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领袖张乐行

池子华[1]

摘要:19世纪中叶,以安徽为中心,爆发了一场规模仅次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起义——捻军起义,其领袖人物就是被人尊称为“张老乐”的张乐行。张乐行捻军虽从名义上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官爵,但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立组织和领导系统,这在捻军史上和太平天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关键词:捻军 张乐行 刘饿狼事变 太平军

一 从“响捻子”到捻军领袖

捻军的前身叫捻子(又称“捻党”)。“捻”是淮北土语,一帮、一伙、一股的意思。皖北结捻活动由来已久,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存在。他们纠结在一起,“吃大户”、打家劫舍,不为别的,只为填饱肚子而已。皖北贫穷落后,灾荒不断,为了活命,只能铤而走险,特别是贩私盐活动,成群结队。张乐行就是走私食盐的头目。

1810年(嘉庆十五年),张乐行出生于雉河集(今涡阳县)西北15里的张老家村。父慰祖,母燕氏,兄弟三人,大哥问行,二哥敏行,老三即乐行,乳名香儿。张乐行为人仗义疏财,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人称“响捻子”“仁义光棍”,受到乡亲的爱戴。1853年(咸丰三年)2月,在太平军起义的影响下,淮北捻子群起响应,并在雉河集举行会盟,宣布起义,张乐行众望所归,被公推为“盟主”,成为捻军领袖。

不久,攻捻统帅周天爵抵达皖北前线,张乐行捻军连连受挫。为了重新聚集强大的抗清力量,张乐行采用“受抚”的权宜之策——表面上投诚,实际上暗中积聚力量,直到1854年(咸丰四年)底复出。张乐行与龚德树捻军合兵,力量迅速壮大,到1855年,众至数万。在张乐行统帅下,捻军“纵横跌宕,所向无敌”。8月,张乐行大举进攻蒙城,17日八里庄一战击溃中书衔张虎文统领的蒙城团练,杀练总武举黄霆万、六品顶戴张如陵及怀远县练总武生邵保祺等,皖北蒙城、颍上、宿州、亳州、凤阳、怀远告急。27日,张乐行在亳州泥台店大败河南道员张维翰,阵斩清将达凌阿,乘胜攻入河南商丘马牧集,又败朱连泰清军,包围归德。10月回师皖北,占领蒙城。19日,围困亳州。

张乐行捻军不断壮大,引起清政府的恐慌。11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命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合剿张乐行捻军,所有三省会剿兵勇均归湖南提督武隆额调度。11月21日,张乐行败提督武隆额、总兵史荣椿部清军,攻下河南夏邑。26日,再围亳州。12月,于永城麻种集大败武隆额清军。1856年1月17日,张乐行再败武隆额,占领夏邑。20日,占领河南虞城。武隆额剿捻不力被罢免。1月30日,清廷以河南巡抚英桂督办豫皖苏三省剿捻事宜,前福建按察使徐宗干帮办军务。当清军尚在集结之时,2月皖、豫边各捻军首领齐集雉河集山西会馆,举行会议(第二次雉河集会盟),正式确立了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共尊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各旗统将皆听盟主调遣”,[2]树立了张乐行捻军最高统帅的权威。

