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绿色消费战略研究
- 任勇等
- 1801字
- 2025-04-08 20:38:51
第一章 中国消费趋势及其资源环境影响
一 消费与绿色消费的界定
(一)关于消费的界定
国际上通用的全面反映最终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消费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反映较强的政府意志,通常被视为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本研究重点是居民消费。在中国统计体系中,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包括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主要包括8个大类:①食品烟酒;②衣着;③居住;④生活用品及服务;⑤交通通信;⑥教育文化娱乐;⑦医疗保健;⑧其他商品及服务。基于这8个大类的统计,将支出法GDP的居民消费统计口径和投入产出表中的居民消费分类统一起来。
(二)关于绿色消费的界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的消费形态”。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2项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包括8项具体目标)。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是指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与改善生活质量。
以1994年建立的环境标志制度为代表,中国的可持续消费相关理念和实践基本上与国际相关进程同步。2016年,中国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消费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这一定义强调了消费行为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要求,与国际上可持续消费的内涵基本一致,但没有明确强调代际的消费公平性问题。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问题作出专门部署。总体上,可以从五个维度理解中国的绿色消费内涵与外延:一是在理念上,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的可持续和绿色化;二是在数量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适度性和减量化;三是在结构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合理性和平衡性;四是在内容上,目前首先关注的是吃、住和行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五是在方法上,以消费环节带动生产、流通及处置全过程绿色化。
(三)本研究相关概念的范围界定
本研究将涉及绿色转型、绿色消费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等概念术语。根据本研究目标和内容,为方便理解和避免概念交叉,相关概念术语的含义范围界定如下。
1.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绿色转型。经济绿色转型主要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退化脱钩,即经济产出增加的同时,资源消耗与环境退化水平降低。脱钩又分为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相对脱钩表示经济增速大于资源利用增速或者环境退化增速;绝对脱钩表示经济产出增加的同时,资源绝对使用量减少以及环境得到改善。
社会绿色转型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转向崇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社会大众的行为方式转向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形成适度、简约、绿色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和体系转向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形成绿色、公平和包容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2.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兼顾代际公平的过程,在定量分析中可使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终端的居民消费支出,特别是以吃、住、行、用等类别来表征。广义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总量上适度节约,在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上向绿色转型,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费以及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包括最终消费绿色化,还包括生产过程绿色化和政府采购绿色化以及促进绿色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文化。
本研究对绿色消费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主要从狭义概念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入手;对中国绿色消费的整体政策评价和案例选择,则以广义的绿色消费概念为主。
3.消费绿色转型
消费绿色转型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消费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主要表示消费的绿色化水平和状态。消费绿色转型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主要描述消费朝着绿色化方向迈进和转型的过程及变化情况。