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文·

从城镇到乡村:民国时期江南公共卫生的扩张

李玉尚[1]

摘要 民国时期是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江南处于开风气之先的地位。1930年代初期是江南公共卫生机构的扩张时期,卫生机构集中分布在南京和上海周边地区以及其他城市周边地区,显示出公共卫生由城市向乡镇和农村扩张的迹象。烈性传染病的触动和西医的推广可能是这一扩张的重要动力。在1945~1949年的浙北地区(嘉兴、吴兴、硖石镇),除了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外,在医疗机构与设施、环境卫生与食品卫生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异。1950年代的公共卫生扩张是1945~1949年的延续,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伟大的成就之一。

关键词 公共卫生机构 江南 民国 传染病防治

1931年,王祖祥对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提出下列看法:“公共卫生事业之在现代中国,可谓幼稚已极,加以经费之支绌,设备之不周,人民知识之低稚,政治上未上轨道,在在均予办理卫生者以掣肘。”[2]可见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薄弱,建设工作所遇到的困难颇多。此种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亦是如此,1948年宁远指出:“此外省卫生当局,为了推行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在本县(按:嘉定)外冈、安亭、娄塘,取得当地人士的合作,先后筹设卫生服务站各一所;外冈站开业已将半年,安亭、娄塘站正在积极筹备中。”宁远高度评价了在农村推广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他们在农村里埋头工作,也许知道的人,还不怎么普遍,可是设想农村人口在全县人口的比重,和一般农民对科学医疗的极度缺乏和需要,这一个医药下乡的端倪,其意义之重大,实在不下于城市中大家周知的医院建设。”[3]

民国时期是现代医疗卫生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江南处于开风气之先的地位。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本文首先“复原”卫生机构在这一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发现卫生机构的扩张集中在1930年代初南京和上海的城郊农村地区,并探讨这些机构成立的推动力量,认为烈性传染病和西医的推广是重要的动力。其次讨论1945~1949年公共卫生从城镇向乡村的扩张,以此揭示城乡差别和1950年代公共卫生措施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