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 陈力卫
- 7字
- 2025-04-07 15:28:13
序章 语词的漂移
一 中日同形词为什么那么多
不管是日本人学汉语,还是中国人学日语,都会发现两国之间有很多词词形相同,而且意思也一样。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历史上来看,大家知道,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其影响下,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都接受了汉字、汉语,形成了一个我们常说的汉字文化圈。17世纪以前,中国是这一文化圈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一直是中华文明向周边其他国家扩散。所以,近代以前,是日语从中文里大量借用了汉语词。诸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词,现在虽然已与中文词义相去甚远,但仍可以解释为日语中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近代以来,一般则认为是中文从日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诸如“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等。这类词因为在时间上距离现在并不远,所以中日文的词形和词义都完全一致。通过这样一来一往的相互借用,便在各自的语言里形成了大量所谓的中日同形词。
对于这一现象,从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来看,当然是近代以前日文吸收汉语的成分要多得多。早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8~9世纪),日本盛行汉诗汉文,《日本书纪》《怀风藻》《凌云集》都是用中文写成的作品,特别是平安初期鲜有用日文写就的作品,故可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国风黑暗时代”。反过来说,这是日本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时期,汉语词汇也必然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17世纪以后,在欧洲又出现了另一个“近代文明”,它也开始向这个汉字文化圈渗透,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们留下了许多介绍西方天文地理等知识的中文著作。进入19世纪后,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各种西方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另一方面,日本也早在18世纪就以“兰学”(荷兰学)的形式开始汲取西洋文明。进入19世纪后,日本看到邻国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倍感危机,又在美国“黑船袭来”的状况下,不得不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西方的情报。这时候,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之类便成了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个便捷的手段。于是,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确立了一条经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还有日本独自直接从西洋导入近代文明的步骤,即努力创造新词来对应新概念。这种双管齐下、积极而又主动地“拿来”西方文明,使日本迅速加入到近代国家的行列中。
随后,便是我们知道的甲午战争后,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开始以日本为榜样,派遣大量留学生去日本学习,他们把日语中使用的这些新词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本国,加以普及和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的知识共享。
从词汇交流史上来看,以上中文与日语的关系可以整理归纳成四种情况:(1)近代以前进入日语的汉语词;(2)近代以后日本经由中国渠道来接受西洋知识;(3)日本直接吸收西洋知识;(4)新词由日本向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扩散。前两种情况可以视为汉语词由中文进入日语;如果仅限于近代的话,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详论第一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则可以看作日本人创造和改造新词的努力。而最后一种情况正是人们爱议论的话题:近代的中国是如何接受这些来自日本的新词、新概念的。我们下面就此分别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