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纵观人类历史,从未有一个思想家如卡尔·马克思,其著述之浩瀚、批判之犀利、思想之深邃,跨越时空、跨越时代,其展现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磅礴思想伟力,感召越来越多后来人,人们对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横览世上学说,从未有一种主义如马克思主义,其立场之坚定、主张之彻底、影响之深远,超越国度、超越阶级,其指明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人类未来愿景,吸引越来越多追随者,他们将其奉为圭臬,踵事增华。

回望中华文明发展史,从未有一段历史如近代史,由于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其思潮之激荡、变革之急遽、发展之迅猛,超乎寻常、超乎想象,其波澜壮阔的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而且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演进图景。

马克思以思想家的卓越感知力,深刻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以政治家的气魄,为人类的自由解放、社会的发展进步奔波呐喊;以革命家的勇气,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彻底批判,用科学理论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每逢重大历史节点、每到重要转折关头,人们总会把目光投向马克思——这位举世公认的“千年思想家”,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引。

马克思的伟大,不仅在于其思想和理论的伟大,更在于其深刻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并且这些追随者和后来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正是经这一科学理论的照耀和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凝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投身于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展开、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源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学说”,传播到中国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这段历史进程的展开,基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信念,始于中国人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向往追求。“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并正以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方式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崭新境界。

一 马克思何以成为一种“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尽管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3]

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思想主张,包含了对人类社会的深情关照,对人类历史的深刻考察,既是特定历史条件的特定产物,也是引领和塑造历史的时代宣言。如列宁所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5]马克思的思想主张既源于其所处的时代,又构建了新的时代,既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6]作为“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思想主张在实践中愈发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并迅速形成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思想主张何以发展成为一种吸引无数信奉者和追随者的“主义”?这不仅涉及马克思的思想价值和理论品格,更关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有精神。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主义”,就在于其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表征了当今时代仍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时代,深刻彰显了其作为思想武器所特有的“解释世界”并“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科学性和真理性,使得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比以往的任何理论都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更具批判力和解释力。因此,马克思的思想主张一经面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吸引越来越多的继承者不断学习和研究、丰富和发展,并以科学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彰显其真理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主义”,就在于其主张的人民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寻自由、谋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7]究其根本,就在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和主张并非仅是头脑中的抽象思辨,而既是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人学,也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的实践哲学,即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来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解答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实际问题。“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8]正因如此,马克思的思想主张比以往的思想主张都更彻底、更深刻,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展现出强大的道义力量、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主义”,就在于其理论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已经完成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能够结合不同国家发展实际和不同时代需求,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资源。这种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总是通过思想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互促共进,不断引领时代发展并永远在路上。正因如此,马克思的思想主张能够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迅速超越国界,获得广泛传播和充分认同,迅速转换为“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何以“中国化”

思想影响历史发展,观念催生社会变革。这一已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思想和观念对于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发源于西方社会特定历史背景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问题?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何以实现“中国化”?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一,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使其理论具有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普适性特质,因此能够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某一静止目标或某一阶段性活动,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深刻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9]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从“过程的集合体”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演进、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同时,恩格斯非常重视“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的结合问题,并将之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1886年1月,恩格斯在写给爱德华·皮斯[10]的信中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1]“过程的集合体”以及“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实现“中国化”。

其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始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中国而言,选择马克思主义变革社会、改造现实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反复筛选、比较,最终理性选择的结果。历史地看,“鸦片战争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应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努力,历经了从技术层面、社会革命层面、实业层面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反复探索,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传入中国,便展现出强大的思想伟力。正是这一思想伟力,以前所未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迅速吸引并团结了一大批探索真理、救国救民的先进知识分子。正是这一思想伟力,以前所未有的批判力和解释力,深刻阐释并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前进方向。也正是这一思想伟力,以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已经并将持久深刻地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其三,从“化”的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是因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积极推动。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其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效果都与翻译出版者和传播推介者的认知程度和推介力度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革命领袖、先进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等共同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和实践主体,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力军。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照中国国情、透析中国实际、解答中国问题。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先进知识分子四处“取经”,以破解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历史困境的初衷和缘起,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人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展现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在分析中国实际、解答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的革命领袖、先进知识分子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和发展,不仅在于扬弃了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照搬照抄,更在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侧面,两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相比而言,前者是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后者是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正是在两者的双向互动、互促共进中,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了“中国化”。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与时俱进”

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始终与时俱进,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提供了“理论源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包含与时俱进的基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与时俱进基因,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科学丰富发展自身,科学解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课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始终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真理性,并不断结合新实践成果,不断发展完善自身;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吸纳优秀文化成果、引领时代发展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这种理论立场,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比以往的任何理论都更具现实性,更能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内在基因,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引领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其次,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活水”。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其“改变世界”的出场方式决定了其必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中国的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问题域和话语场。近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4]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历史地看,正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时代课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与时俱进。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阶段性状态,而一个承载过去、面向未来的持续性活动。对于思想理论来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才能印证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能不断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从思想与时代的关系来看,“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5]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我们前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化”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本色、时代底色、中国特色的崭新历史,就是要“化”出不断丰富、日益发展的科学理论,就是要“化”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丰富,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发展并日益壮大的伟大进程;其理论演进,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探求真理、锐意进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进程;其实践路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背景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伟大进程。

因此,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以及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演进,有助于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图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