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城市出现以来,城市公共安全就一直被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公共安全也面临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具体来说,城市公共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城市人口安全、城市生产和交通安全、城市社会治安、城市经济安全、城市信息安全、城市文化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中国目前有很多人生活在城市,加上数以亿计的城市流动人口,中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而且城市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也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大大增加了城市的运行负担。因此城市的人口安全也就成了整个国民安全的重要部分。城市人口安全问题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它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和威胁?我们又该通过何种方法改善城市人口安全的现况?本节将分别从城市人口规模安全、城市人口结构安全与其他城市人口安全三个方面回答上述问题。
一 城市人口规模安全
城市人口规模安全问题可以理解为过多的城市人口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我国城市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并且还有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一些研究者在对我国未来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时指出,2010~2030年,在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又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将成为我国主要的社会形态。[16]数量庞大的城市人口,不仅使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缺少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且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造成巨大压力,使需要就业的劳动力面临严酷的就业形势。未来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会对城市的发展环境提出更高要求。[17]
二 城市人口结构安全
根据相关研究可知,从结构性角度来看,我国城市人口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二是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三是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18]
第一,我国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合理问题由来已久。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合理问题的产生既受自然环境影响,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繁华的市中心是年轻人居住的首要选择,市中心虽然拥挤,但为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而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郊区居住,郊区优美的环境、慢节奏的生活足以弥补交通上的不便。可见,人们如何选择居住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然而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无形中加大了城市的控制成本和运行压力,带来很多安全隐患。根据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现实状况判断,对于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城市规划和拆迁是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人口的老龄化情况值得关注。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不发达的养老保障机制、养老服务业等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19]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759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7%,老年抚养比为17.8%。[20]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1],其中空巢老人的占比逐渐上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第三,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愈加明显。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9.45,超出联合国于1955年设定的正常域值(102~107),特别是江西、广东、海南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则分别达到了138.01、137.76、135.04。[22]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不仅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面临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也都出现了这个问题。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可能导致城市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存在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23]为了改善城市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的状况,从2011年8月开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安部、原卫生部等6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例。[24]
三 其他城市人口安全
城市人口安全问题错综复杂,除了城市人口规模安全问题与城市人口结构安全问题,还包括城市人口健康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
第一,城市人口健康问题。要谈人口安全,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高。每年有80万~120万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病例(其中有30万~40万的病例为肉眼可见的有出生缺陷的婴儿),每年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数量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25]。此外心肌梗死、脑出血、哮喘等引起的猝死病例数在我国很多城市也有上升的趋势。北京市2011年猝死患者达到2181人,平均每天约有6人猝死,其中50岁以下猝死的中青年人数比例达到12.56%[26]。上海市的相关调查显示,全市大约80%的白领时常加班,70%的白领处于疲劳状态,30%的白领常常面临失眠、脱发等问题。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城市人口患慢性病、癌症、艾滋病、精神疾病等的概率正在逐渐上升,这给城市人口的生命安全带来了直接的威胁。众多生命的逝去,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言是重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现实情况表明,近年来患慢性病的城市人口数量在持续增长,猝死现象增多,并迅速向年轻化发展。这是社会发展与环境、人口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口的基本生命健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为城市做出贡献。但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时常难以得到相应的待遇。这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带来了一些问题。[27]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而衍生出的社会治安问题。此类事件被曝光后,多次引发网民热议,农民工维权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8]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与就业稳定之间有很大关系,要解决由流动人口带来的城市人口安全问题,可以考虑优先解决他们的经济纠纷问题、身份问题、社会地位问题。[29]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2005年2月7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并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农民工维权手册》。随后国家开始重点整治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与个人,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的户口问题。全国农民工工作座谈会提出,政府及社会要为农民工办十件实事,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能够给农民工带来实惠。2018年人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中强调,重大欠薪案件要挂牌督办,切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30]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也正在融入城市社会。
第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所谓城市贫困人口是指生活在城市,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且达不到起码生活水平的群体。据统计,201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45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6%。[31]其中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构成了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城市失业问题和随之而来的贫困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贫困是发展的敌人。贫困人口的存在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是统一的整体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消除贫困就难以持续发展。[32]国家每年也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扶贫,可见国家对消除贫困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此外,贫困很容易导致社会问题。由不公平引起的贫困很容易使贫困群体心理不平衡,使其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农民工在要求发放欠发的工资、下岗工人寻求工作机会时发生的冲突等,可见,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可小觑。[33]
综上所述,城市中出现的各种人口安全问题,因受人口发展的惯性影响,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要通过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其成本和风险都很大,因此政府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做好城市人口安全预警工作[34],其中,构建城市人口安全预警体系是重中之重,政府必须严格遵循全面、客观、系统等原则,利用专业技术,完善城市人口安全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人口安全监测,并对系统进行定期评估,为制定城市人口安全决策做好准备。应对城市人口安全问题,除了要做好预警外,政府还要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治理,例如优化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小城镇、城市群的建设、完善城市人口安全的相关政策等。[35]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保障城市人口安全,让全体城市居民都感到安全幸福。因此在整个城市人口安全的管理中,政府要时刻以人为本,尽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