二 领兵南下与太平军会师霍邱

经过雉河集会议,张乐行捻军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抗清战争的舞台上。

雉河集会议后,张乐行派韩奇峰、李大喜出兵宿州,与宿州捻军夏白、任乾部合围宿城,威胁清军战略要地徐州,把徐州总兵傅振邦、寿春总兵郑魁士、副将塔思哈、侍卫容照各部牵制在宿州一带。捻军主力则在张乐行的亲自率领下,大举向河南进发,围永城,陷夏邑,活捉夏邑县知县郭凤恩。1856年3月15日,在归德附近蔡道口一举击溃河南南阳镇总兵、号称“邱老虎”的邱联恩和河北镇总兵崇安所部清军,乘胜进逼归德,将攻捻主帅英桂困在城中。朝廷大怒,将邱联恩、崇安革职暂行留任,把英桂大骂一通。不久派出袁世凯的从祖父袁甲三负责进攻张乐行捻军。5月31日,袁甲三师抵亳州,与守城清军朱连泰两面夹击。捻军腹背受敌,退往翟村寺。立足未稳,6月8日清军追击,张乐行捻军再退白龙王庙。6月11日,清军复蜂拥而至,张乐行、韩奇峰迎敌,龚德树、王贯三策应,再告失败,退守雉河集。6月17日,袁甲三、邱联恩、崇安、史荣椿等乘捻军喘息未定,齐抵雉河集。张乐行领军进行了顽强抵抗,直至19日雉河集陷落。

雉河集根据地失守后,张乐行率众东向蒙城,跳出清军的包围圈。接着由蒙城南向颍州,由颍州江口新集渡过沙河,攻入颍上庙台集、垂冈集。沿途“捻匪号称三十八股,数逾万人,张乐行并为死党,势复张”。[3]7月17日一举拿下“水陆冲要,商贾辐辏”的重镇三河尖。等清军追至,张乐行突然折回,8月19日三路直取雉河集,清军守将西凌阿、崇安抵敌不住,退营寺集待援。捻军重新占领雉河集,第二次雉河集保卫战开始,直到11月28日再失。其间经历临涣、涡河口、清水河、赵王河、太清宫、十八里铺、耿皇寺、赵旗屯、刘奶庙、潘家楼、姬家桥、三丈口、楚店集、花沟集、宫吉寺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张乐行捻军虽然败多胜少,但给清朝统治集团造成很大压力。

11月28日,清军占领雉河集后,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仅崇安一军,就在雉河集近郊的杨园子屠杀数千人。随后以杀戮余威,一路穷追捻军,30日至宿州临涣。张乐行守定浍河桥,相持终日,用龚德树计,夜战败之,重创其军,清军兵勇仅剩十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浍河桥摸营”之战。残忍嗜杀的河北镇总兵崇安因此被清廷赐死。

1857年(咸丰七年)2月17日,清廷以攻捻主帅英桂调度无方,派出胜保帮办“剿匪”事宜。正在部署之中,张乐行率军南下,3月1日第二次占领商业重镇三河尖。3月4日,在霍邱地区与太平军会师,达成联合作战的协议。张乐行捻军名义上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官爵,但捻军依然保持自己独立的组织和领导系统,张乐行仍然用“大汉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达成联合作战协议,这在捻军史和太平天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太平军从此有了最有力的支持者,而张乐行捻军也摆脱了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境地,两军互相呼应,安徽战场上出现了“发捻交乘”的崭新局面。会师当日,张乐行率部与薛之元部太平军联合进攻固始县城,22日回撤三河尖,指挥联军进攻颍上县城,围攻43日不下,5月3日撤兵,应对清军对三河尖的进攻。6月16日,经过大小六十八战,张乐行捻军据守三个半月的三河尖根据地落入胜保所部清军之手。捻军顺流东下,与胜保展开正阳关大战。25日在沫河口大败署庐凤道金光箸所部兵勇。不过,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10月12日正阳关还是被清军攻破,张乐行突出重围,前往六安与李秀成部太平军会合。

三 亲痛仇快的内讧

正阳关破围后,李秀成所部太平军为解镇江之围而奉令东进,张乐行率部进驻六安进行休整。而这时的清军正拉着苗沛霖在淮北一带烧杀,淮南前线的炮声暂时停了下来。可是不久——1857年12月,捻军领导集团内部在六安上演了一幕内讧悲剧:军师龚德树献计,盟主张乐行默许,以“反叛”的罪名诱杀了蓝旗旗主刘永敬(绰号“饿狼”)及其侄刘天台(绰号“小白龙”),这便是捻军历史上著名的“刘饿狼事变”。

