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之六)
- 王灵桂主编
- 1904字
- 2025-04-08 14:14:35
中国外交政策的轨迹:从被动自信到积极行动
Ryan Hass[1]
原文标题:The Trajector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From Reactive Assertiveness to Opportunistic Activism
文章框架:近年来,美国的记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外交姿态越来越自信;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现,它将通过公路、铁路、管道、电缆和海运路线,将中国与亚太、中亚、中东、非洲、欧洲甚至西半球的国家更直接地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局面;中国对自身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不再满足于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专注于国内发展。
观点摘要:
1.近年来,尤其是习近平主政以来,美国的记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外交姿态越来越自信。许多评论人士将这种转变归因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他的领导能力与中国的日益自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许多西方国家来说,中国的迅速崛起被视为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中国认为,作为世界上较大的经济体和全球力量中心,中国的崛起将推动国际关系恢复自然秩序。中国认为其“屈辱的一百年”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失败,这是中国漫长而自豪的历史中的一个污点,也是一个需要修正的错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吸取了这一教训。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中国用这段历史激励中国人努力奋斗,使中国重塑昔日的辉煌。中国认为,中国正在沿着一个连续的道路前进,最终将重回东亚中心,并恢复其作为全球领先大国的地位。随着中国相对实力的增强,它加快这一进程的愿望也在增强。习近平主席是最新一位试图推动中国实现其长期目标的领导人。在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几年中,习近平呼吁全国14亿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并聚焦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大胆创新的举措。如果得以实现,该倡议将通过公路、铁路、管道、电缆和海运路线,将中国与亚太、中亚、中东、非洲、欧洲甚至西半球的国家更直接地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局面。“一带一路”倡议规模庞大。该倡议寻求筹集1.3万亿美元的资金,比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的规模大12倍(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一带一路”倡议涵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60%以上。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为中国3万亿美元的资本储备提供了一个生产性出口,支持人民币更大程度的国际化,为制定符合中国自身的标准创造了全球动力,并将国内的钢铁、水泥和机械销往海外。“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使中国能够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易中获得优势,推动中国企业享受优惠贸易和投资待遇。该倡议有助于中国通过更直接的陆路获取俄罗斯、中亚和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提升其能源安全水平,减轻人们对美国干扰海上供应线路的担忧。“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有助于中国从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正如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所观察到的那样,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自2010年以来仅上升2.5%,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担忧导致的。事实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寻求通过利用外部增长来弥补内需的不足。
3.在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中国领导人以此前从未预见的方式向前迈进。这始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了维护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高层领导人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必胜信念,表明中国恢复其历史地位的时刻正在迅速到来。在最近一篇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文章中,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全球舞台的中心。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不再满足于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专注于国内发展,现在公开表示,它希望走近全球舞台的中心。近年来,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既反映了中国对其国家相对实力的信心不断增强,也反映了习近平主席为推出相关外交政策而付出的时间和政治资本。中国重新成为亚洲主导国家并走近全球舞台中心的基本目标并没有改变。习近平主席已经为实现这一“中国梦”调动了大量资源,并获得了国内公众的大力支持。在没有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下,中国在外交事务上的积极活动将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继续开展。中国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如满足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期待、避免与美国关系的崩溃、降低与周边国家发生冲突的风险,以及在老龄化社会中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等。
[1]Ryan Hass,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和东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智库),2018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