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的“公车上书”

这里的“公车上书”是王校长借用维新变法时康有为的一件史实来对自己行为的戏说和调侃,实际上这是指在过去的十年间他分别向三届教育局负责人提出的关于城乡教育发展方面的建议。王校长是一个平时善于琢磨的人,喜欢思考与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相关的问题,并且他多年来养成的阅读《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关乎时事新闻的报纸杂志的习惯,培养了他喜欢从宏观视角思考区域教育发展的人格气质,这也是他与其他校长在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最大不同。当然,要理解这三次“公车上书”的前因后果,还要把时间转回到21世纪初他刚担任校长的时候。

基于当时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的严峻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随后,中乐县所在的省市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这一号召,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省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相关举措,颁布了诸如《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政策性文件,很显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城乡一体化极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工作重心。

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王校长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发展即将到来的变革趋势,“我觉得,国家都这么重视城乡统筹、一体化了,那城乡的学校要不要一体化啊,当时县城和农村学校的差距非常大,不整不行啊”,“尽管最初只是涉及经济、环境、政治这些内容,但是我认为教育肯定也跑不远了!中乐县要超前发展,必须要搞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其中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想法在如今看来的确显示了他的远见,但是在当时教育发展的情境下提出这样的设想,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显得有些唐突。很多同事听后也多表示不理解:“城乡怎么可能一体化?无论在什么时候,城市的学校都要比农村的学校好!”“你就当好你的校长吧,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好就行,操那么多心干吗!”甚至还有其他人的冷嘲热讽,这让他的心理极受折磨。终于,在一次向教育局汇报工作的时候,王校长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向局长和盘托出,建议局长开展城乡学校交流、特色学校建设等活动,他认为以局长的大局观应该会支持他的建议。结果局长的回答令他极度失望,“别整那些花架子,你要记住一点:无论在什么时候上级政府考核中乐县教育的时候,都是要拿学习成绩说话的,其他搞得再好也没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县政府和教育局也相继提出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战略,推动了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涉及王校长致力于提高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举措。王校长的第一次“公车上书”就这样“出乎意料”地流产了。

虽然第一次“公车上书”没有获得认可,但是王校长并没有死心,而且后来几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变革趋势越发印证了他观点的正确性,这让他非但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有了再次“上书”的想法。王校长不仅在不同场合表达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观点,在相关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些论文,而且也坚持从自己学校做起,决定走“特色学校发展”的强校之路。现在看来,走这条路的确也显现了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魄力和睿智。“我始终坚信一点,任何改革总是要走在别人前面,在别人不动时你要先动。”“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我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城乡一体化已提出很多年了,不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动静。但是现在国家富强了,不搞好公平的问题它怎么搞好稳定啊,我认为国家这次提出一体化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要真搞!”2006年前后,县政府对教育局进行了较大的人事调整,从其他部门调来了一位新的负责人。于是,王校长决定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向新来的领导进行第二次“公车上书”。然而,新任领导甚至比前一位更加保守,“我们可以按照市里的要求搞学校标准化建设,但是搞其他新东西有可能会出乱子的啊”,“我认为教育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抓常规,把基本的教学做好就可以了”。局长如此的回应让王校长很是无奈,也失去了据理力争的念头,王校长的汇报仍然没有打动领导。他后来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位新来的局长之前一直在县委办公室工作,长期以来“遵循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经历早已抹去了他的创造力和改革的气魄,“稳定”“中庸”成为他衡量工作成绩优劣的核心标准,即使来到教育局担任具有改革性质比较强的工作仍是如此。

第二次的碰壁已经让王校长有些心灰意冷了,甚至有些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是不是别人的嘲笑和拒绝都是对的呢?错误是不是在我这一边?”他觉得没有必要再继续操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然而,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重新燃起了再次“公车上书”的念头。

2008年夏天,政府在人事调整中决定再次变更教育局领导,来了一位新任的教育局局长。上任伊始,这位局长的人格气质让所有人眼前一亮,他积极开明的思想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让王校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这位新来的局长也在不同场合流露出致力于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改革的观点,提出了很多新的促进教育发展的设想和措施,其中很多内容与王校长之前的思路不谋而合。面对这样的情况,王校长开始尝试着进行第三次“公车上书”。果然不出王校长的意料,新局长不仅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开表扬他这种善于思考的精神,赞同他提出的几乎所有相关的建议,而且还给了王校长可以直接参与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管理的决策权力,在很多人眼里王校长得到了一份极为难得的“奖励”。从此以后,局长与王校长之间很快建立了一种常态性的双向沟通渠道,甚至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新任局长的支持下,王校长摇身一变成为众多校长羡慕的对象,面对这样的荣耀他则表现得比较谦虚,“还是命运比较照顾我吧,让我遇见了这样开明的领导,给了我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他讲述这段历史时脸上堆满的笑容来看,他无疑是幸福的、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