力的士卒,准许其服役满五年,入我大明籍。至于其能不能活过五年,那就看陛下心意。”
几人越说越多,让朱翊钧大开眼界,这些朝堂众臣很快就整合了建议,从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如果按照这个方案进行,那既能满足朱翊钧“以倭制敌”,又能将其威胁控制起来。
而且这个方案,不仅适合倭国,同样适用于任何藩属国。
“内阁尽快拿出条陈,至于和倭国使臣谈判之事,就麻烦吕爱卿吧”
本来朱翊钧不想给倭国这么大面子,但这个方案的执行确实需要一个老成持重之人,礼部尚书算是不二之选。
“老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