刘永敬是安徽蒙城顺河集(今属涡阳)人,雇工出身。1853年北伐太平军经过皖北时,他便起而响应,以顺河集为依托进行抗清斗争。因其作战勇敢,打起仗来犹如饿狼扑食,故人多以“刘饿狼”呼之。皖北根据地失守后,他与张乐行、龚德树紧密配合,前进淮南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并在三河尖争夺战、正阳关突围等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张、龚为何杀“饿狼”?有人说蓝旗旗主刘饿狼和小白龙闹分裂,不愿再和太平军合作,要求把捻军主力撤回皖北,单独进行抗清运动。但是,捻军中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者龚德树,坚决主张和太平天国联合作战,坚决主张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和领导。作为最高盟主的张乐行接受了龚德树的主张。这样,捻军便分裂为联合派和分裂派两派,相持不下。在六安城内爆发了刘饿狼事件,由龚德树定计,杀死了刘饿狼和小白龙,使蓝旗部众大惊,纷纷自由行动,率部逃回北方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会。

正阳关突围后不久,进攻太平军的清军包围了天京东大门镇江,并发起对天京的围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危在旦夕。在皖的李秀成、李昭寿部太平军奉洪秀全之命,兼程东下,以解镇江之围。捻军退踞六安休整,淮南前线并无多少战事,而此时的淮北却烽火连天。史书记载,苗沛霖在捻军老家雉河集恣意祸害,1857年11月16日,“带人抵高炉集涡河南岸,筑圩驻扎,遂沿涡河南,西至赵屯五十余里,烧、杀、淫、掠,残忍已极。至初九日又带队过涡河,往西北五十余里,扰害之苦,亦若涡河南”。[4]雉河集一带,简直变成人间地狱。此情此景,刘饿狼实在不忍坐视,主张“窜回雉河集老巢”救援,惩罚苗沛霖及清军在淮北的野蛮行为,可是张乐行、龚德树反对,相持不下,酿成内讧惨祸。

“刘饿狼事变”导致捻军内部的大分裂。刘饿狼被杀后,蓝旗部众在刘天福、刘天祥、刘天月、刘文鉴、魏希古、魏希元、魏希纯等的率领下返归淮北,继续执行刘饿狼的军事主张,进行着艰苦的抗清斗争,甚至仍以饿狼名义进行活动。而刘部的愤而北归,无疑严重削弱了张乐行淮南捻军的抗清力量,同时,也使其内部极度不稳,领导集团内部不团结的现象也日益加剧。

刘饿狼力主返师淮北,收复皖北根据地,这种军事主张是可行的。而作为捻军首脑的“盟主”张乐行及其军师龚德树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对自己的力量估计不足,坚决主张留在淮南,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军事主张。以“反叛”的莫须有罪名诱杀刘饿狼更是错上加错了。所以,刘饿狼的被杀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龚德树是有责任的,而捻军最高领袖张乐行更难辞其咎。

四 占领怀远走出困境

“刘饿狼事变”后,张乐行驻守六安,休息整顿。1858年(咸丰八年)2月5日,陈玉成、韦志俊太平军围攻固始,张乐行派韩奇峰率所部捻军给予配合,牵制清军。固始久攻不下,4月6日撤围,太平军进入湖北,韩奇峰仍回六安。

固始解围后,胜保、袁甲三、李孟群各路清军齐集六安,并于4月29日完成对六安城的包围。其实,围城之前,各旗捻军陆续撤出,张乐行殿后,在六安与清军相持。直到5月25日突围,顺淠河经顺河、马头、隐贤、迎河等集,再由正阳关沿淮河东下,6月2日占领“全淮上游重地”的怀远县城。这是张乐行皖东抗清运动的开端。

占领怀远后,张乐行指挥捻军乘胜进兵,6月13日在长淮卫、十里程、桃湾等地连败清军,进围临淮。14日击溃署庐凤道黄元吉所部兵勇,一举攻占“水陆咽喉,南北冲要”的皖东重镇临淮关。第二天,即6月15日,张乐行又指挥捻军取得洞开“皖东门户”凤阳府、县城的重大胜利。

