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

朱继东[2]

【摘要】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并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如此多措并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早日建设成为实力强大、人民点赞、影响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意识形态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这不仅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更标志着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体系,与“四个自信”形成巧妙呼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4]在党内最高法规的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加以明确,推动着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些强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其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并进一步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5]。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要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而要在新时代更好地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多措并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铸就新辉煌。

一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厘清“四个自信”关系,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其内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自党中央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解读便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其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的人认为其是红色革命文化,更有人直接将其解读为儒家文化等。因此,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其内涵,党的十九大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6]这不仅进一步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明确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能是、必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其底色必须是中国红,必须坚决反对复古、西化等错误思潮或倾向。而且,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流形态、现实形态、发展形态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伟大实践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促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不断努力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底色鲜明、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繁荣兴盛。

自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四个自信”之后,文化自信便热度持久不减,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最经常使用的高频词之一,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对“四个自信”的解读中,有一些错误的言论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比如,有的人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立起来,认为是前面三个自信不行了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前三个自信失灵的救急,是在前三个自信“失效”后的“救场”,当前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够了。按照这个逻辑,有人进一步认为,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也是因为另外三个不行了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这些错误论调,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驳斥。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四个自信”是各有侧重、互不替代的统一整体,文化自信绝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取代,更不是对前三个自信的颠覆,文化自信不仅是对前三个自信合乎逻辑的延伸,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日臻完善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凝聚起更磅礴、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确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厘清“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点。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现象,绝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更不是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它的文化资源间的关系。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定位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以儒化马”“以儒代马”“全盘儒化”等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思潮泛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绝不是并列关系,只有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保护拯救、批判继承、发掘创新而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谱写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源泉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亮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的一个内容,不仅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更高、更重要,而且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领域更全面丰富的价值规范,具有更深刻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筑牢全社会共同奋斗思想基础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立足于现阶段最大公约数的社会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囊括针对部分先进分子的更高更先进的价值规范的局限性,更要认识到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一个层面的认同规范的核心价值观很难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全局性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重提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方面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内在统一,也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7]。因此,我们要大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的这一重大任务,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从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区别,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的宣传方式、方法、手段,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在精神、价值层面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基础,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创造更辉煌的伟大成就。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从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多方面加以部署。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不仅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而且对新时代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特别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我做起,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精神追求,更好地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就涌现出了不少这样的优秀作品,仅以2017年为例,就有《战狼2》《血战湘江》《你从井冈山走来》《榜样》等优秀影视作品成为弘扬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点赞,引领着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党和国家的重要贡献。

三 大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具有的真理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枯竭的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而要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实际进行科学把握、做出科学判断,必须坚持一切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8]事实上,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在不断推进伟大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纠偏改错,准确把握、科学判断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当代中国所处的新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充分体现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堪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相统一的典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指南、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期间,王岐山同志参加他所在的党的十九大云南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习近平同志“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9]。2017年11月7日,他再次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习近平同志“澄清了模糊认识,夺回丢失的阵地,把走弯了的路调直……”[10]这些话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关键、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也道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没有习近平同志的校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继续偏离正确前进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基本方略,提供了谱写新篇章、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思想指南、行动指南。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正在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特别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认清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指出那些忽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错误言行的巨大危害性,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要始终确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关键所在,也曾一度是容易产生思想混淆的理论盲区。要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必须在指导思想上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坚定。

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化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借口繁荣文化、活跃学术而模糊界限、躲避挑战、妖魔化斗争,试图通过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手段颠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党的十八大之前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我们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之一。要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要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大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仅能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能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确保所有的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明确,任何新闻文化出版单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都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绝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更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要旗帜鲜明地要求所有文化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坚持思想精深、学术精湛、作品精良相统一,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文化领域所有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创作时代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直面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指示,不仅强调始终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方向不能错、阵地不能丢,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与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基本确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力度之大、举措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使得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历史转折点,在历史性巨变中铸就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反意识形态渗透工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看到西方新闻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造成的巨大危害,看到文化领域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较长一个时期内忽视意识形态工作遗留下来的众多问题,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论调,绝对不能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绝对不能放任资本等市场力量左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导向,绝对不能让我们的文化从业人员和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成为某些人或利益集团左右舆论乃至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工具。特别是在对待、处理文化领域的问题时,要在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大力弘扬正能量,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特别是对事关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坚决斗争、毫不退让,绝不允许任何党员、干部“左”右逢源,做所谓的“开明绅士”,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要大力保护、坚决支持和积极重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亮剑的同志,积极培育、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用人导向,为在新时代开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做好思想、路线、人才等多方面的保障。

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凝聚力、引领力和说服力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不少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准时代脉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突破,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就一定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合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在《论联合政府》中对全党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1]90多年来,党与人民始终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自然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人民的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群众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在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精品的过程中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动作军事电影《战狼2》以56.83亿元创造国产电影票房的最新纪录、北京卫视制作推出的6集大型系列纪录片《你从井冈山走来》从众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品展现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赢得群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剖析目前国家文化安全存在众多挑战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够,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上塑造不到位、在理论上讲不清楚、在立场上不够鲜明、在实践中建设不力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2]便抓住了这个最关键的突破口,这不仅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我们应该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找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这一重大变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积极、有力的举措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是今后的努力重点,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 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增强人民获得感、自豪感

要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增强人民群众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获得感、自豪感。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真正走出去,能否在世界上有强大影响力,是衡量中国是否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我们不仅信心百倍,而且有着必胜的把握。

随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世界与中国一起进入了新时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就是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10月30日,他在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本扬特使、中联部部长顺通时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要判断不仅在中国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3]。这是我们应有的豪情和信心,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对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的巨大贡献,也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4]。这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来加以强调的。2013年12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就文化软实力问题专门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5]。不仅指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之间的关系,更为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了方向。2014年2月24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连续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都关注文化软实力,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问题的重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积极关注和投身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词。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对过去五年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部署中提出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16]的目标,在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7]。完成这些部署,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向世界有着必胜的信心和把握。因此,新时代新任务,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我们今后应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来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作为重要着力点,在以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上,也要敢于、善于推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让全世界了解孔子、了解孟子,学习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让全世界了解毛泽东、了解习近平,学习和认同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整体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拓宽进一步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手段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努力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真正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实力强大、人民点赞、影响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铸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辉煌。

Unswerving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Zhu Jidong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agreed to write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its constitution along with the path,theory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ing a historic opportunity,this move also poses a higher demand to the building of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we should unswervingly push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To do so,we must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develop a good grasp of the rich implications of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fidence in the path,theory,system,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ongside that,we must uphol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urture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make greater efforts to hold firmly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ideological work,strive to develop socialist ideology that has the ability to unite and the power to inspire the people,and make sweeping efforts to drive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go global. Only by taking a multiple approach,can we genuinely develop a thriv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that has powerful strength,people’s praise and world influence.

Keywords:The Party’s 19th National Congress;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Confidence in our own culture;Ideology


[1]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MYYCX2018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48)的阶段性成果。

[2] 朱继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第13~14页。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46页。

[5]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05/c_1122217981.htm。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41页。

[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24/c_1114116751.htm。

[9] 《王岐山在参加党的十九大湖南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 兑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0日。

[10] 王岐山:《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

[11]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096页。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第33页。

[13] 李忠发、崔文毅:《习近平会见老挝人革党中央总书记特使》,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30/c_1121879713.htm。

[14]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6/c_126318353.htm。

[15]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第23页。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第3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