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从史家出来后,有些心不在焉的,他没多加思考就猜到王夫人身上。
也就只有那样佛口蛇心的王夫人才会想出这样的毒计。
贾琮觉得自己不能因为一心科举就将自己处于被动的处境,眼下他正好不用一心扑在科举上,贾琮得为自己做打算。
首先贾琮得从饮食上解决,平日里都是晴雯提着食盒从小厨房带来的,现在的贾琮打算日后餐食一律让陈福从外头买来。
为了不让王夫人起疑心,贾琮仍是照旧让晴雯去小厨房拿吃食,不过这些饭餐贾琮绝对是不会碰,他让晴雯拿从小厨房带来的饭菜去喂上回贾母送来的绿孔雀。
其次贾琮开始派禄生和承祥去外头寻找大夫或郎中,经过这件事情后,贾琮才明白身边有一个心腹大夫的重要性。
虽然之前贾琮也尝试过自己看医书学习,但学医到底和科举不一样,医术岂能当儿戏对待。
因此贾琮才想到向外寻求或培养一名大夫。
与贾府交好的王太医他用着不放心,毕竟这个太医也是姓王的,谁知道他是不是王家的哪个远亲。
只是外头医术精湛的大夫并不多,医术过人的要么已经进入宫中当太医,要么自开一座医馆,因此他们想寻找愿意追随贾琮的大夫难度是比较大的。
因为培养一名医术过人的大夫不仅要花费许多金钱,还要花费不少精力,尤其在古代,医术一般都是世家流传下来。
大夫或郎中有这样的本领,自然是不会甘愿追随贾琮。
当然也有这样的大户人家,结识一些医馆大夫,与他们交好,只要家里人生病,他们就立刻去请交好的大夫,给一笔厚厚的诊费,这样大夫即可以在外头积累经验,提升医术,他们也不用承担高昂的培养费。
幸而禄生本事大,找到了一位世家行医的母子,母亲姓马,大家都叫她马娘子,儿子叫温澄,年方九岁。
这温家祖上是当过太医,只是后面几代医术相较于祖上比较一般,因此后代便在京城周边开个医馆,代代经营起来,倒是颇有声望。
因马娘子娘家也是世代行医,她医术高超,却受温家大房忌讳,那大房趁马娘子丈夫去世后,找个分家的由头将母子二人赶了出去。
虽然这些年马娘子也有一些积蓄,只是这点钱在这个花钱如流水的京城里很难立足。
除非马娘子选择带儿子回自己的家乡苏州,才能顺利把儿子拉扯长大,只是马娘子的名声已经在京城妇人中小范围传开,选择返乡就只能重头开始。
而且马娘子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娘家是否能接受一个不姓“马”的儿子。
在马娘子犹豫不决时,她遇见了禄生。
禄生知道母子二人的情况后,于是就将母子请了回来,贾琮见马娘子是个安分守已的,温澄也是个性子稳重的,于是贾琮便在宁荣街附近租下一座院落,供给她们母子二人入住。
马娘子自然是感激不尽,便在这个院落开起小小的医馆来,虽然起初病人并不多,但意味着马娘子也有更多的时间手把手教温澄医术。
当然贾琮也没有明晃晃向众人表示说这医馆是他资助的,只是暗中资助罢了。
现在的贾琮已经不是刚穿越过来的贾琮,先不说《聊斋志异》给他赚了一大笔钱,就说平日收到的赏赐就足够让他再养得起一对母子。
更何况那对母子也不是白吃饭的。
每隔一段时间,贾琮就会去给马娘子把脉,确保自己身体健康,而不能再像上回被人下毒都浑然不知。
……
在贾琮拒绝小厨房饮食后,果然犯困贪睡的症状就消失了,再去请江太医和马娘子把脉时,江太医与马娘子都认为幸而贾琮发现得早,并无太大问题,再调养一个月后,就可以完全治愈。
听到这个消息,贾琮才终于放下心来,但他可就不会这么放过王夫人,这笔账已经被他记下。
贾琮已经开始谋划利用此事大做文章。
进入六月。
荣国府收到来自南安郡王府的帖子,说是南安太妃大寿,宴请府上贾母和王夫人等人,并且可以带上几个小辈一齐来郡王府玩乐。
那王夫人见是南安郡王府的帖子,内心很是高兴,认为自从王子腾升九省统制,她在外头那些妇人中的地位就高了不少。
就连平日里走动不多的南安郡王府都邀请上自己,之前南安郡王送来的帖子只会递到贾母手中。
贾母对于南安太妃的帖子倒是淡淡的,虽然眼下贾府已经不复往昔,但只要有贾母在,该走动的还是要走动。
每年贾母寿宴,南安太妃都会前来出席,虽然每次只是匆匆赶来,又匆匆离去,但表面上也算是给贾府的面子。
因此这次南安太妃的寿宴,贾母肯定是要出席的。
这次王夫人打算带上贾琏、宝玉和探春。
贾母听了,道:“林丫头虽然在你们眼中只是个客,但当年敏儿还未出阁时,我就经常带她去南安郡王府走动,如今敏儿虽不在了,但林丫头去了也使得。”
王夫人只得应下,不情不愿地在名单上添上黛玉。
那薛姨妈听闻林黛玉也要去后,就来央求王夫人顺便带上宝钗,反正宝钗在府中和黛玉也是一样的身份,既然黛玉去得,那她的宝丫头也去得。
王夫人自然是知道薛姨妈的心思,那南安太妃的寿宴自然有不少王孙公子出席,那可是宝钗攀高枝的好机会。
王夫人肯定不想让薛宝钗去,只是又想着黛玉去了,宝钗却没去,不知道下人会怎么想,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中意了林黛玉,那些小人们渐渐捧高踩低起来。
因此王夫人只得又请示贾母,添了宝钗的名字。
贾母自然同意,她还希望那宝钗真的能在寿宴上攀个高枝。
如今贾府里渐渐传起金玉良缘之说,这让想撮合黛玉和宝玉的贾母很是不高兴。
最后贾母又道:“也带上琮哥儿去,那南安郡王府与史家是最要好的,史家那几个哥儿去,独琮哥儿没去也不好。”
王夫人愣了神,半日才道:“好。”
她心里觉得这贾琮哪里配出席寿宴,提到贾琮,她计算着日子,摸估着贾琮这时候应该变得呆呆傻傻才是,怎么还不见有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