张乐行指挥捻军连下数城,开辟皖东根据地,声势大振,人数骤增10余万,而且分兵四出,使两淮地区到处飘扬起捻军的旗帜。这是张乐行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皖东抗清根据地的开辟,对清朝统治集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安徽巡抚福济发出“情形危急”的悲鸣,攻捻主帅袁甲三更是惶惶不可终日。的确,皖东根据地的开辟,打通了淮南、淮北的通道,把淮北捻军区、淮南捻军区和江北太平天国辖区连成一片。同时,阻止清军南下,有力支援了太平天国战争。8月23日陈玉成部太平军取得再克庐州(合肥)的胜利,张乐行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更重要的是,扭转了捻军自渡淮南下以来军事上屡战不利、被动挨打的沉闷局面,这是张乐行捻军振衰起敝、由败转胜的转折点。相反,清军连吃败仗,丧师失地,焦头烂额,顾此失彼,无法形成合力与张乐行颉颃,只有招架而已。

安徽战场的一败涂地,着实令咸丰皇帝大动肝火,7月23日,特颁“上谕”,以安徽巡抚福济日久无功,摘去头品顶戴,革太子少保衔,任命曾帮办江北大营军务的翁同书为安徽巡抚,督办军务。

“大汉盟主”张乐行指挥捻军英勇作战,不仅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还把兵力投放到太平天国战场,直接配合太平军进行二解京围之战和三河大战,臂助太平军力挽自石达开出走后军事上急转直下的颓势,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建立了不容忽视的功勋。

1858年7月底,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李秀成在安徽枞阳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合兵,联络张乐行捻军进攻浦口,以解天京之围。9月26日,在张乐行捻军的参与下,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北大营的浦口大捷。接着连下江浦、天长、扬州、六合,肃清了江北清军,打通了天京通往江北的通道,使天京转危为安。随后张乐行、龚德树又率领捻军配合太平军与湘军精锐之师展开三河大战。

1858年5月19日湘军攻下九江之后,制定了集中兵力、夺取安庆、消灭在安徽的太平军、直逼金陵的作战计划。9月22日,湘军攻陷太湖,由此兵分两路,江宁将军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围攻安庆。布政使李续宾则疾趋庐州,9月27日克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拔舒城,11月3日师抵庐州城南70里的三河镇,三河大战由此拉开序幕。陈玉成、李秀成、张乐行立即组织太平军、捻军应敌。15日两军会战,太平军、捻军联军将湘军分割包围聚歼,李续宾自缢而死,曾国藩之弟曾国华也被联军阵毙,湘军5000精锐全部被歼。三河会战胜利后,联军乘胜南进,11月18日收复舒城,24日规复桐城,25日复得潜山,12月1日攻下太湖。进攻安庆的都兴阿部,闻败讯,慌忙撤兵,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史上的光辉战例,张乐行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把怀远、凤阳、临淮三地的捻军都投入到三河大战,保证了会战的胜利。我们完全可以说,三河大捷也是捻军史上著名的战例。1859年6月洪秀全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1862年封“沃王”),是对他赫赫战功的褒扬。

五 面对新的危机

张乐行捻军虽说保持了旺盛发展的势头,但内部也在滋生着不利的因素。由于皖东根据地的开辟,捻军人数大增,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容易被分化、瓦解。事实上,攻捻统帅胜保不仅招抚了苗沛霖,而且曾为捻军旋被招抚继又投靠太平军的李昭寿再次“投诚”胜保,并由此在捻军中激起一股投敌逆流,给张乐行的抗清事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向胜保“输诚”的是捻军蓝旗旗主张隆(又作张龙、张元龙),接着胜保又派人游说蓝旗刘玉渊(即刘狗)、刘天祥等“归顺”。白旗捻首孙葵心亦有乞降之意。一时间,逆流滚滚,到1859年(咸丰九年)初,甚至连浍河南北各捻圩寨均已遍插“官军”旗帜。捻军面临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

