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
- 杨宜音主编
- 2159字
- 2025-04-08 18:14:35
六 结语
在国内流动和跨境流动的双重作用下,当代中国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交融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林林总总的群体类型,随之也制造出了纷繁复杂的群际互动议题。群际亲社会行为作为联结自我认知和群体认知的纽带,蕴含于行动背后的积极要素折射出了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并在一个更高的抽象水平上揭示出多种文化互动场景下推动群际合作或消减群际冲突的底层逻辑。为了阐明这种“揭示”的内涵,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当代多群体交互现实背后的文化心理机制。在多重流动和跨文化碰撞等复杂社会现实的交织下,无论是站在坚持内群体独特性的文化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立场,还是站在强调无差别群际平等的文化色盲主义(colorblindness)立场,甚或是站在既接受多样性又鼓励自由表达与行动的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立场,都很难完整并准确地判断群际互动的本质和成效(邹智敏、江叶诗,2015)。因为群际互动中多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兼具多样性和整合性的内涵,这种内涵可以借助于影响源的叠加性特征和影响过程的多重性特征来理解。某种文化基于特定的侧面(而不是全部要素)对其成员产生影响,而其他可能更重要的影响则来自另一种文化的特定侧面,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多种文化会聚之后被塑造形成的(Morries,Chiu,& Liu,2015)。这就促成了几种风貌与内涵皆存在差异的群体形态可以共存于同一个场域之内,伴随着新群体的不断出现,行为主体存储的社会与文化知识涵盖了两套或多套文化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吸收和相互转换的涵化(acculturation)关系,它们被整合在一起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影响。这一观点优化了上述三种立场背后的理论解释力,进而指向了最早由Prashad(2001)提出的文化会聚主义(polyculturalism)理念。文化会聚主义理念启发我们基于本文的阐述继续向深层的社会心理学议题空间拓展,进而将群际亲社会行为纳入文化系统建构的动态进程中。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对话、混搭和转换迭代的过程中会聚为全新的文化系统,群际亲社会行为在其中扮演了联结、凝聚与整合的角色。群际亲社会行为既可以为社会建设与文化重构过程中的跨群体互助、协调、提升与整合等议题提供道路选择或方法路径,在多元杂处的文化融合背景下揭示出两个或多个文化系统对群体行为的综合作用机制,又可以在群际互助的过程中探寻不同类型的群体在文化、规范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对话与融合,梳理出积极群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和群际权力健康合理运作的原理。
本专辑围绕“群际亲社会行为”这个主题收集了一系列研究论文,目的是在上述视角下探索群际互动背后的文化心理机制,并为如何消除偏见、提升与改善群际关系提供实证依据。本专辑的论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直接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例如,赵玉芳团队以壮族和苗族大学生为被试,基于两个系列的实验发现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外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并且揭示了感知相似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谢天团队以慈善捐助为例,考察了“个人怀旧”在满足基本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路红团队采用博弈游戏范式,考察了感知到的疾病传染性与致死程度对群际亲社会行为决策的影响,同时验证了状态移情的中介作用。第二类研究聚焦于群际互动过程中的态度和动机。例如寇彧团队的研究发现,少数人群体的内群体精神利益满足降低了外群体投射,继而促进了他们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于海涛团队以A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系列研究探索了想象的群际接触对内隐群际态度的影响,并检验了民族观的中介作用;夏瑞雪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社会认同程度和群际威胁感知对不同民族群际态度的交互影响;韦庆旺团队考察了群体本质主义的自然类别维度及群体实体性维度与群际刻板印象(能力-热情)的关系;徐华女团队则借助质性访谈的方法,深入挖掘了青年志愿者和艾滋病感染儿童之间的群际帮助行动背后的多重初始动机(如痛苦感知、感恩图报、追求正义等)。第三类研究将亲社会行为置于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会聚主义的层面上,探讨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例如,杨宜音团队深度描绘了中原民族散杂居地区的跨文化通婚家庭日常生活场景,在社会距离最近的文化接触形态下讨论了婚内跨文化融合心理边界的特性;吴胜涛和高承海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集体主义倾向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族群异质性和差异性;吴胜涛团队的另一项研究则探讨了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及其文化价值基础,发现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个体主义倾向调节了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
心理学研究最大的价值应在于,当其理论贡献反照到社会现场之后可以发挥其阐释现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功能。在与多重流动现实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与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继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内要“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的平稳增长;对外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专辑关于“社会群体”和“群际关系”的研究契合了上述宏观战略,同时也回应了“国家安全的基础管理”和“跨区域的系统性人口迁移治理”的现实需求,希望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群际关系背后的生成机制和促进策略作为当前实现族群共生和文化共融的实践抓手,为建立和提升有关城乡社区融合、多元文化交流互动、跨文化和跨族裔间合作等方面的社会治理策略体系提供实践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