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温春来
- 427字
- 2025-04-08 19:36:28
第一章 国家推动下的矿业兴起[1]
清政府的货币政策创造了对矿业的巨大需求,这是当时矿业兴盛的重要前提。从逻辑上考虑,清王朝获取币材的可能途径有海外进口、国内市场购买(废旧铜器)、官办矿业、向民办矿业收取实物税等。在实践上,清王朝最初主要选择第一、第二种途径,后来两条路均无法走通,遂依赖于最后一条途径。入关之初,币材主要靠国内既有的铜器来供给,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海以后,铜材大部分取自日本,康熙五十四年起,随着日本对铜出口的限制趋于严厉,清王朝逐渐面临铜材短缺的境况,压制矿业的政策逐渐被放弃,[2]发展矿业最终成为国家战略。以上观点学界早已熟知,但其中的许多关键环节与细节仍然有待揭示,而且对一些重要地区矿业的兴起过程,前人或存在诸多误解(如云南铜矿业),或缺乏相应关注(如贵州铅矿业)。本书致力于前贤之所略,不过更重要的是,本书并不将国家视为一个均质的整体,而是在官员的具体行为以及地方与朝廷的博弈中论述清代矿业的兴起过程,呈现官府推动矿业发展的动机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