面对投敌逆流,张乐行毫不动摇,坚决予以打击。1859年1月他留龚德树据守怀远,亲自率众万余,水陆并发,进攻临淮。胜保派兵截击,张隆、韩秀峰等亦列队抵御,双方发生激战。经过这次打击,张隆等未敢献城投降。不久,太平军大败胜保清军,太平军、捻军联手,再创辉煌,声威大震,投敌逆流被遏止。

原来,自三河大捷后,李秀成率军东进,陈玉成仍在鄂、皖边界与敌相持。1859年3月8日攻占六安,19日在庐州之西的官亭活捉安徽布政使李孟群。接着由庐州直入江苏,6月23日进攻洪泽湖畔的盱眙县胜保军营,26日攻占盱眙,杀知县许垣,胜保败走。同月,为策应东路战事,太平军前军主将吴如孝自庐州北上进攻定远,张乐行随即率捻军来会,南北夹攻,吓得安徽巡抚翁同书突围逃往寿州。7月17日,联军攻克定远,总兵吉顺、惠成败溃,前淮扬道郭沛霖、知县周佩濂被杀。

定远战役的胜利,使张乐行声威大震,这对投敌者是一个强有力的震慑,孙葵心、刘玉渊等重新“回归”,与张乐行、龚德树合作,清军的旗帜也被悄悄收起,张隆更不敢贸然投敌。在太平军的臂助下,张乐行克服了内部危机,暂时渡过了难关。但不久,张乐行又面临新的考验。

定远战役胜利后,张乐行捻军主力基本集中到淮河以南地区,而淮河北岸的怀远反而空虚,这就给清军以可乘之机。1859年10月29日,胜保指挥副都统穆腾阿、麟瑞,总兵滕家胜,游击黄开榜以及安徽臬司王庭兰等部兵勇,大举进攻张乐行的大本营怀远县城。龚德树闻讯,邀约吴如孝太平军救援,被清军阻隔于淮河南岸,无法飞越。11月8日,被捻军控制了一年半的怀远据点终于落入敌手,张乐行率本部在龚德树、吴如孝的接应下强渡淮河,把大本营移到了定远,继续与太平军联合行动,与清军展开长达一年有余的拉锯战,各有胜负。

1860年(咸丰十年)11月,苗沛霖举起抗清旗帜,与太平军、捻军达成谅解。但张乐行接连得到不幸的消息。先是1861年2月捻军大将孙葵心殉难,接着张乐行最亲密的战友、军师龚德树3月14日战死湖北罗田松子关,张乐行悲痛万分,大病一场。

淮南捻军著名战将相继凋零,张乐行在定远已成孤家寡人,不可能求得新的发展,而淮北捻军仍在进行火热的抗清斗争,使他在苦闷、痛楚之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决定北归,重整旗鼓。这年6月,他率军企图突破淮河防线,其兄张敏行率捻军来到淮河北岸接应,但没有成功,张敏行仍回雉河集,张乐行继续留在定远等待时机。1861年9月5日,太平军坚守了九年之久的安庆落入湘军之手,天京门户洞开,太平天国安徽根据地势将不守,张乐行留在淮南已没有意义。而10月29日,苗沛霖取得了寿州围城战役的胜利,昔日的安徽巡抚翁同书等一批清廷大吏成为苗的阶下之囚。苗、张已达成谅解,经苗沛霖允许,张乐行招集淮南捻军全部人员及家属,于12月25日假道苗沛霖防区从寿州附近的姚家湾等地渡过了淮河,到达淮北地区。

六 雉河喋血与张乐行殉难

1862年(同治元年)1月,张乐行指挥捻军与马融和部太平军、苗沛霖部“苗家军”联合,进攻皖北要地颍州。18日兵临城下,正式发起颍州围城战役。一个多月中,围城之师多次用地道轰城,都没有成功。3月8日,苗沛霖突然倒戈,反攻张乐行捻军、马融和部太平军,向攻捻统帅胜保表示受抚。23日,苗以“围魏救赵”之计率军围攻颍上,将太平军、捻军眷属困在其中,使联军不能专顾颍州。4月1日,颍州围城战役宣告失败。张乐行回军颍上,被苗家军包围。10日突围而出,北归雉河集。5月4日,张乐行率军救援被困颍上的余部,被清军击败。13日,庐州失陷,陈玉成北向寿州,15日被苗沛霖生擒,21日槛送颍州胜保军营。张乐行闻讯,立即率捻军至寿州、颍州之间的江口新集“劫囚”,没有成功。太平天国安徽根据地沦丧,张乐行更形孤立了。

1862年3月18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部到达河南归德府,督兵进攻商丘金楼寨白莲教军,6月26日攻破。金楼不守,僧格林沁打通了进攻皖北的通途。僧部众逾3万,这是攻捻的主力,加上湘军、山东军、豫军、皖军、田在田的徐州军以及苗沛霖数十万苗家军,清军可谓声势浩大。张乐行捻军处于清军的大包围圈中,形势险恶。

1862年10月,僧格林沁挥师攻入皖北亳州,19日向卢庙进攻。卢庙、邢大庄等处为捻军花旗旗主李廷彦的领旗范围,李廷彦率军抵抗,苦战10日,卢庙、邢大庄、张大庄、丁圩等相继不守,李廷彦死难。僧格林沁遂指挥所部国瑞、舒通额、恒龄、全顺、承先、苏克金、常山保等乘胜推进,直捣雉河集。11月27日,舒通额、苏克金与张乐行大战于涡河北岸的张桥,雉河集大会战帷幕拉开。

僧格林沁处心积虑,要夺取雉河集根据地,消灭张乐行及其捻军。当然,张乐行也不会坐以待毙。从1862年5月至1863年3月,张乐行先后出兵十余次进攻山东、河南、湖北等地,试图借远征军事行动,换取战略上牵制清军及分敌兵势的效果,但没有达成预期。

会战仍在进行中。僧格林沁节节推进,步步为营,张乐行连战皆败,步步退却,到1863年(同治二年)2月,韩圩、马村桥等重要据点纷纷易手。随着失败的增加,捻军中的动摇分子纷纷“投诚”,其中包括著名捻首宋喜元、赵浩然等,军心摇动,使本已处于劣势地位的捻军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清军完成从四面八方对雉河集的包围,而苗沛霖也乘机大打出手,从南面配合僧格林沁夹击雉河集。

雉河集之围越收越紧。1863年3月9日,张乐行率军试图从宿州突围,惜为时已晚,加上势单力薄,已经无力突出重围,在宿州被知州英翰、施绍恒部清军击败后,13日退回雉河集,与清军背水一战。从3月中旬开始,雉河集会战进入最后的阶段,战况惨烈,捻军终告失败,被逐北数十里,斩首约二万级。著名捻首韩四万、刘玉渊、刘四麻、张延生、刘登瀛、苏天才等被俘遇难,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淮北大地。

3月19日雉河集、尹家沟失守后,张乐行率残部突围,准备撤往宿州。23日,至蒙城西阳集李家圩,被李四一(李勤邦)出卖遭擒,4月5日惨遭杀害。张乐行坚持与太平天国联合,领导捻军进行抗清斗争,最后被俘不屈而死,是淮北人心目中的英雄。虽然前期捻军失败,但张乐行领导的抗清事业并没有画上休止符,他的侄儿张宗禹,接过抗清旗帜,联合任化邦捻军、赖文光太平军,继续驰骋疆场,开始了捻军抗清的新时期。


[1]池子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涡阳县志》卷15《兵事》。

[3]尹耕云:《豫军纪略》卷6《皖匪三》。

[4]石成之:《涡阳县志·军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